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上的“表演”绵竹年画中的戏剧造型艺术和保护传承

更新时间:2019-06-09 来源:室内设计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室内设计论文】

摘 要:本文探讨了绵竹年画中戏剧造型的表现技法和形式。年画的内容题材广泛,多为戏文故事、岁朝吉庆、花果风景、生产耕织、风俗人情等等,而戏文故事是年画最具生命力的内容题材。戏剧题材既体现民间生活故事情节,更为年画创作提供了人物、道具、舞台等形式多样的造型表现素材,彰显了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价值。
  关键词:绵竹年画;戏剧;造型艺术;保护

  “二十八,贴花花……”,书写着一个满怀寄托、期望和愉悦的日子。每个岁末新初之交,人们用洋溢在门楼窗棂间特有的“私语”将浪漫主义色彩在艳丽的笔墨间宣泄,上演着一场场欢腾的剧幕,从而诞生了门楼间的艺术精灵——“年画”。这一源于门上的木刻绘画,从周代起已走入了中国万千百姓的年节生活,人们习惯于每个新年伊始,在桃木上描绘“神荼”和“郁垒”的造型——“桃符”,并将其悬挂于大门的左右,用以祈福驱邪,久而久之就将这种在辞旧迎新之际张贴的“桃符”称为年画了。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艺术形式,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北宋御史赵拚在《成都古今记》记载“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以及民谣中唱到“冬月初一出望子,腊月初一出摊子”,“南华宫(现位于四川省绵竹市)中去看画,东门河坝去看花。”即佐证了绵竹既是当时西南地区重要的年画交易中心,同时也是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因而绵竹年画之所以获得中国“年画四大家”的美誉,除了它本身具有悠久的演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之外,同时也和它对西南诸地民间木版年画的风格定型、年画造型的形式走向起到的主导作用和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绵竹年画分为木版年画、手绘年画两种类型。手绘年画主要是对旧年画的临摹,不以创新为表现。而木版年画是在线版定型的基础上,再用手工上色和开相制作的年画,是绵竹年画作品的主流类型。绵竹年画与其他年画表现一样,取材于民间生活,题材多选用戏文故事,戏剧表演的人物、事物、舞台等艺术造型成为绵竹年画的形式表现素材,是年画的表现技法和构图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下主要侧重于绵竹年画和四川戏剧造型比较和研究。《绵竹县志》卷九《实业志后序》记载:“竹纸之利所给者,数万家犹不是,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茶·郁垒》,点缀年景。”《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从年画的诞生就显露着戏剧人物的神色扮相,看那“神荼”位于左边门扇上,面容威严,姿态神武,身着斑斓战甲,手执金色战戢;“郁垒”位于右边门扇上,神情得闲自适,一袭黑色战袍,手无神兵或利器,探出一掌轻抚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戏曲艺术在年画中的表现数不胜数,从地方戏开始,形形色色的各种表演剧目主导着年画表现形式和精神神髓,体现了较高的“复合”造型艺术魅力。
  《绵竹竹枝词》记道:“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川剧艺术为年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创作素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绵竹年画“老鼠嫁女”,这是具有典型戏剧艺术特征的着名年画作品,借用故事化的手法描绘了“老鼠的生活世界”,用戏剧的场景将老鼠娶亲的仪仗行列、服饰装扮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画面上,具有拟人的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再又绵竹年画长卷《迎春图》又描绘了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闯宫》的内容。