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述评

更新时间:2019-07-01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摘要 通过统计1949~1996年的图书馆管理论文的数据,回顾了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过程,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图书馆管理的主要成就,对图书馆管理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图书馆管理
    1 图书馆管理的历史回顾1.1 起步、奠基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首先,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图书馆进行了整顿与改造,使其成为全民性的文化事业。到1956年,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了稳定发展。接着在图书馆管理内容上,强调满足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要求。由于我国图书馆事业总体发展比较落后,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工作及其图书馆活动在概念上还不明确,当初人们认为图书馆管理就是对图书馆具体业务的分别管理,还没有把图书馆管理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中,图书馆事业开始加速发展,图书馆管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尽管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想仍在被沿用,但新的现代管理观念已经产生。1957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首次开设了图书馆管理课程。随后《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关于开展科技情报方案》经国务院批准相继出台;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工作定额、机构编制、统计方法等也相继提出,或引入图书馆管理之中,它标志着现代图书馆管理方式的萌芽,为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深化奠定了基础。
  1.2 停顿、破坏阶段(1966~1976年)  由于十年动乱,图书馆工作受挫,工作质量与管理问题无人问津,各种初具规模的规章制度被取消,刚刚发展起来的图书馆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图书馆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几乎成了空白,与国外图书馆管理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1.3 恢复整顿阶段(1977~1979年)  通过批判整顿,肃清图书馆界“左”的流毒,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理论研究工作开始复苏,对图书馆管理进行了反思,对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1.4 发展与飞跃阶段(1980年后)  图书馆管理开始新的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举行第23次会议,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决定在文化部设立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图书馆事业,要求加速专业人员的培养,解决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待遇与职称,健全领导体制,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随后,全国和各省的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相继成立,国务院批转了《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文化部颁发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等。这些都是为加强图书馆管理,在行政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1981年~198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情报学会等联合或分别召开了《图书馆科学管理专题研讨会》、《情报功能与科学管理研讨会》以及《情报事业经济管理问题研讨会》等。图书情报事业管理开始了新的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受到严重挑战,实践与理论研究都有新的进展。这期间,我国出版图书馆管理专着有20多部,论文几千篇,如黄宗忠的《试论图书馆管理的激励方法》、任荣的《定额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尝试》、李玉霞的《管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等等,都是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论着,它标志着图书馆管理学体系已初步形成并日臻完善。
  2 图书馆管理的主要成就2.1 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图书馆的职能是多方面的,与科研、教育、文化部门都有关系,划归哪一个部门领导都有局限性,同时图书馆作为一项国家公益事业,也需要全国统一规划。最理想的是在国务院设立图书馆管理机构。中央决定在文化部设立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它除了直接管理公共图书馆外,还担负起组织各系统图书馆工作之间的协调,统筹图书馆教育、科学研究和有关国际活动等方面的任务。许多省在文化厅也设立了图书馆处或由别的处兼管图书馆,这样,就有一个由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集中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加强了各系统图书馆间的协作,促进了全国图书馆网络化建设。
  2.2 图书馆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相继问世  1980年以后,各类型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条例或规划,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如馆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人员聘用制、弹性工作制、职务评定考核制、经济管理制、考核奖惩制等。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许多图书馆实行了定额管理、目标管理,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很多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83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的《研究所图书馆工作规章制度试编》(初稿),1986年王学熙、丁宏宣编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新编》等,就是图书馆情报系统规章制度的总结,对加强图书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起了积极的作用。
