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学位论文的指导与创新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19-06-07 来源:硕士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硕士论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的EMBA教育规模不断扩大,EMBA学位论文指导与答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从EMBA学位论文的指导、撰写、答辩环节入手,分析了普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与EMBA学位论文的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MBA学位论文的“组团式”指导新模式,并根据对EMBA学位论文创新性的界定,提出了EMBA学位论文指导过程和答辩模式的创新,以及在创新中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为提高EMBA学位论文质量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 EMBA学位论文; 指导; 创新性
       EMBA教育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首创的,其实质特征是一种具有学位的在职培训,它是随着商界领袖及中层管理人员对补充和更新商务知识,提高经营本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的。我国规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8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4年以上管理工作经历),较大规模企业的现职高层管理人员才可报名[2]。2002年8月,国内首批EMBA试点的30所院校开始招收EM-BA学生,最近2年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的EMBA学生急剧增加。由于EMBA教育是MBA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EMBA学位论文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指导模式的问题、创新型论文的问题、答辩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及时解决有助于EMBA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保证学位与EMBA教育质量。
  一、EMBA学位论文指导模式的创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是指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撰写的研究性论文,它是直接反映作者的实际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材料,论文论证是否科学、严谨、规范、有无独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是其学业是否合格以及能否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但EMBA学位论文与普通工商管理硕士(普研)学位论文有很大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在:
  (一)价值取向不同普研最主要是做理论方面的研究[3],即通过对很多相类似的管理现象进行抽象和分析,找出共性、规律性和一般性,发现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通过提出假说,先建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再建立仿真模型或使用统计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检验或用案例证明提出的假说成立。这类论文有着较强的理论倾向,其实质是要求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得到理论上的价值。EMBA则不同,他们最主要的是做应用方面的研究,即通过对单个企业或行业的管理现象,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这类论文有着较强的应用倾向,其实质是要求应用上的创新性,得到应用上的价值。
  (二)研究的范围不同普研的研究是一种“专士”研究,即问题比较小,比较单一,研究范围比较窄,对问题的研究是小题大做,用相对比较窄但很深的理论及方法做深入研究,其技术路线是往深的方向去做。而EMBA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博士”研究,一是问题比较大,二是问题套问题,问题连问题,比如,论文题目是解决营销渠道的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牵涉到生产的问题、供应的问题、资金的问题、人员的问题等。研究过程中几乎涉及到所学的所有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的范围较大,其技术路线往宽的方向去做。
  由于EMBA学位论文与普研学位论文的不同,EMBA论文的指导模式也就不同。其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导师的问题,二是选题的问题。在导师问题上,一个能够胜任指导EMBA论文的导师首先需要的是知识全面,要求掌握企业管理的很多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营销管理、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次还要经验丰富,对企业的运作有深刻的了解,是一位“博导”。但这样的导师几乎不存在,绝大部分导师实际是“专导”,即他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擅长在该领域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涉及到其他领域时,他可能力不从心。因此,在EMBA论文指导上就产生了学生与导师在知识上的宽与窄的矛盾。
  这个矛盾同样出现在论文的选题上。选题正确是EMBA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论文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目的选择。很多EMBA学生都有一定时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想对原有的工作中曾遇到过的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进行反思,也想对未来的工作将遇到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进行思考,他们希望通过导师的指导,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总结和研究。由于他们选题涉及的面非常广,但一个导师能为这种选题提供支撑又是有限的,从而产生了学生与导师在选题上的宽与窄的矛盾。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指导模式的创新!将原有的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传统指导模式进行创新,实现“组团式”论文指导模式。“组团式”论文指导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学生与导师分别组成团队,进行互动。其具体运作方式是:第一步:EMBA学生首先根据想研究的问题,提出论文的意向性选题,专门的EMBA论文指导委员会对EMBA学生意向性选题进行大体聚类,根据不同类别,建立EMBA学生论文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数量大约6-10人。然后根据这种聚类并参照导师的研究领域,组建相对应的EMBA学生学位论文导师小组,该小组的成员由在学术和企业研究上具有关联与合作的教授、企业界的知名人士以及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副教授、博士等构成。
  第二步:导师小组成员与EMBA学生小组成员采取座谈、对话、企业调研等方式进行沟通,通过导师与学生的集体分析和讨论,提炼和凝炼问题,确定EM-BA学生论文选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中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搜索、构建研究框架,最后确定一位对论文选题有较深了解的教师作为一位学生的责任导师,指导开题和撰写论文。