取材于戏文故事的年画主要分历史大戏版年画,表现忠臣良将民族英雄的形象的,古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列国志”之说;神话戏曲版年画,表现曲折动人的戏剧情节,用单幅、多幅连环绘画描绘故事内容,有头有尾,情趣众生;民间小戏版年画,则是描绘爱情、生活情趣。距今为止,绵竹清代年画雕版100多件作品中有30多件都是戏剧题材,有《西厢记》、《连环计》、《双旗门》、《破镜重圆》、《摇钱树》等等。受绵竹年画影响的周围城市,成都年画在清末民初也颇为流行戏曲主题,年画用戏剧故事内容做为人物、色彩、构图等创作的思想主导,将戏剧精神变为贯穿、启发造型创作的重要航标。
  “面涂青绿”、“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各种民间小戏及曲艺特色让年画艺术体现各类型造型特色,形式表现竞相争艳。年画画诀“人物要秀俊,能得人欢喜”,“眉眼清楚,头脸俊秀,身架匀称,颜色花哨”。年画绘画以“技”固“形”,以“色”扶“形”,把握色彩和构成、色相和色度的变化,将戏剧融合入绘画构图,将戏剧用民间特有的绘画图形“演绎”出来,颠覆了通过唱腔和舞台为表现的戏剧传统表演形式。绵竹年画有红货、黑货之分,斗方为红货彩绘年画,是绵竹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其中“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为细活,“常行”、“水墨”、“填水脚”为粗活。“常行、印金、勾金、水墨”都常在戏剧人物等造型中体现。常行:是人像年画创作基本技法。先用白粉表现脸、手等明亮部分,再用年画的佛红(猩红)、佛青、橘黄、草绿(粉绿)等基本色调描绘中间色,最后层层加色晕染。上色歌:“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流水褶子要活套,铁线褶子要挺直”就是年画色彩对比和衣纹褶子渲染的技法要领。“常行加粉”在戏曲《西厢记》人物的衣服和脸部有明显表现效果。印金:在常行的基础上再用金粉或云母粉做金线复印一次,经常用在戏曲人物的装饰上,如“四大天王”头盔、铠甲、部分祥云等都用单刻金线版表现。
  勾金:戏曲人物服饰常用的表现技法。采用勾树浆、鱼胶、金粉调制成的泥金勾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水墨:来源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戏曲类年画运用较多,主要体现国画小写意的技法,用于渲染烘托。“见红三分喜”。做为民间年货的年画要营造年节气氛,故“大红大绿”的色彩是年画艺术表现的用色要领。人们认为喜气的红色是如意祥和,高贵的紫色寓意尊贵福寿,惊艳的黄色代表富贵靓丽,青翠的绿色则寄托着生命期许。结合题材内容,年画将这些有着浪漫主义情感的“红绿”组合,概括成了具有艺术灵魂的民间色彩风格。
  绵竹年画的“红绿”组合,充分体现色彩配搭情感,在《观书仕女》等年画造型表现中将“大红大绿”用作粉绿、佛青、粉红进行色彩表现,既有色彩对比变化又有现实真实感情,体现艺术而自然的人物形象,成为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绵竹年画“形”中有“戏”、 “戏”在“形”中,做到了“画中有戏,白看不腻”。在综合造型表现上,年画将浪漫主要色彩和现实题材相结合,用朴实的艺术语言,传达了民间生活百态,烘托了欢快祥和的年节气氛,是生活和艺术的高度融合。绵竹年画“形”中有“戏”,年画取材戏剧故事,人物造型表现生动。绵竹年画表现了“戏剧故事”、“驱邪厌胜”、“吉祥祈福”、“历史神话”四类社会内容。锣鼓翻天响,佳节看戏忙,地方戏是老百姓欢度节庆的重要活动项目之一,故川剧内容题材便是绵竹年画的重要创作题材。绵竹年画的戏剧内容:如年画《西游记》,唐三藏西游取经的戏曲片段悠然画中;《水浒》戏(如门画《武松·孙二娘》)的年画则描绘了梁山泊英雄人物们除恶扬善、劫富济贫的故事等。表现版本有单幅本、连环本(多幅连环、单幅连环)。在人物形象表现上,承袭于戏剧,如钟馗:相貌狰狞,虬须怒目,腰挂宝剑,或双手擘鬼欲啖;《秦琼·尉迟恭》中的秦琼:白脸,尉迟恭:黑脸,均手持兵刃,威风凛凛;《武松·孙二娘》、《穆桂英·梁红玉》人物大都身着戏袍、头戴戏冠、抹花脸、垂髯口、登高靴……人物亮相,以描绘戏剧形象为主,扎靠起霸姿势,把握演出亮相一招一式的功架。服饰扮相,也取自戏剧装束,有的年画娃娃也描绘为娃娃戏表现,甚至画中神像也以戏剧脸谱为蓝本塑造,合理而真实。画面颇具川剧的形式特色,充分表现戏剧造型特点。
