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rjdtv.com--硕士论文】
本篇美术教育硕士论文导航
【题目】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课中的融入探究
【绪言】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研究绪言
【第一章】情感教育同小学生人格发展
【第二章】小学美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四章】小学美术教学中感情渗透的策略与原则
【结语/参考文献】小学美术中学生情感培养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学美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内在关联
艺术是人类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工具,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内涵。艺术线条和艺术展现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情感则是艺术作品的骨架,只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孕育出喷薄的艺术灵感。
一、 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一) 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和正向性的审美欲望
“人生不能只剩下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下正红的网络语,展现了当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对小学生的理想教育和人格教育方面充当着良师益友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欲望。当下社会,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严峻,对人性教育和品德教育也逐渐缺失。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才,才是当下教育的关键所在。美术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同时开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而感悟其中的美与情感,引导学生学习积极的生活态度,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提升人生的维度,人格的进步和情感的丰富。从而真正的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把握人才市场。
(二) 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人人都有情感,出生后就会凭借生理能力寻找自己的母亲获得安全感和庇护。但也有很多人的情感是不正确的,他们会通过抢夺来表达自己对一件事物的喜爱,会通过不择手段的占有来表达爱,会通过自以为是的好来展示自己的爱,这些都是畸形,扭曲的情感价值观。情感教育就是同过言传身教和引导,来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正确的、高尚的情感价值观。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经过教学教育手段,使学生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以及“何为正确的情感表达?”,从而更加正确的表达友善和爱意,与同学、家人、朋友良好相处。情感价值观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对美的欣赏和喜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对美的品鉴和创造则需要培养和引导。对美的认识和欣赏,是树立正确情感价值观的第一步。对美的感知,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这一点大多较好培养,对于艺术品线条、色彩和音律的欣赏能力可以通过量的累积而产生,第二便是对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内涵的品位和感悟。传世经典的艺术作品大都有其内在含义,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展现的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燃烧似火的热情,毕加索的话大多展现的是对世界的不满。能否体悟艺术作品之中的内涵与情感相对于对其的欣赏更为重要。情感因不同的外界因素和经历的影响也因人而异,因而对人的情感的培养是其中关键。情感教育也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看待社会,对待他人,形成正面、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悟,正如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种哈姆雷特。因所受的教育不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科学家的第一想法可能是背后的科学原理,而艺术家考虑更多的则是事物的美感和艺术气息。如果说科学家是客观而理性的,那么艺术家就是柔和而感性的,艺术家的情感和思维更加细腻,对美的事物诸如山水风景,会更多的触动内心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在内心加工转化为丰富的色彩,而由情感转化而来的色彩背后就蕴含着更丰富的情感。因而在美术欣赏能力的教育过程中,关键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只有丰富的情感触角才能捕获最美好的色彩、线条和画面。
(三)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产生思维的基石。只有感知到周围事物的变化,才能调动大脑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原因,因而感知的能力对思维的产生,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影响十分关键,就比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都由抽象的符号代替,缺乏形象思维能力的人就很难对其进行理解与学习,因此一个好学生一定离不开发达的思维能力,而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的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下,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称为当今衡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创新精神与革新能力,而这两项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可以通过美术教学来实现,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中,体会美,感知情感病发现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理念,从美术思维中学习创新思维,培养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并激发求新、创新的实际行动。
(四) 带领学生融入文化的传承和互动
一般情况下,如果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让人感到满意,愉快,充满正能量,那么这就是人人都喜欢的;如果客观存在让人产生负面的痛苦的难过不满的情感,那么这就会让人感到厌倦和疲惫,是不受人欢迎的。情绪和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是可以起推动促进作用或者反向抑制人的认知的。人的活动和接受信息传递会受到情绪和情感波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处于正面情感的支配下,人类的思维就会更迅速更敏捷;而处于负面情感的支配下,人类的思维就会更迟钝更缓慢,不能正确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绪和情感是人与人交往的主要构件,是可以相互影响,互相转移的。而学校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教师和学生的相处也不是那么简单单一,是多样化的。教师的心情和情绪能够感染和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会受到教师或积极乐观或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也存在着或喜爱或厌恶,或开心或忧郁,或崇拜或贬低等既对立又统一的情感观的。
(五)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个性化鲜明的时代,每个人的个性特质都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美术课堂对于培养和塑造学生自主能力与自我修养就显得十分重要。美术课程对于学生形成大众化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还有社会公共价值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且,还能够培养和造就学生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个性化发展是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的,也是现代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而美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就要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倡导学生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化。美术课程不仅仅需要的是理性或仅仅是感性,而是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思维与肢体发生交融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和造就人才。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独特的审美观,能够推动人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发展。