  2.3 图书馆管理专着丰硕  据文献对1949~1988年的统计,这期间出版图书情报管理专着26种,其中,1977~1988年25种,占96.15%;国内作者的专着16种,占61.54%,如郭星寿的《图书馆管理概论》、于鸣镝的《图书馆管理纲要》、辛希孟的《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等。翻译国外管理的专着10种,占38.46%,如美国罗伯特·D·斯图亚特等的《图书馆管理》、前苏联N.M.福鲁明的《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图书馆管理的许多问题展开了总结与论述。如图书馆的操作规程与劳动定额,图书馆的机构管理,图书馆的经费与经济核算,报表与统计,图书馆工作计划,图书馆网络化的组织原则,图书馆事业的管理与工作方法,图书馆的监督问题等等.图书馆管理的论文共计有5731篇。从表1可以看出;1980~1996年17年共发表论文5388篇,占48年总量的94.02%,是1949~1979年31年间的15.71倍,特别是1993~1996年4年间即发表论文1998篇,占论文总数的34.86%。翻译与研究国外图书馆管理的论文为291篇,占论文总数的5.08%。从统计论文的数据反映了对图书馆管理研究的成果,从1980年开始有质的飞跃发展。
  2.5 图书馆管理的范围不断拓宽  从表2统计数字可知,1949~1976年的20多年中,图书馆管理方面只是就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过程及其具体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发表论文268篇,许多范围的研究均未涉及到,如图书馆的基本理论研究、发展史研究、管理现代化等呈现空白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图书馆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从实践中看到,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48年来论文的数量与比例,可以看出对图书馆管理研究重视的程度:管理方法1919篇,占33.48%;具体管理1705篇,占29.75%;管理体制520篇,占19.07%;管理过程412篇,占7.19%;总论266篇,占4.64%;基本理论252篇,占4.4%;管理改革251篇,占4.38%;管理现代化233篇,占4.07%;管理预测140篇,占2.44%;管理发展史33篇,占0.58%。
  3 图书馆管理简评3.1 图书馆管理实践升华为理论体系  早期的文章主要是管理实践经验的描述与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方的现代管理科学传入我国,图书馆的同仁们把西方管理知识应用于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中,为全面表述图书馆管理含义,奠定了基础。1985年以后,由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图书馆管理学研究的深入,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得到了发展,以管理概念为例,尽管有多种表述,但基本趋于统一,即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图书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要素以最优秀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加以合理的利用,以最少的投入达到系统目标。1987年以后,由于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图书馆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以全新的观点来审视图书馆管理学,从实践——理论——方法到简单概念——概念群体——体系结构等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许多理论问题达到了共识,如图书馆管理过程,应包括计划、组织、指挥、用人、协调与控制等方面,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等,这些可说是图书馆管理学的理论概括。
  3.2 图书馆管理研究达到新的水平  学术专着和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体现,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图书馆管理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与水平。48年来,特别是1980年以后,不仅专着、译着与论文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产生了许多有深度、力度和新意的研究成果。如胡伟的《图书馆系统管理——现代管理方法在图书馆的应用》、陈和平的《图书馆定额管理》等。陈燮君的《以科学管理方法营造跨世纪的新馆——关于上海图书馆新馆建设的理论思考》一文,分析了世纪之交图书馆管理的5大变化,即从“物流——人流”的管理到“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管理;从“书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从单一指标管理到科学指标体系管理,从“精确”的时空边界管理到“模糊”的时空边界管理。文章注意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新的概括和总结,其论点立意较新、视觉较新。实践证明,图书馆管理实践已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许多观点已基本统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图书馆管理理论体系。
  3.3 图书馆管理研究主题有所扩展  1980年后,图书馆管理开始新的发展,如表2的10个研究主题中,管理方法居首位,占33.48%,人们试图从行政、经济、法律和政治思想工作等多种方法来达到管理目的,具体管理占29.75%,是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领域,对管理过程的研究,也处在较前的位置。从众多的统计数据看,管理方法、具体管理、管理体制是管理研究中的重点或重点之重点。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管理问题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有人认为,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功,图书馆也不例外,尤其是对图书馆管理具有历史影响的管理改革、管理现代化、管理预测等课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管理预测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存在着开发的潜在性。黄忠宗等试图引入权变管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是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3.4 图书馆管理的研究方法有所创新  许多论文证明已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吸收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耗散结构以及协同论学科的方法和成果,开拓了图书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书馆耗散结构的具体表现就是图书馆的人才得到优化组合,各子系统达到恰当协调,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达到有能力对社会进行同步、甚至超前服务[10]。研究方法论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3.5 图书馆管理研究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献信息载体的变化、发展,图书馆正在发挥新的更大范围的作用。当今,图书馆的管理方法正在日益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不少图书情报工作者投身其研究,撰写了众多有新意的论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翻译与研究国外图书馆管理的理论。据表1统计,翻译国外的论文共有291篇,其中1980年以后发表的250篇,占85.91%。