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比较

更新时间:2019-07-01 来源:幼儿教师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幼儿教师论文】

  [关键词] 中日;学前教育;问题;比较

    [摘 要]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和日本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对当代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对造成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当代中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

  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也得到了国家领导李岚清等人的高度重视。例如,1999年4月和6月,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自主持召开学前教育座谈会,多次强调素质教育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第一环的基础性地位。

  但总的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教育部在全年的工作要点中没有提及学前教育,造成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将学前教育列入全年的工作要点,极大地限制了学前教育的发展。2、各省(市、自治区)的学前教育行政机构,除北京、天津、上海等个别地区仍保留外,其余大多被撤消,或由基教处一名职员兼管,在不少省(市、自治区)甚至没有幼教专职干部,或专职干部不“专干”,大大地削弱了该地区学前教育的实际领导力量。3、国家没有把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造成各省(市、自治区)也大多没有把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列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4、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善,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业务进修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9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出现滑坡现象

  根据1985年到1999年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国经济年鉴1999》),我们发现,1995年以来,学前教育出现了滑坡现象:1、幼儿园数量从1985年到1998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从1998年开始略有下降(1995年幼儿园数为181438所,1998年为181368所,1999年为181136所)。2、幼儿园的专任教师从1985年到1995年有较为显着的增长,1995年以后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1995年专任教师数为87.5万人,1998年为87.5万人,1999年为87.2万人)。3、招生数从1995年开始至1999年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招生数为1972.4万人,1998年为1720.0万人,1999年为1617.5万人)。4、在校学生数从1985年到1995年有明显的增长,1995年以来有较为显着的下降趋势(1995年在校学生数为2711.2万人,1998年为2403.0万人,1999年为2326.3万人)。

  总之,1995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从数量上来说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1990-1995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相比1990年以前有所下降,由此造成对幼儿园需求率的下降。二是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下,幼儿园从依靠型的管理走向经营型的管理,幼儿园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质量较差的幼儿园或被政府关、停、并、转或自动倒闭;此外,一些企业办的幼儿园由于企业的发展不利而不得不合并或倒闭。三是中国的幼儿教育近几年来仍在向前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而是表现在质量上,表现在不断改进保教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上。

  (三)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山区、贫困地区发展滞后

  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出现极不平衡的状况。

  一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比较迅速,而另一些经济落后的小城市和农村发展极为缓慢;另一方面,东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较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发展则较为缓慢。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因素。

  1997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在这份文件的附件中,国家教委还印发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指标统计”[1],从中可以看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差异:

  1、各地区的差异较大。例如,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中,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到2000年3~6岁幼儿的入园率的目标是95%;而发展指标最低的重庆市则只是70%.又如,在各省、自治区中,东部、沿海的大多数省份,如江苏省、浙江省等,到2000年幼儿入园率的目标一般在70~80%以上;中部的大多数省份,如河南省、湖北省等,目标一般在50%左右;西部的一些省份和自治区,如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等,目标一般在35%左右。

  2、农村和城市的差异较大。例如,北京市到2000年全市3岁以上儿童的入园率达到90%,农村则为80%,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10个百分点以上;吉林省到2000年城市学前3年入园率为85%,农村学前1年入班率为85%,这表明只有15%的城市儿童不能进入幼儿园(3年),却有15%的农村儿童不能进入学前班(1年);黑龙江省到2000年城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90%,农村学前3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55%,城市和农村的差异达35个百分点。

