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动管理”理论引入高校学生工作团队建设中

更新时间:2019-09-13 来源:教育管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教育管理学论文】

摘要

  学生工作多而繁杂,辅导员经常忙的摸不着头脑,往往工作效率并不高,这就需要学生工作以团队合作模式才能提高其工作效率。“走动管理法”又叫“巡视管理法”,是美国着名管理经济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早在80年代就提出的观点,其做法是:走出办公室,深入第一线,深入现场,深入群众、顾客、供应商之中,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和接触,给予关注和激励。这种工作模式往往很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笔者认为,辅导员作为学生一线工作者,需要引入先进的“走动管理法”,对辅导员团队工作进行整合,让辅导员以最佳的团队协作模式深入学生宿舍、课堂、图书馆和食堂等。通过深入学生第一线,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及时给学生以指导;拉近师生的时空距离,引导教育学生。在新形势下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工作团队的发展需要辅导员之间知识技能互补、互相协作才能弥补个人技能的不足。笔者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一线,研究发现,通过“走动管理法”模式的团队分工协作(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对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走动管理法”学生工作团队合作模式构建初探:

  1 重搭架构,发挥团队效能

  新时期高校采取完全学分制模式,如果辅导员工作还像以前一样采用“一手抓”的单打独斗模式,是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发展的。在学生工作中,目前通常高校使用的模式都是一个辅导员负责几个班级,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利是促使辅导员能全心全力为学生服务,弊是只有一个辅导员负责所有工作,他们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都有所局限,就算再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也难保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各种需求,往往工作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下,通过“走动管理法”深入学生中,以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来适当分担辅导员之间的日常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学生工作团队合作模式,将学生工作大致分成了6大项:党支部建设、团总支学生会、公寓区管理、就业和心理健康工作、学风建设、勤工助学工作等几方面,每项工作由专人具体负责,引导其他辅导员做好各项工作。
  这样,每个辅导员除了自己主管学生那块的工作外(有具体的班级管理),都具体负责自己擅长的专项工作。所谓专项工作主要面向全院学生,没有明确的班级、年级和专业之分。而每一专项工作都有专人牵头负责,避免了一人多重角色、千头万绪、分身乏术和多头管理,造成工作停留在表面。经过三年的学生工作团队模式的运作,使本学院学生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提高每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了创造性,增加了责任感,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用人所长,量材而用,发挥团队效能。学生工作队伍是一个多层次的群体,每个人所拥有的学识、技能、专长与特点都不同。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了解每位老师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以优点和长处为切入点,并结合个人职业意愿和组织发展目标,将其安置在最适宜发挥其才智和潜能的工作岗位上,从而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通过团队分工协作,做到学生工作队伍构建团队效能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的匹配。

  2 深化“走动管理”模式,打造专业技能

  笔者通过不断摸索和思考,认为学生团队工作力求真正落实到“学生在哪里,辅导员的工作地点就应在哪里”的工作理念,在“走动管理”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辅导员专项工作技能。学生工作采取不同专项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分工,深入学生生活、学习,把学生第一手资料及时反馈给年级组和辅导员个人,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学生工作效率。
  学生工作团队深入教室,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深入学生生活中去,到学生中走走、看看、听听、问问,在走动管理中与学生谈心、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关心学生疾苦,无形中缩短了管理者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采取每周辅导员和学院领导深入学生课堂至少4学时,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通过走入班级中,走入课堂中,走入年级中的方法,确保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秩序、听课现状等一些基本情况。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在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
  学生工作团队深入学生寝室,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门制订了《通信学院公寓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学生工作队伍团队作战模式深入学生寝室,采取分层分级方式,确保专项工作和每个辅导员了解学生在寝室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工作处的公寓管理部门—学院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专项工作—年级辅导员工作组—辅导员—学生班长—团支部书记—宿舍长—学生。例如,专项工作辅导员在深入学生寝室时,发现有问题学生马上解决,然后第一时间通知学生相关辅导员和领导,及时纠正学生问题,让学生第一时间内得到专业知识的解读。当然,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必须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因此,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坚持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学生寝室中,及时处理好寝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在实践中演练好理论知识。

  3 完善团队,锻造发展平台

  明确辅导员团队工作建设的目标。在辅导员团队工作建设中,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特殊群体,需要紧跟学校专业发展步伐,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积极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建立“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辅导员能力发展方式,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团队的组建是实现团队管理模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组建团队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既要有领导组织考察对团队人员的安排,又要兼顾“自愿组合,进出自由”的原则;既要坚持“人—职”匹配的团队成员选拔思路,要求团队成员具有相近的工作信念和价值观,但是又要在性格方面能够相互补充;既要考虑选拔不同专业的人员加入团队,同时,为了保证团队的梯次发展、辅导工作的持续性、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以及团队的稳定性,还要适当考虑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的均衡性。以建立老中青结合的和谐的团队,从而全面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辅导员评价机制。团队建设就是要改变以前仅凭工作总结和主观论断来评价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方式,要求辅导员必须以绩效目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模式实行三个相结合:纵向考核与横向考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查和学生评议相结合。可在开学初或特定阶段与辅导员共同设定个人和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使其作为绩效考核的目标,成为辅导员和其团队努力的方向,从而实现业绩考核与素质评估相结合。重庆邮电大学建立的《重庆邮电大学校内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就是在团队建设管理过程中,定期对设定的目标进行检查,辅导员和团队要定期汇报,对各团队完成目标的工作进展给予点评和指导,与此同时,要求各个团队要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团队成员,对其成员也进行绩效考核,并提出表扬或改进建议,提高团队的行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知情,夏健儒.谈走动式教学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9(10).
  [2]丁志卫.论高校专职辅导员团队构成及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5).
  [3]俞世恩.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8).
  [4]伍慷.高校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及效用[J].教育探索,2012(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