二、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虽说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一分子,而且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相对而言,在国民基础教育中还处于弱势,发展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使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更好地推进,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相比于其他学科,美术学科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美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生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陶冶情操而不牵扯升学问题,因此美术的学科地位就不像语数外那样受到多数人的关注。由此导致的是美术课时量跟不上,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去从事情感方面的研究,实践的不足导致理论研究的缺乏,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实践也就缺乏依据,由此便形成了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举步维艰的局面。
很多学校领导以重视升学率和凭借美术比赛取得荣誉为主,以此来吸引生源,美术课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学校都不开设美术课,即使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开设美术课,但很多学校还是不愿意将经费投入到美术这样的“副科”中。这就使得美术教师各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美术学科中缺乏情感教育的培养也就不足为奇。
再次,美术教师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新一轮课改的矛盾下,对于美术的教学尤其是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就显得薄弱了很多,再加上美术的综合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密切性,也使得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相比其他学科弱了很多。过多的关注想象力、创造力、兴趣等的培养,美的教育,却忽视了积极地情感教育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美术作为一门综合素质的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它的一个落脚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传授生基本的美术常识外,更应该注重丰富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小学美术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章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很长时间以来,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坚持按照“感知—情感—表现”这三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并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和完善,从而基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事实说明,按照“三步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很容易实施,同时能够较好发挥知识传递、兴趣激发、情感养成和表现交流的目的。在这里以两个实验课作为案例,以便对这种该类教学过程加以诠释。
一、 形象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对作品的欣赏通常是一个重要内容。“基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够很好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执着精神和专注风格,从而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会安排一些随堂欣赏,有时也会有专题欣赏,不过不管哪种欣赏类型,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借助作品欣赏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陶冶情操。事实上,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不过这种情感有强有弱、有高有低,这种丰富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热情,以便更好融入课堂中。“与其他课堂相比,美术欣赏课堂的最大作用,体现在它对学生艺术品质和修养性情的提升。”也就是说,在美术课堂中,安排作品欣赏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艺术,激发情感体验,并为创作表现奠定基础。
在这里,我例举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赏析《父亲》这幅画,来说明具体的教学步骤:
图 1: 作品欣赏三个环节
首先,感知认识环节。为了更好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这幅作品,我先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让大家以父亲为话题展开讨论,讲述发生在父亲和自己身上的故事,感受来自父亲的爱护和关心,从而激发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情感体验,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
其次,情感体验环节。按照“三步走”教学思路,我针对《父亲》这一作品欣赏需要,设计了以下欣赏流程(见图 1)。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欣赏作品,而老师的任务是细心观察每个人的情感变化,并保持与他们的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第一步“欣赏”:当学生第一眼看见这个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这种视觉感受非常直接和迅速。通常来说,这种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视觉印象,它表现为学生对作品外观的直接体验。这一欣赏阶段,老师通常要从三方面加以引导:
一是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对作品深入观察,同时引导学生表达个人的切身体会;二是要认真细致地聆听每个人的描述,并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表达内容;三是老师要根据学生对作品的自主欣赏状况,通过有效的提问,启发他们深入观察作品,开阔想象空间,多角度挖掘作品内涵和加以描述。事实上,很多学生都会被作品画面表达出的细节所吸引,如画作中表现出的黝黑的肤质、充满岁月痕迹的眼神、深深的皱纹……甚至连手中的瓷碗都扣人心弦。这些不同的画作内容和元素,都将父亲朴实无华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美学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使他们审美经验增加、鉴赏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例如,在同学们热烈讨论的时候,我提出问题“你们对作品有什么真实感受?”多数学生都表示,作品描述了一位中国传统农民形象。然后,我又提问“单纯知道作品是农民还不行,还要去深入想一想,作者在这一农民形象刻画时,表面上让他看起来非常粗陋,但是不是正好反衬出中国农民的高大呢?”随后,我听到很多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者的意图,以及画作背后的东西。借着这一热烈的课堂情景,我接着进行引导和启发,“试想一下,自古以来,农民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是不是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是不是离不开农民呢?而且我们老一辈,大多都是农民出生?所以,我们不能不说农民有着光辉伟大的形象。不难看出,作者透过作品,其本意是要赞扬像父亲那样的农民群体,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自豪!”
