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中的两个原则

更新时间:2019-07-01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摘要〕对于本专科学历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课程方案的研究是关键的因素。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发展、课程本身发展的规律等方面,探讨了以开放性和整体性为基本研究原则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对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实施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作分析,并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若干理论思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课程实施
    日前,发达国家中的小学教师学历已基本达到大学本科水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就进行了对本专科学历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而在对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探索方面—诸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方案和教学方法等,编制课程或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是刁、学教育专业“实践化”建设的关键。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与设一计。最主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方面,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课程的实施和具体执行;另一方面,它更是众多课程门类整体功能得以发挥的根本保证。
  一两个研究原则的确立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究实际上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这里面既有高等教育内部体制改革方面的诸多问题,也有对“师范性”特点认识方面的诸多问题;既有对人才培养目的认识的迷惑,也有对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认识的迷惑,加之,小学教育专业又是个新兴专业。可以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反映了高等教育这一大系统内部方方面面的矛盾,说它是“横断面”也不为过。依据我国的教育实际及国外相关的经验,我认为,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理论研究中应当坚持两个基本的研究原则—开放性和整体性。(一)开放性—小学师资培养“课源”丰富充足的保证1.两个原因l)小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受素质教育观念的影响,综合化已经成为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无论是综合课程的出现,还是创造教育、愉快教育等特色教育的倡导,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变化对未来教师的职能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小学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学科知识,作为人生的启蒙老师,他们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智慧和情感的任务;教师也不仅仅要掌握教学方法(事实上,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够孤立地存在的),还要掌握所教课程的选择以及相关的教材的编写,它都要求教师不但要能够把握学生的因素,还要把握学科的因素,而且还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
  2)师范生素质的提高。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教育资源的日趋丰富,高等院校师范生的自身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都对高校课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外,课程编制中另一张哲英:试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中的两个原则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科学生的课程容量明显不足(或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师范专业中的文科学生更是如此。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众多传统的、习惯的因素的影响,其课程容量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社会的需求是无限制的,那么,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课程的效能应当更多地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发展上。由上述可见,丰富充足的“课源”是保证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健康发展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实行课源的开放性,也就是要实行教育资源的社会化。
  2.两种策略l)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好形势。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人,我国的师资培养途径大多已呈现开放性的特点并表现出深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综合性较强的师范大学继续承担师资培养的任务,并且由于高校的合并,大多数师范学院已趋于综合化;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专业已渐成趋势。可以说,这两种趋势都充分体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课源”应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因素,脱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整体利益侈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改革是不现实的,也难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2)优化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素质的形成不是哪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所能决定得了的,它必须获得优秀校园文化的浸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面包,那么课外活动则是水,而隐性课程就是空气。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关于“课程”的条目这样写道:“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都极大地拓宽了课程的领域。实践也证明师范生的优秀素质与其在学校的活动息息相关,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实践方面的收获可能比在课堂上的收获要大得多。我们所关注的是要加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联系性。例如,师德的培养既应该注意到显性课程(通常呈现为较强的知识性)的作用,也要应当以显性课程带动校园文化(通常呈现为较强的个人经验性)的建设。
  (二)整体性—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1.两个原因l)普遍的问题。在编制课程的过程中,“一个经常困扰课程设计者的难题,就是既要把所要学习的课程分开,同时又要保证划分开的内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所说的课程一体化,就是试图把分割开的学习科目紧密联结在一起”。这是课程建设的最高原则。今天,随着学习科目、专业的增多和变细,如何实现课程的一体化,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2)特殊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学识普遍不被重视,小学教师尤其如此。例如,师范专业中文系的课程与综合性大学中文系的课程没有区别性,师范专业中反映教师素质形成的课程和途径表现出单一和匾乏的特点。师范生毕业后走上讲台,难以面对变化丰富的学校课堂,如学生的创造性发问,也难以在主科以外的课程中施展才能,如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等,也难以解决校园中、课堂中许多社会性极强的问题,如学生的心理调整问题,也难以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学历的教育应当发挥此类功能)。由上述可见,如果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编制的开放性是开发课程的“源”,那么其整体性则是开发课程的“流”。这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后者最终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
  2.两种策略l)转化观念。我国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中推行淡化专业、强化素质的做法已成趋势,其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设置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去除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的共同点之外,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有着两方面的特殊含义:第一,它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完成自身的任务,又要做好与幼儿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第二,它作为人生学校教育的开始既要完成社会发展的任务,又要打好被教育者自我发展的基础。
  2)研究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紧密配合。所谓研究课程就是以获取新知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程。师范生只有通过研究、探讨,才能使所学的教育类知识和学科专业类知识联系在一起,建构起自己的职业认知结构。所谓实践课程就是以获取经验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师范生只有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才能整合和发展自己的集美大学教育学报第l卷人生经验和教育经验,并且与自己的职业认知结构贯通相联,形成一个富有职业和人格特点的‘’自我”来。