  第三步:在开题以后,责任导师负责该学生确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跟踪该学生的研究进度,指导进行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准备。在答辩以前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小组还与学生小组定期就论文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看出,这种“组团式”论文指导模式形成了学生小组、导师小组、责任导师三位一体多方面的互动。一方面实现了小组之间互动,其中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另一方面还实现了小组内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从而解决了宽与窄的矛盾,保证了EMBA学位论文质量。
  二、EMBA学位论文指导过程的创新从目前EMBA学位论文看,论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型,即利用现有理论知识,用比较传统的研究框架、传统的分析思路去分析问题。在同一个命题下,这类论文得到结论和提出的解决方法大多非常相似。由于这种相似性,这类论文在答辩中,往往会得到答辩委员比较一致的认同,给出的分数一致性很高,学生大多能顺利通过答辩。另一类是创新型,这类论文在理论上、研究框架上、分析思路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解决方式与传统型得到的结论及提出的解决方式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这种差异性,这类论文在答辩中,经常引起很多争议,一是评阅人之间的争议,一个可能给出很高的分,另一个则给出很低的分;其次是答辩委员之间的争议,给出的评分差异很大,一致性很低;再次是学生与评阅人、答辩委员之间引发争议,其原因是学院派和实战派的观点不一致。EMBA学生长期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实战能力很强,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涉及到具体工商管理的许多问题时,他们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他们在论文中提到的问题、观点及解决方法经常与学院派评委有很大的差异。所有这些争议,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很顺利地通过答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大部分的学生和导师都选择了第一类传统型研究模式,而选择第二类创新型研究模式的人不多。
  而对学校来讲,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学位论文的创新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8]。对导师来讲,他们本意是愿意指导有创新性的论文,但他们在考虑指导的学生参加答辩以及其他因素后,多少有些顾虑。对EM-BA学生来讲,他们来自管理实践的最前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现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EMBA学生更注重国际性,更注重现实性,更注重战略性、综合性和决策导向性。他们希望有创新性,希望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但他们也同时要考虑学位论文的答辩问题,这就产生了创新与通过答辩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指导过程创新和答辩模式的创新!既通过认知、确定、筛选、跟踪的指导过程,进行论文的指导和持续合作,导师组与学生组一直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是论文答辩结束,指导过程就结束。
  这种指导过程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新性认知问题学位论文质量的根本特性就是创新,普研学位论文要创新,EMBA学位论文也要创新。但普研学位论文创新与EMBA学位论文的创新则是有差异的。普研学位论文创新大多数是一个理论性创新,理论性创新往往是只考虑单一的特定问题,通过各种假设,不考虑这个单一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只对这个单一问题进行深入和规范的研究,提出理论上的成果,研究时需要考虑的是论述的完整性。
  从企业不断发展、新的管理问题不断出现的角度来看,EMBA学位论文的创新是更为复杂和高层次的创新,解释性创新、方法性创新、思想性创新应该都是EMBA学位论文创新的体现方式。解释性创新是把成熟的方法应用于新的具体问题中,并得到对于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性创新是将多种理论方法综合于一个无法界定很清楚的问题框架中,该框架中可能包含许多新问题,通过这些理论方法的综合达到深入理解这些新问题的目的,并提出解决方案;思想性创新是在特定的研究过程中不同思想体系的相互碰撞,不同思维方式的融合增长,不同创意理念的重叠组合,使其某种创新思想最终产生,它是创意精炼和升华的理想结果。无论是哪种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对新的现实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时,都要考虑特定问题与其它问题之间的复杂联系,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但这种研究时往往不考虑论述的完整性,这就是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类研究的特点是问题新颖,涉及的问题多,研究面广,研究难度大,需要导师和学生具备多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这类研究有利于EMBA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导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应该鼓励这种研究。
  (二)选题问题论文的选题本身就是困扰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难题问题[14],而EMBA学生的创新型学位论文的选题是更难的问题,它不仅困扰学生更困扰导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管理上新的现象,这些现象大多还没有抽象成问题,即使有一些现象抽象成了问题,但现有的理论方法无法解释。针对这种状况,导师小组和学生小组组成课题组,对企业进行调研,对环境、行业、市场、竞争等进行研究,通过反复讨论,对新的现象提炼和挖掘,确定出一系列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问题的逻辑关系、轻重缓急、大小程度、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及成本大小等因素进行筛选,先选择合适的问题作为选题,同时找出创新点在哪?确定该创新是属于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等哪种类型。具体论文的指导模式仍是采用“组团式”论文指导模式。
  (三)持续研究问题创性性研究由于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同时具有时效性,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和学生可以不断地交流,解决新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学位论文。论文答辩以后,导师和学生仍可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持续进行研究,解决其余新问题,同时发现更新的问题,取得更大的创新,从而使学生、学生所在的企业、导师与导师团队的价值得到持续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EMBA学位论文不仅仅是一种对EMBA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察,更是一种提升EMBA学生和EMBA教学项目价值的载体。
  三、EMBA学位论文答辩模式的创新对于创新型学位论文来讲,指导过程要创新,答辩模式也要创新,应该与一般的EMBA学位论文答辩模式有所不同,有专门的答辩程序,该程序在答辩申请、评分标准、评阅人与答辩委员、答辩方式以及申诉上都有不同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中:
  (一)申请问题由于评阅人、答辩委员、学生在认知、知识和经验上的差异,会引起一些争议,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冲突,为了避免这些冲突,可以采用学生和导师联合申请制。如果学生与导师确定论文有较大的创新之处(概念创新、理论创新、应用创新),并能提出充足的创新点,就可以申请进入专门的创新型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经学位委员会初步评议认可,启动这种专门的答辩程序。