  (四)办园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适合各地发展的学前教育模式还有待探索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政府部门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给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企事业办的一些幼儿园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关、停、并、转;一些幼儿园无法适应从依赖性管理到经营性管理的过渡,处境艰难;民办幼儿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但各地政府部门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政策,阻碍了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还较为缓慢,和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幼儿园的各个领域,包括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规定。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只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给予规定,并没有分领域进行有关规定。2001年,教育部根据《规程》的基本精神,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将幼儿园教育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但对一些具体的内容仍然没有进行详尽的规定。中国学前教育机构在幼教管理方面的这一变化,从总的来说,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给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许多落后地区的学前教育尚在起步和缓慢发展阶段,缺少了中央的统一管理和具体指导,陷入一种茫然无措的状态,反而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当然,这一局面将会随着各地对学前教育的探索和研究,逐渐摸索出符合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道路而逐渐改变,但这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五)教育、教学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家庭、社区的联系还有待加强

  《规程》和《指导纲要》为学前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的认可。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一些幼儿教师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还不能把儿童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放在首位,仍然还只是注重向幼儿传授知识。又如,一些农村地区学前班还没有端正办班思想,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小学化”倾向。

  学前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家长服务,因此和家庭联系非常紧密。但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尚未深入到每一个家庭,还没有和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家长为了迎合社会竞争的需要,要求幼儿园和学前班教给儿童一些小学的学习内容,表明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一些幼儿园和学前班不是耐心向家长说明,或举办家长学校介绍有关学前教育的内容,而是迎合家长的不合理需要。有些幼儿园和学前班和家长的联系只限于形式,没有实质上的交流,造成了家长对幼儿园和学前班的不了解、不配合,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学前教育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各种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形式,如玩具图书馆、儿童博物馆、游戏小组、儿童活动中心等,扩大学前教育的影响。它既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场所,又可为偏远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区的众多儿童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我国家长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质量较差的局面。目前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已初具规模,但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还尚未起步。这一方面是由于还没有认识到社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社区资源也很有限的缘故。

  二、当代日本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影响到学前教育的发展

  21世纪的日本是超高龄化社会和少子女化社会的综合产物。由于医疗技术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逐年上升。在总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的构成比率(高龄比率)从1995年的14.5%将发展到2025年的25.8%.另一方面,少子女化倾向也在发展,合计特殊出生率(妇女一生所生子女的数目的平均比率)从婴儿出生高峰年的1974年以后就开始减少。1989年的合计出生率是1.57,1995年竟然达到了1.43,是有史以来最低的数值。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现象。从日本保育所的数目来看,1992年有保育所22637所,1993年下降到22583所,此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只有22332所[2].从保育所的儿童定员数来看,1992年定员数为1958796人,1993年下降到1945915人,此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只有1913951人[2].

  (二)二元制学前教育机构问题

  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由幼儿园和保育所二者构成。幼儿园是根据学校教育法而设的幼儿教育机构,属文部省管辖;保育所是根据儿童福利法而设的儿童福利设施,属厚生省管辖。二者在创办宗旨、服务对象、招生年龄、作息时间等方面的不同,给发展中的日本幼儿教育带来了以下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由于幼儿园和保育所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所招收的儿童年龄也有所差别,形成了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幼儿教育机构。这就决定了日本幼儿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幼儿教育难以管理和统一的缺陷。例如,二元制造成了公费的双重投资,使得日本政府很难协调二者的投资关系而产生某些不公平的现象。

  2、幼儿园属于文部省管理,为正规学校教育机构之一,偏重教育的功能;保育所属于厚生省管理,为社会福利机构之一,偏重保育的功能。由此造成了在幼儿园进行的幼儿教育难免偏重教育,而忽视保育;在保育所进行的幼儿教育难免偏重保育,而忽视教育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和保育所难以协调保育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3、作为只有一方参加工作的家长,只能将幼儿送到幼儿园,无权将儿童送到保育所。幼儿一天只有4小时在幼儿园,幼儿园的假期又比较多,且不管午饭,因此家长得花很多时间来照顾幼儿。

  在夫妇当中只有一方工作的家庭中,一般是丈夫工作,妻子在家。由于母亲要花很多时间照顾儿童,就不能抽出较多的时间来为将来的就业或再就业进行有关的准备,如接受培训和进修等等。

