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更新时间:2019-06-11 来源:美术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美术教育论文】

  [摘 要]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始于辛亥革命时期,一批从日本和欧美回国的留学生为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过渡到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元培、徐悲鸿、林凤眠等就是其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主要提倡者,而且是中国现代美术院校的主要创办人和主要师资,还是中国现代美术社团的主要发起者和主要成员。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下,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于20世纪30年代初得以完成。

  [关键词]留学生;中国美术教育;现代转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即逐步培养起造型技能,萌发出原始的审美观念。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丹青”(中国画)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美术日臻完善,达到了所能达到的高峰,但到清末已走向衰落。①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与文化教育体制相适应,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则以师徒相授的形式代代相传。但是,这种情况随着鸦片战争以后全方位的西学东渐而逐渐发生裂变,西方美术及其教育思想也以不可阻挡之势传入中国,以学校为园地、以适应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美术观念为宗旨、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美术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现代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促进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的转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一 留学生登上中国美术讲坛之前西方美术在中国传播之情形
  
  西方美术走进中国现代课堂,虽然还只是20世纪初开始的事情,但传入中国却要早得多,在1400年前的唐朝即已开始,具体讲,是传教士输入的结果。

  (一) 阿罗本携“经像”到大唐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大秦(今罗马)基督教徒阿罗本历经千山万水,携带“经像”来到唐朝都城长安,雄视中外的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亲率仪仗队到西郊迎接。贞观十二年(638)秋七月,又下诏将其刻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不过,当时阿罗本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唐太宗之所以欢迎也是以此“示存异方之教”,而并不是看重其画像。因此,西像虽于此时传入中国,但其面貌究竟如何史无记载,也难说有什么影响。此论以康有为的看法最具代表性,请见其1917年编成的《万木草堂藏画目》(1918年上海常兴书局线装本)。
  
  (二) 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将西方美术传入中国
  
  明清之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近代西方美术被传教士视做传教的手段而传入中国。

  万历七年(1579),意大利天主教士罗明坚进入广州,携有几张笔法精细的手绘圣像。万历十一年(1583),罗明坚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一个叫做“圣母无染原罪小堂”的教堂,供有圣母像。此后西洋美术便不断传入中国。

  万历二十三年(1595),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利玛窦上表明神宗,并献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圣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等物。如今他们带来的油画已看不到了,但我们可以见到其部分摹刻品,这就是徽州制墨名家程大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收入《墨苑》的4幅版画《宝像图》。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输入的西洋绘画。

  除利玛窦外,当时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也运用西画这种形式来传教布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着名画家郎世宁,他也是西洋画传入中国以来最有影响的传教士画家。康熙五十四年(1715)郎世宁来到北京,将西画技法引入清廷,以其别具一格的中西掺用画法闻名于清朝画坛。

  明清之际西洋美术的输入,是在当时封建封闭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情境中发生的艺术现象。利玛窦、郎世宁等传教士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美术成果,其明暗画法与焦点透视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但总的说来,当时西洋画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响不够显着,很多画家对西洋绘画还知之甚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输入还未上升到美术教育的层次。因而天主教被禁传后,这种影响逐渐式微。

  (三) 土山湾画馆与西方美术
  
  在中国的传授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兴学,西方资产阶级美术教育方法开始传入我国,被徐悲鸿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1](p80)的上海土山湾画馆,在传播西方美术方面又开始了传教士为传教而传授西方美术的新的一页。

  土山湾位于上海徐家汇南的肇家滨沿岸,当地人称之为“土山湾堂囝”,是外国传教士所设的育婴堂、孤儿院。其中附设的美术工场的图画间习称“土山湾画馆”.美术工场的创始者是西班牙籍耶稣会士范廷佐。1847年他到达上海,由于教堂建设上需要大量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而中国又无这方面的人才,在神父郎怀仁的支持下,他将工作室加以扩展,兼做艺术课堂,收授中国教徒为学生,向他们传授雕塑、绘画以及版画方面的技艺。

