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育教育的嬗变及对我们的启示

更新时间:2019-06-10 来源:德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德育论文】

  摘要:该文探索了日本德育教育演变的轨迹:即二战前的中西合璧,德育教育受到重视;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全盘西化,德育教育荒废;80年代后的弘扬民族精科,德育教育为首。中国德育教育可以从日本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发,即树立以德育教育为首的指手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的教育内容;重视间接及实践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日本;德育教育;启示

  日本在德育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遭遇到了东、西方德育教育冲突的矛盾,在两种德育教育观念的碰撞中,如何吸收外来德育教育思想,保留本民族的德育教育精髓,在日本德育教育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教育之路,拓宽德育教育研究领域,把握德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本文试就日本德育教育擅变的历史轨迹作一浅析,对更加理智、科学地加强和改进我国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德育教育嫂变的轨迹

  在日本德育教育的历程中,德育教育基本上是受到重视的,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受重视的程度并不是平衡的,主要特征有: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西合璧,德育教育受重视

  日本德育教育的内容先后受到东方国家-中国的主要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诸国的德育教育思想影响。

  首先,日本德育教育的内容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由于日本早期文明发展时间远远晚于中国,因此,历史上中国对日本德育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在公元6世纪,当日本还处于文明刚起步时,中国的文化就已经空前发展。二主隋唐年代,中国儒家思想已日趋成熟,封建教育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顷繁,中国文化深深影响了日本,儒家思想成了曰仁德育教育的核心,追求人格完善,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川等观念在日本德育教育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似i日本形成了以中国德育教育内容为主的德育教育。其次,西方文化也对日本德育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西方炮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与思潮冲击着日本,西方的民主、自由、国家主义等各种思潮冲击着日本均德育教育。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思想的国家,他们把中国约部分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图,但却抛弃了“仁慈”,强调对国家、天皇的“忠诚”.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吸纳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德育教育思想。例如为了把人民置于天皇的皇权统治之下,实现国家的对外扩张,就吸收了德国的国家主义思想,为国家军事扩张找到了理论依据。日本政府历来重视对国民和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早在1878年10月,明治天皇就发出了“应用日本国古有的传统教育下一代”的旨意,并制定了日本早期的德育目标:明仁义忠孝,研知识才艺,由于重视德育教育,使日本政府培养教育出了一大批具有狭隘民族情感、极端国家至上、愚忠天皇的一代青年,同时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日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军国主义抬头。这时,以“忠君爱国”为目标的德育教育被利用于为日本政府侵略和掠夺别国资源的政治手段,随着战火的扩大,日本政府又大力鼓吹“天皇至上”和“武士道精神”,把德育教育纳人战争轨道,培养了一批“尽忠报国”一代青年。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盘西化、德育教育荒废

  1.德育教育全盘西化。1945年日本投降后,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盟军最高司令部迁人东京后,开始了对日本施行全面的军事占领和直接统治的政策,并按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方式管理日本,日本从此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上效仿西方国家,而且在教育体制及内容上也按西方国家的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德育教育自然也逐步西化。首先,德育教育目标西化,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逐步树立。

  在1947年日本制订的《教育基本法》中规定,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必须以完成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培养独立自主的国民为主要任务。这种“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与传统的“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观完全相对立。其次,德育课程设置逐步西化,突出智育教育。二战后,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布命令,禁止在日本各级学校进行军国主义和国家主义教育,停止讲授修身、日本历史和地理等课程。

  而战前日本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来实现的,虽然日本文部省后来制定了“公民教育案”,并提出以具有综合性的“公民科”代替战前的“修身科”,但“公民科”主要规范了智育教育的内容,忽略了德育教育的作用,带有明显的主智主义倾向。第三,德育教育内容西化。二战后,日本国民醉心发展经济与科技,倾心技术立国,大学都热衷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所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文化思潮甚至生活方式都是广大日本国民学习的内容,而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思想逐步被放弃。例如在德育教育中,西方的各种伦理思潮(如本文下段所述内容)及价值观成为日本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2.道德信仰产生危机。由于日本二战后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既不够重视,又全面西化,从而使日本学校的德育教育逐步变成了空白,而与之相应的却是日本各种伦理思潮如存在主义伦理学、适用主义伦理学、人道主义伦理学、分析哲学伦理学等诸多学派却竞相争夺青年人的思想阵地,使日本青少年的思想领域呈现出纷繁杂乱的局面,广大年轻人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混乱,信仰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到了上世纪60一70年代,由于日本德育教育的荒废,给社会及各类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副作用,青少年在人生观、世界观上产生了误区。例如,在思想观念上,一些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只追逐眼前利益;在生活上,贪图享乐,追求时髦,向往安逸、舒适、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上,缺乏热情和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品德;在对待社会问题上,责任心差、同情心淡摸。另外,也导致了青年人危害社会行为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如: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出现、吸毒人数迅速增多、自杀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社会毒瘤,严重损害了日本社会健全的肌体,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弘扬民族精神,德育教育为首
  
  日本战后青少年在思想观念上出现急速滑坡的现象,引起了广大国民的忧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发出了要求进行德育教育改革的强大呼声,他们认识到只有重视德育教育,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国家才有希望。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把德育教育问题提到了教育的议事日程上,并对以往德育教育的得失进行了反思,强调了德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在教育内容上,民族精神得到弘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开始不完全照搬东、西方教育的内容,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东、西方德育教育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采用东、西方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并逐步使日本德育教育更加符合本民族的特色,更加人性化、终身化、自由化、国际化和多样化。例如,宏扬民族精神,抵制盲目西化,突出集团意识和家庭意识;对东方传统道德思想进行现代的诊释和创造,贯彻《理想日本人典型》的思想,并做到家喻户晓;利用宗教力量,使国民亲身领会神佛的崇高和慎独的精神;注意青年人的生活磨炼,设立许多类似富士伦理学校和道德修研所这种专门的德育教育训练基地。这些做法,其目的就是在于建立一套既能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又能满足个人充分发挥创造性、独立性、个人自我价值发挥最佳途径的德育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身心、丰富的创造力、有自由与公德精神、有面向世界、能把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有远大目光的新世纪日本青年。

  2.在指导思想上,德育教育地位日益提高。日本上世纪50一70年代学校教育提倡“智、德、体”全面发展,把智育教育放在首位。到了80年代,日本政府及各级学校逐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把“智、德、体”的顺序改变为“德、智、体”,并要求把加强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1981年,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倡导下,日本成立了作为总理大臣咨询机构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临教审)。该审议会在审议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方案的报告中,就强调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临教审在1988年的教改会中又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重任的日本年轻一代,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1989年,日本政府还专门召开了有中小学和地方教育委员会参加的“加强德育教育全国大会”,会议指出:德育教育是关系到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德育教育应被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应成为日本朝野的自觉行动,做到家有规、校有章、公司有德行。在经过修改的《教育大纲》中,德育教育被放在了显着位置。从此,在日本德育为首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0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