  (三)低年龄儿童入所率较低

  日本政府对3~5岁幼儿学前教育比较重视,这是日本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文部省从1964年开始实行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促进5岁幼儿入园;1972年日本又开始实行第二次幼儿园振兴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4~5岁幼儿入园。199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又公布实施了第三个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幼儿都能入园。

  但是,日本对3岁前婴幼儿的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幼儿园只招收3~5岁儿童,所以招收3岁以前儿童只和保育所有关。据1999年4月的统计,全日本1岁以前儿童入保育所儿童只有62882人,入所率只有3.6%;1~2岁儿童入保育所儿童只有440281人,入所率只有25.4%[2].造成3岁前婴幼儿入所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保育所具有福利性质,只招收父母双方都工作的婴儿,而日本有许多妇女都不外出工作,这样从客观上就造成3岁前婴幼儿入所率低的现象;二是日本有3岁以前儿童在家教养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至今还影响着日本年轻夫妇的育儿观。

  (四)保育所保育士的资格低于幼儿园教师的资格

  这个问题与日本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模仿欧美的幼儿园,于1876年建立起日本第一所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随着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幼儿园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1890年,由赤泽钟美夫妇在新泻市创立了第一所私立保育所,专门为贫民的子女服务。可见,从幼儿园和保育所初创的时候开始,就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的不同。幼儿园是首先创办的,是由政府(文部省)开办的,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保育所是在幼儿园创办之后才建立的,是由私人开办的,是以为贫民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二者的教员虽都称为保姆,但还是有地位的区别的。

  1947年《学校教育法》的颁布,规定幼儿园作为正式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其教员称呼也由战前的保姆改称为同中小学教员一样的教谕和助教谕,即在师资条件上与中、小学拉平了。二次大战后日本取消了战前培养师资的中师和高师,所有幼儿园和中小学师资一律改由4年制大学和短期大学培养,即在大学里设教育学部和教育学科。

  1948年《儿童福利法》的颁布,规定从事儿童保教工作的女子为保姆,从此保育所的保教人员就有了统一的称呼,并和幼儿园的保教人员的称呼---教谕区分开来。由于男性参加到保姆行列中来人数逐渐增加,1999年4月,厚生省已经把保姆的称呼改为保育士。保姆的师资培养主要是在保姆培养所(一般是短期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或相当于高中学历者。1994年的统计表明,短期大学毕业的保育士在所有保育士中所占比例为84.7%[3].

  从日本的一般社会舆论上看,保育所的教育机能不如幼儿园,保育士不如教谕的看法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保育所仍然具有福利的性质,以及保育士的资格比较低下的缘故。因此,有关方面纷纷建议应该提高保育士的资格,使其与幼儿园教谕同格。另外,应该在大学里培养保育士,并建立能同时培养幼儿园教谕和保育士的学科和学部,以此来提高保育所的保教质量,改变社会对保育所的偏见。

  (五)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自日本学前教育机构成立之日起,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就一直为日本幼教界所瞩目。在100多年的实践中,经过广大保教人员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在5岁阶段,有意识地延长集中保育的时间,带儿童到小学参观,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交朋友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儿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以便在上小学时能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此外,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教谕和保育士和小学的教师之间近年来已经建立起较为紧密的联系,并建立起“幼保小联络协议会”的组织,为小幼衔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学前教育和小学的衔接已经不仅仅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了,而应该考虑到如何与义务教育相衔接了。在知识教育、智力开发方面,教育课程、内容和方法等的衔接还有待加强;在社会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小学教育如何衔接,与义务教育如何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方面,是日本学前教育还做得不够的地方。

  三、当代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比较

  (一)当代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共同点

  二者都处于21世纪的大背景之下,又都处于亚洲,因此二者面临的问题存在着共同点。

  1、学前教育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滑坡的现象。 如前所述,中国的学前教育从90年代以来出现滑坡现象,日本的学前教育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日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口下降的原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如市场经济引起的激烈竞争等等。