  范廷佐主要从事素描和雕塑教学,而油画则由意大利传教士马义谷教授。1856年范廷佐病逝,中国修士陆伯都和刘德斋开始主持土山湾美术工场,直到20世纪初。从土山湾画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来看,它是在兴教的时代里应运而生的。范廷佐、马义谷、陆伯都、刘德斋等的所作所为虽然皆是传道所需,但客观上使西画技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但是,土山湾画馆是否应该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目前尚有争议,持异议者认为“有失中肯”.理由是,虽然土山湾出身的个别画家如徐咏青等,对拓荒时期的中国美术教育,如中小学图画课本的编写有过贡献,但“就有画家名字可查的人数而言,土山湾与活跃于其之前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的广东西洋画家群(有四十余人有名可查)比较起来,相去甚远;而在土山湾学过艺的任伯年、徐咏青、周湘……张充仁、徐宝庆等人当时的油画、水彩、素描,竟无一留存”.“至于周湘,则应属于近代美术游学生的行列。因为清末他作为外交随员到过法国,通过与法国画家的交往学习,依靠天资和勤奋练就了油画和水彩的功力,而张充仁在1914年才入土山湾,1931年又留学比利时,应是地道的美术留学生”.[2](p101)因此,对土山湾画馆的作用与影响,我们还可作进一步的讨论,不一定以徐悲鸿的“摇篮”之语来论断。而且由于土山湾画馆是上海开埠后教堂附设的美术工场,在传播宗旨、方式、内容和范围方面都属于宗教范畴,因此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而论,它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尚有大的差距。

  (四) 师范美术教育的初创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而这又是与鸦片战争以后洋务学堂的开办,特别是清末废科举、办学堂的做法分不开的。其中,师范学堂美术课的开设则正式表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肇始。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小学堂、中学堂和高等学堂的部分科别要开设图画课。这个后来被称为“壬寅学制”的章程虽未及施行,但又被吸收到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中并得到施行。

  于是一些师范学堂开始设立美术课程,其中着名的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和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但是,由于体制初建,几千年师徒相授的传统一时还难以改变,更兼师范美术人才缺乏,因此真正有美术师资的学堂还很少见,况且当时的师范美术教育还谈不上理论上的建构,因此新式美术教育的推行还仅处于起步阶段。于是,历史把开创和发展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任降于留学生的身上。

  二 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以后,随着蔡元培等一大批留学生回国倡导和开展美术教育,不仅师范美术教育,而且全国意义上的美术教育,都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使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开始发生真正的转型和空前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到1949年,中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应当在200人①以上,其中着名的即有蔡元培、林凤眠、徐悲鸿、陈师曾、何香凝、李叔同、李毅士、高剑父、高奇峰、吴法鼎、陈抱一、胡根天、汪亚尘、陈之佛、张道藩、丁衍庸、丰子恺、潘玉良、梁思成、庞薰琴、刘开渠、颜文梁、常书鸿、吴作人、唐一禾、傅抱石、吴冠中、江小鹣等,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传播现代美术和美育的群体。由于他们(也包括其他非留学生出身的画家、教育家)的努力,最晚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完成了从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的转型。②留学生的特殊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推行者
  
  留学生关于美术教育的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其中以蔡元培、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的影响最大。

  1.蔡元培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影响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其他人难以相比的重大作用。这不仅因为蔡元培有其个人特殊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学术背景和显赫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因为他在清末民初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能够与时俱进,以其学殖深厚的美育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形成,因此他不仅作为一个教育家而且作为留学生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清光绪朝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1907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和莱比锡大学。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由于其深厚的中外文化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认识相当充分。1912年他上任伊始,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等一系列章程,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他把美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项宗旨之一。此后,他则更多地把体、智、德、美之“四育”并列。