第三步“阐释”: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分析阐述蕴藏在作品中深层次内涵,并充分关注欣赏作品的时候所传递出的情感。作为老师,重点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入手,向学生讲述画作主题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时代环境和小故事等,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作品把握的准确性。二是倡导学生大胆思考、自由想象,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创作的宗旨和感情,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表观点。其中,我针对《父亲》这一作品,向学生讲述了一些故事背景:作者罗中立当年深入四川农村感受生活,并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他亲眼见到一位老伯,为了从茅厕得到粪便当做肥料,便在寒冷的冬天守了一宿,这使他内心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就像作者说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众多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用辛勤劳作为国家贡献着粮食,然而真正关心、了解他们的人却很少,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喜欢农民题材的重要原因。作者力求在画作中充分展现农民的特有形象,并在细心创造中将农民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现得惟妙惟肖。例如,作者整理农民特征时,他指出老百姓把长在鼻子边的痣称为“苦命痣”,在大家看来,这就是天生受苦的命。还有四川人民用“软耳朵”来形容丈夫怕媳妇儿,而作者却用它来诠释农民顺应社会、温良淡然的性格。而且,农民也是最为朴素的人群,他们大多祖祖辈辈都从事耕种劳作,却无怨无悔。正因为在作品中,融入了太多真感情、真性情的元素,从而使《父亲》这幅作品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也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表现升华环节。通俗地讲,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中所说的欣赏心得协作,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因为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倘若能否阐明自身对作品的关注点和欣赏点,自然代表对作品和作者内涵的把握,也意味着学生自己已经产生了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影响学生内心观念和思想素质的作用,因而其意义非凡。课堂上,通过赏析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也愈加深刻,特别是感受到作品传达出的感情,一些学生甚至感动到流下泪水。有些学生提出,自己在欣赏过程中,内心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变化,“最初刚看见这幅画作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去欣赏它,认为它画的细致、人物生动,不过人物略显土气,不过随着赏析的深入,我渐渐懂得了农民的不容易,特别是他们那种不畏艰苦、认真生活、勤劳无怨的生活态度,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同情,但最多的还是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可以看出,这种作品的生命力体现在其蕴含的生活真谛和美学,这需要作者本身拥有很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否则单靠绘画技艺无法体现。
二、 色彩的情感体验
对艺术作品而言,色彩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体现出艺术家的性格、修养和兴趣品格等。“色彩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它具有显着的感情属性。”可以说,画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方式就在于色相的选择。色相的差异,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见表 2。整体来说,美术作品的创作,会综合运用各种造型手法,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主观思想,如色彩、构图、线条等等。其中对于色彩和线条的使用,会使作品更加形象具体,这对实现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教会学生正确理解色彩,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欣赏画作,并激发个人的美术热情。
在讲授《校园风景》时,我对课堂的设计见图 2:
图2:《校园风景》教学步骤示意图
首先,感知认识环节。期间我们的重点放在“看”和“谈”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校园的整体印象和感性了解。老师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和学校相关的风景照、历史照,并讲述过去学校的发展经历和重大事件。此外,还鼓励学生相互探讨,发表个人对校园的认识、感受和期望等。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校园的理性认识,增加亲切之情。
其次,情感体验环节。这个过程重在实践,其理论依据是“触景生情”,也就是领着学生亲自漫步于校园,老师结合学校的具体建筑为学生讲述校园的过往之事,逐渐激发学生对校园的探索欲望。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校园的优雅之美、宁静之美,通过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去亲近校园,进而体会到校园如家般的温暖和怀抱。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相机、手机选景拍照,增加活动的内涵和乐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体会。
第三,表现提升环节。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这一个环节我们重点是展示和提升,也就是举办一个小型的“美丽校园作品展评”。让学生将拍摄的招聘集中起来,供大家相互学习和探讨,拍摄者从美学的角度对自己的招聘进行讲解,而别人也可以对其加以讨论和交流。通过大家的互动和沟通,不断丰富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并真正体会到校园的美丽、可爱!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uoshilunwen/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