  2、二元制学前教育机构的问题。 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的,日本学前教育机构是由幼儿园和保育所组成,二者在创办宗旨、服务对象等方面的不同,给日本学前教育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同样存在着二元制的问题。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属于将学龄前儿童根据年龄分为0~3岁和3~6岁或7岁两个阶段,前段属于托儿所阶段,由卫生部门管理,后段属于幼儿园阶段,由教育部管理。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国的托儿所幼儿园机构并不属于二元制,因为二者从年龄方面没有重叠,但是托幼机构的联系比较松散,没有实质上的联系。

  3、低年龄儿童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比率较小。

  前面已经谈到,日本3岁以前入学前教育的比率较小。事实上,我国3岁前儿童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比率也较小。这是因为,我国3岁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托儿所,而我国儿童入托儿所的比率较低。在我国,只要提到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大都是指3~6岁或7岁儿童的教育。我国幼教工作者尽管已经意识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也提出了“托幼一体化”的建议,并在这方面有少量的尝试;也有些幼儿园已将入园幼儿的年龄放宽到2~2.5岁。但总体来说,这些努力仍不能扭转儿童入托儿所率低下的现象。目前,除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外,大多数中小城市的托儿所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庭的需要,造成了大量3岁前儿童滞留在家庭,卫生条件较差、设备简陋的私立的托儿所占领托儿所市场的现象,给双职工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此外,由于托儿所属卫生部管理,难免出现重视保育而忽视教育的现象。

  4、小幼衔接的问题。 中国和日本同时面临小幼衔接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小幼衔接问题甚至超过日本。因为中国的小学教育和日本的小学教育相比更偏重知识教育,和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而日本的小学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教育,更注重动手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日本的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教育差距较小。

  (二)当代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不同点

  日本学前教育如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尽管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整个学前教育大局比较稳定。除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给日本学前教育带来的挑战和二元制学前教育机构这两个问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外,其他问题是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也是目前世界学前教育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从总体来说比日本多。在日本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中,除第4个问题,即日本保育所的保育士的资格低于幼儿园教师的资格之外,其他日本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学前教育中同样存在,如小幼衔接的问题,二元制学前教育机构的问题,低年龄儿童入学前教育机构比率较低的问题等。

  四、造成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差异的原因分析

  1、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不同,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因此对于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在义务教育已经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这也是造成当代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其他一些主要问题之间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中国的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日本。

  如前所述,日本曾经在全国掀起了规模较大的3次幼儿园振兴计划,促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中国却没有类似的振兴计划,而且,还存在着不把学前教育列入国家教育部全年的工作要点等不重视学前教育的做法。

  3、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而日本的学前教育的发展较为平衡。

  这一点和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地域有关。中国地域宽广,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山区、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学前教育发展还较为落后,无法和发达地区相比,这样就造成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而日本是一个地域较小的岛国,经济发展又较为迅速,工业化程度较高,城市和农村、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小,所以学前教育的发展较为平衡。

  4、中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还有较大的调整;日本的学前教育已经基本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

  日本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对1964年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把原来的“健康”“社会”“自然”“语言”“音乐”和“绘画和手工”6个方面的幼儿健康内容改为现在的“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5个领域,突出了培养儿童社会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等特点。1999年颁布的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相比1989年的大纲来说,在总体结构和内容方面没有大的改动,这就给发展中日本学前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1996年颁布的《规程》和2001年颁布的《指导纲要》体现了时代的特色,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幼教工作者的经验,和1981年颁布的《大纲》

  有较大的差别。现在距1996年《规程》的颁布才短短的6年,距《指导纲要》的颁布才仅仅1年,要贯彻落实《规程》和《纲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中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3-475.

  [2] [日]厚生省。厚生白皮书(平成12年版)[M].东京:株式会社,2000.436-437.

  [3] [日]丸尾让等。保育原理[M].福村出版株式会社,1997.124.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