  1917年任职北京大学以后,他先后作了题为《以美育代替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的演说和文章,提出“鉴刺戟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希望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养人们的感情,他把美育视为自由进步的象征和对人性的自我解放,这就确立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五四前夕,蔡元培还提出了普及美术科学的观点,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这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普及无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于是1920年,中华美育会便在《美育》创刊号上宣称:“就想趁这个时机,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希望用美来代替神秘主义的宗教”.1928年,蔡元培更提出“行人道主义之教育,必有资于科学及美术”,将美术教育提到了与科学同等重要的高度,认为“科学美术,同为新教育之要纲”,“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为此,他还提出了“终身美育”本文把从辛亥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前期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期。其理由是:20世纪初,少数具有维新思想的有识之士和留学生如李瑞清、李叔同、高剑父等开办新式美术教育,迈出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前后,到日、法、英、比、美等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激增,蔡元培大力提倡美术教育,刘海粟等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型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校、中央大学艺术系等相继创立,一批留学生出身的美术家如徐悲鸿、林凤眠、丰子恺、汪亚尘等都投身于美术教育,美术学校成为传播外国美术的窗口和新美术运动的主要园地。因此,本文的论述范围也以这一时期为主。和“全民美育”的口号,强调美育的社会作用。所谓“终生美育”,就是说“美”对人而言,要“从未生前,说到既死以后可以休了”;“全民美育”则包括“一家庭美育,二学校美育,三社会美育”.[7](p154)可以说,美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一样,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两大内容。因此,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也就带有文化启蒙的性质,不仅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的时代大潮完全一致,而且更因其主动性、先导性、指导性和指令性而引人关注:《新青年》等刊物掀起了讨论美育的新高潮;上海天马会、中华美育学会和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等一些专业美术团体纷纷建立;一批私立、公立美术学校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是在蔡元培的直接关怀下,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诞生;徐悲鸿、刘开渠等一大批青年在其支持、促成下出国留学;鲁迅被他安排在教育部主管博物、美术等。因此,在他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五四前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影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和美术教育史上,徐悲鸿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有重大影响、自成体系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幼从家学,17岁在宜兴女子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师。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与康有为、王国维等结识。翌年赴日本学习美术,日本画家寺峙广业等人的新日本画,使他形成了用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想法。年底回国,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曾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深受历史画家弗拉蒙和古典画家达仰的影响,写实的技巧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27年春回国,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29年由蔡元培推荐,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美术思想的核心是写实主义。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旅日归来后第一篇论述改良中国画的重要文章,提出了“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着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袭。留欧生涯坚定了他的写实主义理念,1929年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强调“欲救目前之弊,欧洲之写实主义”;反对塞尚、马蒂斯等人的艺术;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1932年在《画范·序》中提出“新七法”:位置得宜;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动作或姿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堵。并指出:“敬有以艺立身之士,吾惟以诚意请彼追寻造化,人固不足师也。”1942年他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中指出:“古今中外高贵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

  1947年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明确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并借助其影响普遍推行。他还指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艺术必亡”.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见出艺术是真善美的传统,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7](p946)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建立了以写实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界半个多世纪,改变了中国画的格局,并培养和影响了吴作人、吕斯百、傅抱石、艾中信、靳尚谊等一大批画家,形成了中国美术界长达几十年的主流画风。

  3.林凤眠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影响林凤眠,1900年生,广东梅县人。1919年由法华协会选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1922年,先后入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

  1923年,游学德国柏林。翌年春回巴黎,与留法同学林文铮、吴大羽、李金发等组织霍普斯会。

  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

  1928年任西湖艺术院院长。抗战期间在重庆潜心绘画。1945年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翌年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2年退居上海,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晚年定居香港。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林凤眠与徐悲鸿、刘海粟是公认的三大家。他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最大贡献是革新中国画,走中西融合的道路。他认为,中国绘画自宋以后渐渐趋于摹古,西洋绘画到19世纪学院派手里,变成了“木头”.因此在留欧期间,他广泛吸收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不择细流,转益多师,莫奈、塞尚、毕加索等画风都悄悄进入了他的画幅。

  对中国画的传统,他不仅追踪宋元,还远溯汉唐和源远流长的民间美术。林凤眠对中国画的新追求“首先是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从人类文化与艺术史的高度看待传统,把自然和心灵视为创造艺术生命的源泉。他看重观察对象,但从不拘泥于表皮的真实。他总是在方形的构图中创造着令人神往的意境”.因此,他的画能使人耳目一新。

  但是,他超时代的“现代性”主张,如“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等,难免脱离当时中国以救亡为主的苦难现实,虽然产生了很大影响却不能持久。