  二本专科学历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实践研究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学校主要有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仁海师范专科学校以及江苏省教委主持的实验等①。一下面就择其主要作以比较和分析。
  (一)课程体系开放性与封闭性参半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和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同属于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专业类,课程体系呈开放性..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此类课程方案划分到了各个系中,如中文教育专业、数学教育专业、外语教育专业等集美人学师范学院则是将此类课程方案划分到了教育系(即初等教育系)中:在本专科学历层次培养小学教师的体制中,还有另外一个系列,这就是五年一贯制的小学教育课程方案,它大多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来培养的,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稳定,办学历史悠久。但由于办学层次较低都先后并入了“婆家”如厦门师范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并人了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晓庄学院并入了南京师范大学此外,还有部分在师专体系内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如浙江湖州师范专利一学校和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等,这属于封闭型的课程体系。一向仅就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作以下简要分析由于厦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以及集美大学的发展方向所需,小学教育专业取得I’较快的发展,很快成为学校的“阳光专业”。全校上百门选修课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有选课,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门几专业的特殊性,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中,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在专业课教师配置上,虽然教育系有较人的独立性,仍延聘外系(如中文系、数学系等)的优秀师资来任课,保证r专业课的教学质星原来厦门师范学校后来划分到我校就读的学生也反映,虽然后期学习感到有些困难,但是帮助下,还是达到f开拓视野、提高素质的目的。与原来厦门师范学校培养的专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已有很人的课程体系整体性发展初露端倪在各个学校和地区实施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中,员然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还不是很多,仁叼自}门几i果程门类的丰富和新颖,以及重视对课程的管理,都从宏观卜加强了课程方案的整体J胜l,利1目的完善与特色课程的出现这里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教育类课程长期以来,由于课程本身的发展问题、人们的观念问题及心理学支撑点薄弱—如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心理学层面上,还很少顾及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层面—等诸多原因,师范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停滞在“老三门”阶段,即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内容非常单一。在课程开放性的保障之下,课程方案的系统功能则大大加强。
  现以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为例,将其教育类课程列举如卜:教育原理、儿童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统计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估、教育技术、书法、教师口语、小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教育管理、普通心理学、小学教与学的原理、儿童心理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小学教育调查和(见)实习,计18门课程。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数量上,其教育类课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从质量上讲,开出厂许多新课,如小学课程与教学、儿童心理学等,大大完善了教育类课程的功能。
  2.加强课程的管理。各个学校都实施了独具特色的课程管理形式,以便能够充分发抨课程方案的系统功能,这是对我国课程管理优秀传统的继承。目前,主要是加强了学段的管理。在全国各个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中,依据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下几种学段模式:
  1)在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的学段模式;2)五年制三、二分段的学段模式;3)在师范院校中实施课程的一贯制的学段模式;4)在师范院校中(主要是本科)实施课程的三、一分段形式;①参见卜述学校和地l尺的相关小学教育一专业课程方案的实验资料张哲英:试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中的两个原则一些在实际中制订课程方案的课程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学制模式的构建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师的因素、教学的因素和学生的因素。也就是说,一要考虑教学内容(或者课程)的完善表达,二要考虑教师和学生因素的发挥。可以说,实际课程工作者都开始注意到了课程方案整体功能的发挥。目前,在职前、职后师资培养一体化观念的影响下,师范专业如果能够实施分段式的学段模式,在此基础上广开生源,从而增强学生因素的活力,那样,将有力地促进课程方案的实施。不过,这将属于另外着文论述的范围了。
  三关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发展的两点思考(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高”学历的特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其发展初期,还应该承担培养未来小学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任务,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应当体现出“高”学历的特点。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中,要加强课程理论的建设,以配合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趋势。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在师范专业中重视学术性课程的建议,忽视师范性课程的建设,而在师范性课程的建设中,又忽视课程理论的建设。师范生的学习目标定在做“教书匠”的层次上。学生不能从原理l几、原则上去阐述诸如教学内容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教材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等问题,缺乏对课程和教材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难以使教学能力得到尽快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难以在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中发挥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教育管理理论的建设。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在目前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较高的教学修养是一个教学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本专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理应是未来学校管理者的恰当人选,从而进一步体现小学教师高学历建设的价值与作用。
  (二)加强课程方案的实践性,促进学生良好的教育素养的形成在师范专业中,要改变重“学”轻“术”的局面,要注重“学”与“术”的结合。这里的“术”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它不但包括教学技能的培养,更应当包括“个别化”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这应当是教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是提高未来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师范专业的薄弱环节。师范专业学生不仅要做学者,更要做“行者”,使二者做到有机的统一。这是一个基本观念的问题。
  目前,师范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仅仅停留在教学基本功训练上,在心理学上体现为行为主义的倾向,缺乏对教育心智的培养,同时也缺乏与实际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在小学教育专业中,这种缺陷可能更加突出(由于处在高校的原因,可能有的师范生连教学基本功都成问题)。笔者认为,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当建立在教育素养的形成上,后者是对前者的提升。师范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应当遵循这样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两字一话—教学基本能力—教学综合能力—教育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学历提升的长处。
  〔参考文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J].上海教育,1989,(4).
  【2]汕野.课程【A〕.简明教育百科全书【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