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图书馆正在借助计算机、光电技术、声像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将管理从笨拙的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自动化,准确、迅速和及时地为全球各样的读者提供各种层次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我国图书馆管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三个特点:一是系统管理,集中协调,结成网络,资源共享;二是统一编目,联机检索,缩微储存,机读服务;三是开架阅览,广泛宣传,面向社会,方便读者。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48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问题是:工作效率低,管理落后,理论研究的主次方向不够明确,理论探索不深,传统管理观念影响较大,缺乏群体研究,对国外和其它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比较肤浅,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学派。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在地区与系统之间不平衡,对管理研究成果的评估不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一定的差距。图书馆管理是一个涉及我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课题,实践经验与研究的优秀成果,能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根据我国图书馆目前的管理状况,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4.1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结合我国图书馆的实践,加强图书馆管理的理论研究,重视同其它学科共同发展的机制,把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运用到图书馆和管理中来,对图书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基本理论、管理现代化、管理预测等,注意积累素材,花大力气进行研究,扩大新的研究领域,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4.2 树立新型的图书馆管理观念  先进的现代图书馆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依赖于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现代思想、即完成从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变。管理思想、管理观念对管理行为有先导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有什么的管理效果。就一个图书馆来说,重点应放在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加强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增强行政管理活力,建立一个灵敏的信息系统,权威的咨询系统,高水平的决策系统,高效率的执行系统,强有力的监督系统的运行机制,就能达到低能耗、高效益的管理目的。
  4.3 缩小地区与系统不平衡的差距  以公共、高校、科研三大图书馆系统为例:1990~1995年,共发表图书情报管理方面的论文2364篇[13]。其中高校图书馆1118篇,占47.29%,而公共与科研两大系统图书馆有1246篇,占52.71%。说明高校图书馆系统,就管理研究的广度、深度等都要比其它图书馆系统强,特别是关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的研究,他们将许多科学理论与图书馆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4.4 依靠图书馆法调整图书馆管理  我国图书馆几十年一贯制的管理体系和手段极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它反映了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效应落后于发达国家,也反映了与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为什么多年来我国图书馆界提出业务上的标准化、规范化、资源共享等问题,一直难以实现,原因是在领导体制上,由于各类型、各层次图书馆行政上属于各系统各级部门直接管辖,业务上则由文化部门分层领导,形成图书馆行政管理与业务辅导的双轨并行制度,这种分散领导,各行其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成立跨系统的国家统筹图书馆事业领导机构,是集中管理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必要措施。它意味着在国家统一计划下,使全国各类型图书馆形成一个紧密协作,共享资源的图书情报系统[15],这种统管机构,只有依靠图书馆法才能实现。图书馆立法将直接影响图书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图书馆立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4.5 完善评估标准,实行成果管理  评估是改进管理,优化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就图书馆的评估问题,开展了许多活动,并就理论与定性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评估的具体方法、定量分析研究较少。黄存缗的《试论图书馆和总体评价方法》,针对图书馆界定性评估的局限性,运用价值工程,提出对图书馆的总体评价方法。又如王永希的《图书馆综合效率的一种比较方法——效率指数比较法》,文章从分析图书馆的消耗与成果入手,对图在软件设计语言的选择上,我们选用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软件运行环境,选用Visual Basic for Win-dows作为软件开发语言,从而使系统具有可视化特点。此外,由于Visual Basic本身具有数据库功能、报表功能、动态数组、静态和动态运行错误处理等优点,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4 结束语需要指出的是,“理工馆指标体系”虽然对原有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作了较大改进,在计算方法和手段上作了新的尝试,但考虑到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馆的现状,故此在指标的设置、标准的制定上仍有待于充实和提高。如“硬件”指标距现代化图书馆标准尚有一定差距;效益性指标中只列入开架率、核心期刊比率及流通人员效率等少数几项量化指标,其它如硬件人均拥有率、人均经费、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率、文献分类着录差错等均未列入,而这些指标对现代化高校图书馆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1 赵国庆编着.图书馆实用管理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2 卓崇培.协同与竞争——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探微.津图学刊,1996(4)3 张占荣.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分标准的对比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1990(2)4 海兰.图书馆评估实践及评估后的思考.高校图书馆工作,1991(4)5 曲则生.大学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2)(收稿日期:1999-08-29)(上接第38页)书馆工作定量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综合效率指数的计算公式。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图书馆评估研究,不断调整决策,保证图书馆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帮助与启迪。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