  (二)评阅与答辩标准问题一个由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曾统计了四国学者1960(1991年间关于博士论文研究中提出的问题,结果发现:92%的学者认为明确论文评价标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明确的创新型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是必要的。现在的EMBA毕业论文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标准,但在创新性方面的分数一般仅占20~30分,对于创新型学位论文的创新型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中应增大这种分数,增加其权重。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创新型论文答辩成绩标准。要有比较明确的解释和说明,什么是优秀,什么是良,什么是及格,什么是不及格。特别是不及格的标准,要制定得比较详细。答辩委员在参加答辩之前要熟悉这些标准,尽量向标准靠拢,做出理性的判断。学生在答辩之前也应该知道这些答辩的标准,做到心里有数。
  (三)评阅问题EMBA学术委员会根据论文的选题方向指定评阅人,一般的EMBA学位论文评阅人为2人,而创新型学位论文可以选择为3人,这些评阅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界的知名人士,他们除了对该论文涉及的领域比较了解和熟悉外,还需要对创新有较强的敏感意识。在论文评阅前,由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议,学生或导师可以要求某人回避,不对他的论文进行评阅。被指定的评阅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对领域的熟悉程度,提出不评,具体办法可以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方法 评阅同样采取匿名评阅方式,在评阅时,不是追求论述的完整性,而是追求论证的科学性、逻辑性,主要是判断是否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如果有较大的创新就可以给较高的评阅分数,同时在写评阅意见时,重点说明其创新点。
  (四)答辩方式问题通过评审后,就进入EMBA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是预答辩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一次性评阅的弊端、论文答辩中的形式主义、没有充分修改论文的时间等问题,但可能带来时间和成本的增加。另一种方式就是常规的答辩方式。这种方式是由EMBA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论文的题目,指定具有相关知识的5位教师组成,评阅人最好也作为答辩委员参加答辩,因为他们对论文做了较深入的审查。在答辩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背景、经历、学识、好恶、偏好等各不相同,可能导致一些争议。解决的方法有以下几条:
  1·采取答辩委员会主席授权制度。在答辩中,一般都是假设答辩委员们是理性的,但也可能出现非理性。在共同讨论时没有异议,但在投票时投出不及格票。在这种情况下,应给主席授权,主席主持答辩委员重新讨论,充分沟通,确认是否真正不及格。如果确认及格,重新投票。
  2·增加答辩委员人数,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7人;3·采取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的方法,取中间的5个分数。
  (五)修改和不及格的处理问题如果答辩委员会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应该有理有据,能求大同存小异。特别是在提出论文结构方面的修改时要慎重。由于教师的指导风格不同,论文的结构安排也不同,修改结构就意味着改变了整个论文的体系,应该允许有不同的结构。另外,要尊重导师和评阅人的意见,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与学生讨论论文的结构问题,论文评阅人也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论文,只要他们不提出修改结构方面的意见,就应尊重他们,不能以答辩委员个人的偏好,强行要求论文结构方面的修改。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都按统一的一个结构修改,就可能出现EMBA的八股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如果答辩委员会确认论文不及格,答辩委员会要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要详细地提出不及格的意见,并用详细文字告诉学生和指导老师,而不是草草地、泛泛地提意见。
  (六)申诉问题当学生的论文被答辩委员会判为不及格后,应该允许学生或导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向EMBA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诉,EMBA学术委员会根据申述和审议,可以另行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处理。
  四、结束语本文就EMBA学位论文中的指导模式的问题、创新型论文的问题、答辩问题做了研究,区别了EMBA学位论文与普通工商管理硕士(普研)学位论文之间的两种差异,界定了EMBA学位论文的三种创新性,即解释性创新、方法性创新、思想性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指导模式、指导过程、答辩模式的创新和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对EMBA学位论文指导和论文创新都有很好的启示,同时也能帮助提高EMBA学位论文质量。另外,关于EMBA创新型论文引起的争议远远比MBA和普研多得多,其原因有很多,值得研究。同时如何建立更科学、更适用的EMBA创新型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将另行择文探讨。
  参考文献[1]钱小军,赵纯均·美国EMBA教育概况及其借鉴意义[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0):11-14·[2]李季·我国EMBA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02):6-9·[3]马庆国·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与评判参考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61-64·[4]邱庚香,龚姚腾,王俊·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3):30-32·[5]袁卫·博士论文要“小题大做”[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02):1·[6]蔡翔·硕士论文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3):59-61·[7]电子科技大学MBA教育中心·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教育项目总结报告[D]·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5·[8]夏泉·创新与研究生学位论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101-102·[9]吴小英,黄发放,丘伟航,EMBA教育———通往成功之路[J]·中国研究生,2005,(05):57-59·[10]周蔚华·美国的EMBA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M]·北京:大学出版,1999·[11]洪开荣·硕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方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6):61·[12]王茜,刘继文,李树林·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关问题的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3-94·[13]刘爱东·MBA学位论文指导中的创新素质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2,(03):34-35·[14]张正堂,雷光勇·工商管理学位论文选题的两向量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8):12-15·[15]扈群·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的几点建议[J]·航海教育研究,2002,(02):81·[16]周应恒,耿献辉·预答辩制度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3):42-45·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uoshilunwen/6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