  绵竹木版年画多展示舞台场景,道具表现也具有戏剧舞台效果。用舞台造型作画,或将舞台造型点缀成画,以“戏”映衬“形”烘托场景。年画把戏剧演出的舞台场景表现为画面的构图效果,有的将戏台的背景式样用于画面的透视关系,形成散点透视、成角透视,动静结合、疏密有序的造型配合为画面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想象。舞台造型上动态串联,情节连环,映衬着画面各种情节,展现着舞台剧情实景。道具造型中“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用戏曲固有搭配烘托氛围、气质,《小李广花荣》的挂弓,《大刀关胜》的栓到姿势也都有舞台“亮相”的效果。实景中将戏剧人物形象配以亭台、楼阁、山水、桥梁,绵竹年画《肖方杀船》《五子告母》等,更在人物造型和场景设置上都表现了浓厚的戏剧效果。
  关于传统造型艺术的创新和延续性保护“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上墙壁上……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以为应该尽量采用其方法。”民国期间,鲁迅先生对年画有深入研究,并做出了较高评价。他提出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正是对年画“传统性”、“民俗性”文化的“保护”强调。在抢救性文化艺术保护中,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绵竹木版年画”与“川剧”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保护、传承、创造则是现代绵竹年画研究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发扬既传承又创新的思路,理性、科学地保护这一传统艺术。
  绵竹木版年画:木版刀刻、以线勾形、平涂着色,单纯而直白的“喜庆”、“祈福”,无关商业,无谓应景。这是它彻底的传统技艺和内涵。只有带着自然而天真的对生活和生命的信仰冲动,自由地描绘生活,才能让年画具有独一无二的“神旨”功能。木版——年画之本,“皮之不在,毛将焉附?”版就是年画的皮,高效率的“月份牌”印刷技术,不能代替传统工艺制作技法。“明展明挂、填水脚、印金”等年画工艺技术都应当保留。民间——年画之根,冯骥才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讲到“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艺术拒绝脱离“草根性”。绵竹年画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息息相关。绵竹年画的艺术表现来源于民间,动力在民间,艺术表现魅力也离不开民间,离不开戏剧这些民间文化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年画与人文画的区别”,才能“勾勒出年画艺术发展的概貌”。年画的创新、发展不能脱离民间生活和年画的发展历史,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传承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切忌急功近利。
  画有全心全意的信仰,不被都市欲望与情感所笼罩,当上海小教场的月份牌年画首次在“城市”的大舞台中婀娜上演时,它便注定了披上商业化的新衣,只能被称作“新年画”、“广告画”,而不能列入传统年画、民间年画的范畴。年画要理性的与时代接轨,技术上,既保留传统工艺又体现先进技术;题材上,既包含民间世俗又适应社会潮流;形式上,以木版年画为主导,也拓展多种表现载体,杜绝以商品为目的,重视文化交流和宣传。戏剧与年画融合的“复合型”艺术使观赏者即能赏画,又能赏戏,满足了劳动人民对艺术与生活的精神需求。戏剧与年画取自地方故事,分别通过“演出”和“描绘”的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地方语言、地方习俗,表达共同的情趣和味道,在艺术造型穿插变化中默契结伴,形成了姊妹艺术。“戏画依存”是年画造型画诀要义。不论年轮更迭,变换的是技法,丰富的是题材,而不变的是艺术神髓。年的心境:祈福驱邪、消灾解难、欢喜祥和,年的欢腾不能改变,让年五彩缤纷、精彩纷呈的描述也不能改变。这就是民间艺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和精神。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