  他经历坎坷,真正专心于艺术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在北平艺专与西湖艺术院任职,并力图改革旧的教育形式。作为一代宗师和校长,他虽然没有建立一套学院式的教学体系,从不规定成法,从不把美术教学视为技艺的传授,即使素描教学,除了教授学生掌握大体与细节等一般的素描知识外,林凤眠也无完整的理论,但他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感受,着意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主张在教学中兼收并蓄、中西并存。特别是留法归来后,他一方面致力于改造中国的艺术教育,同时又致力于艺术运动,培养了包括刘开渠、李苦禅、李可染、王朝闻、吴冠中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从而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刘海粟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影响艺术大师刘海粟,1896年生,江苏常州人。

  严格地讲,他并不是在外国学校学习过的留学生,但因为他特殊的国外经历,有的美术史家也把他列入留学生之列①。他14岁赴上海,在画家周湘主办的布景传习所学习;16岁与人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1915年首开人体写生课,引起轩然大波;1919年曾去日本考察艺术,举办个人画展;1928年旅欧三年,广泛地与毕加索等大师交游论艺,游历于比、德等国;1933-1935年,他又第二次赴欧游学和举办画展。

  刘海粟不仅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斐声中外,还以其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影响了中国美术界。

  早期,他使用人体模特儿的做法,“表现了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是有重大影响的”[9](p14)。在《上海美艺最初十年的回顾》中,他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要画活模特儿的意义,却能表白活泼泼地一个‘生’字,表现其他自然界的万物,却也都是表的‘生',却没有人体这样多方面的’生‘……人体有这种顺从和不息的流动,所以就有美的意义,美的真价。因为美的原理,简单说来,便是顺着生的法则。”他的《欧游随笔》对欧洲美术作品的介绍和分析,则为前人所未有;他把艺术表现视为艺术创造激情的冲动,这种表现主义美学观在中国也是开先河之论。他的《国画苑》与《西画苑》可堪称为有创见的中西方绘画史。

  在美术教育上,刘海粟的教育思想确如蔡元培为上海美专所题的四个字---“宏、约、深、美”.他善于吸纳不同的观点,而不固执于一种体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发展个性。因此,刘海粟不仅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之一和兼通中西的艺术家,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二)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美术院校的主要创建者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一大批新型的现代中高等美术、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美术专科的成立。

  而这些院校、系的主要创建者又几乎都是留学生出身的美术家。自辛亥革命前李叔同回国开始,一大批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成为新型美术院校的创建者和主持人。下面是1911年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主要美术学校与创办人之情形。

  周湘与中华美术学校 我国近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中华美术学校,1911年成立。该校由图画传习所、布景传习所发展、改称而来。创办人周湘,1904-1905年游学日本;1908-1911年又赴欧洲考察游学,通过与法国画家的交往,“依靠天资和勤奋练就了油画和水彩的功力”.他在沪办学十年,桃李满天下,虽然其教育方法还不正规,但对西方美术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拓荒之功。

  刘海粟与上海图画美术院 上海图画美术院1912年11月23日成立,创办人为刘海粟等。其时,刘海粟还不是留学生,1917年被聘为教务长的江小鹣则是留学生,1912-1917年曾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蔡元培、梁启超等在1917年被聘为校董事。1920年该校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翌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并入华东艺专。该校培养了诸如王济远、倪贻德、阳太阳、潘玉良等着名画家。

  李叔同、经亨颐与浙江两级师范 1912年,李叔同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他把从日本带回的石膏像让学生进行写生练习,此为中国美术教育中的创举。李叔同,1905年以官费赴日本东京上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老师黑田清辉是当时日本着名的画家。因此,李叔同的绘画受印象派艺术的影响,又兼有写实派艺术之长。

  1910年李叔同归国,相继被聘任为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音乐教师。他虽然不是中国最早出国学美术的,却最先回国,并积极致力于美术教育,因此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传播西洋美术的启蒙者,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名流丰子恺、吴梦非、潘天寿等人都出自其门下。

  1912年,留日归来的经亨颐等在该校创办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1913年,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经亨颐任校长,其图画手工专修科称为“浙江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科”.郑锦等与北平美专 1918年4月成立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校长郑锦。1925年8月改为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刘百昭任校长,次年林凤眠任校长。1927年秋与其他七校合并为北平大学,美术专业改称美术专门部。1928年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次年由熊佛西等主持院务。1930年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3年停办。1934年春复校,严智开任校长。1937年迁江西、湖南。1938年春与杭州艺专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滕固为校长。1939年后西迁云南、四川,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先后任校长。1938年艺专南迁后,留在北平的该校部分师生仍用原校名办学。1946年艺专重建,徐悲鸿任校长。1950年初,与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

  从其变迁史可见该校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非同一般。

  该校的历任校长大多为留学生。郑锦,1908-1912年留学日本,在京都绘画专门学校学习。刘百昭、熊佛西、严智开也曾留学日本。

  丰子恺等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0年,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正式成立。该校为中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师范学校。

  丰子恺1921年留学日本川端绘画学校。

  胡根天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1922年,由胡根天、冯钢百等创办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

  胡根天,1914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20年回国;冯钢百,1906年出国,在墨西哥皇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1921年回国。

  颜文梁与苏州美术学校 1922年,苏州美术学校创建。发起人为颜文梁、胡粹中等,颜文梁任校长。其时,颜文梁尚未出国,后于1928年赴法,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胡粹中,1925年留学日本大学艺术学校。该校1924年更名为苏州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更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并入华东艺专。

  俞寄凡与新华艺专 1926年,俞寄凡、潘天寿、张聿光创办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俞寄凡,1917年留学日本。

  陈望道与中华艺术大学 1926年,陈望道、丁衍庸等人创办私立中华艺术大学,陈抱一为主任委员。陈望道,1915年留学日本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丁衍庸,1920年留学日本川端绘画学校;陈抱一,1913年留学日本,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

  林凤眠与国立西湖艺术院 1928年3月,国立西湖艺术院(又称国立艺术院)成立,林凤眠为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迁湖南沅陵。

  次年与西迁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此后又迁至云南、四川。抗日战争胜利后迁返杭州。至1949年,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汪日章先后任校长。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改为浙江美术学院,后又改为中国美院。

  西湖艺术院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着名的美术院校之一,是继国立北平艺专之后的第二所国立艺术院校。1927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急欲普及美术教育,于是在获悉国立北平艺专校长林凤眠辞职南下后,立即决定成立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聘他为主任委员。

  12月,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其目的是推动全国艺术运动的发展,以达到全民美育的目的。因此,大学院委派林凤眠、大学院秘书林文铮和王代之三人负责建校。翌年3月,国立西湖艺术院在杭州成立。当时,他们提出了四句口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欧洲留学归来的青年艺术家,如林凤眠、林文铮、李金发、李超士、王静远、蔡威廉等。另外,还聘请法、日、俄、英的美术家担·30·任教授。所以,该院人才济济,思想活跃。他们受西方尤其是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敢于冲破学院派的僵化模式和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思想和表现方法上既力追法国印象主义和此后西方各种现代艺术潮流,又积极倡导“新时代艺术”,努力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以促进中国艺术的复兴。该校自首任校长林凤眠开始大多为留学生。

  滕固,上海美术学校毕业;1921年赴日本东洋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30年到德国柏林大学研究艺术史,获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陈之佛,1918年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学习,是中国第一个到日本学习工艺美术的留学生;1923年回国。汪日章,1920年巴黎美术学院毕业,抗战期间曾被推为中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理事长。

  上述这些学校并不是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美术院校的全部,但是却极具代表性,它们不仅在当时影响了中国美术界,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园地,有的经过整合还影响到现在。虽然创办人的艺术主张不一,与中国当时社会现实的结合程度不同,其影响有大小之分,但他们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正是这些颇具美术天赋,又到异域吸取了西方美术营养的美术家、教育家们,通过创办不同的美术院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众多的美术人才。

  (三)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美术社团的主要创建者
  
  创建现代美术社团,是留学生们推动新兴美术活动的重要方式。辛亥革命以后,最早较有名气的是东方画会,1915年创立于上海,由乌始光、汪亚尘、陈抱一、俞寄凡等发起,为中国研究西洋画较早的组织。不久,其成员都先后离开上海赴日本留学。其后成立的一批美术团体大多为留学生发起,下面略做介绍:

  中华独立美术协会 1916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由旅日留学生陈抱一、江小鹣、严智开等组成。天马会 1920年创立于上海。刘海粟、汪亚尘等发起,一说1919年9月江小鹣等发起。天马会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存在时间较长的西洋画组织,共举办展览8次,1927年停止活动。他们对现代艺术敢于大胆创新,一度热衷于超现实主义绘画。汪亚尘,1917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1918年2月成立,蔡元培为发起人,并得到北大教员李毅士、钱稻荪(皆为留学生)等的热烈响应,陈师曾、徐悲鸿等着名画家被聘为导师。由于该会所处的特殊地位,对画界影响甚大。晨光美术会 1921年1月创立于上海,张聿光、陈抱一等发起。曾雇用外国妇女为人体模特。会员曾达300人,举办展览会四届。张聿光,1920年赴法国,随法国画家吕陶夫学油画;陈抱一,1913-1921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

  赤社美术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广州,由留日画家胡根天创建,是广东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美术社团。1921年举办的“赤社第一届洋画展”是广东最早的一次西洋画展。

  阿博洛学会 1921年创立于北京。李毅士、吴法鼎发起,由李毅士主持,王子云任干事。后又成立美术研究所。每年冬季举办美展,并举办暑假美术讲习会二届。吴法鼎,1911-1919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

  艺苑 大约在1927年创立于上海,曾出版刊物《艺苑》并举办画展。江小鹣、王济远、朱屺瞻、潘玉良等发起。江小鹣,1914年留学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潘玉良,1921年留学巴黎美术学院,1928年回国;朱屺瞻,1918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

  艺术运动社 1928年创立于杭州,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美术史上少数几个现代艺术组织之一。由林凤眠发起,社员多为西湖国立艺术院的教师,且大多为留法学生,如林文铮、蔡威廉、刘既漂等。他们试图以西方现代艺术观点为指导开展中国的新艺术运动。该社还设有研究室,院刊《APOLLO》为其学术园地;曾于1929年举办第一届美术展览会。

  决澜社 1931年9月创立于上海,庞薰琴发起。主要成员有倪贻德、陈澄波、梁白波、段平佑、阳太阳、杨秋人、王济远等。庞薰琴,1925-1930年在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学习;倪贻德,1927-1928年在日本川端绘画学校学习;陈登波,1924-1929年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阳太阳,1935年留学日本。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1931年创立于巴黎,由我国留法艺术青年组成。成员有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李韵笙、吕斯百、唐一禾、常书鸿、滑田友、程蔓叔等。他们通过杂志《艺风》开设“现代艺术”专号,向国内介绍西方现代艺术、发表文章和美术作品。

  中华全国美术会 初名“中国美术会”.1932年创立于南京,抗战时期迁至重庆。1940年,重庆美术界抗敌协会并入。理事长张道藩,1919年留学法国,是当时中国政府美术界的官方领导人。

  应该说,辛亥革命后至30年代前期中国的美术社团非常之多,但是主要的、影响较大的还是以留学生为主要发起者的社团。他们有的主张纯艺术,有的主张全面西化,但大多数主张中西结合,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他们或开办画展,或出版期刊,或创办讲习班,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促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例如决澜社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深受西方美术影响的青年美术家群体,刚一成立,在《决澜社宣言》中就高喊:“二十世纪中国的艺坛,也应当出一种新兴的气象。”他们的探索几乎遍及当时西方出现的各种现代派艺术,并大胆地吸取和借鉴,创作了诸如《构图》(庞薰琴)、《海》(段平佑)等佳作,为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吹进了一股新风。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时代之使然,是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的产物,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救国”思潮的一部分;留学生作为中国直接感受到欧风美雨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不仅成为传播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思想的使者,而且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创办者,成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转型的主要推动者和承担者,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建立了历史性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和前瞻[A].张玉英编。徐悲鸿谈艺录[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2]胡光华。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A].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N].北京:晨报副刊,1919-12-01.
  [4]美育第一期“本志宣言”[J].上海:国光书局,1920.
  [5]蔡元培。华法教育会之意趣[A].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6]蔡元培。筹备国立艺术大学提案[J].大公报,1928,(2)。
  [7]王宏建。徐悲鸿[A].艾中信。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8]郎绍君。林凤眠[A].艾中信。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9]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