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不通患者温针灸治疗的疗效研究

更新时间:2019-11-05 来源:妇产科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妇产科论文】

摘要

  产后小便不通为产后常见病,患者常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出,甚至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如若不及时给予处理会给产妇带来身心痛苦,对子宫及膀胱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产后的恢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尿潴留,西医学认为其由产妇认知不足、产程延长、产伤、手术助产、会阴侧切、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主要予以诱导排尿、药物治疗、导尿等但疗效欠佳,且导尿留置尿管易致逆行感染。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产后小便不通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产科住院部2014年6月-2015年8月的60例产后小便不通的患者,其中顺产50例,剖腹产10例;年龄23-34岁,分娩周数平均为39+3周,产前均无泌尿系感染病史。

  1.2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1]:分娩6-8h后仍然不能正常地将尿液排出或排不尽,膀胱还有饱胀的感觉,同时伴有排出无力。

  2 治疗方法

  对60例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取穴:中极、关元、石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及双下肢,双腿呈半屈膝状,腘窝部位放置靠垫,以放松腹部来减轻会阴部位的疼痛。轻叩膀胱,检查膀胱的充盈程度。治疗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关元等腹部穴位斜刺,得气后其中血海、中极行捻转泻法,其余穴位行捻转补法,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度。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点燃施灸,待治疗部位皮肤潮红,患者感到热气入内,艾绒燃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癃闭的疗效标准。治愈:小便通畅,症状与体征消失;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未愈:症状无变化。

  3.2 结果

  治愈44例(73.3%),好转13例(21.7%),无效3例(5%),总有效率为95%.治疗过程未见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4 病案举例

  石某,女,27岁,初产妇,单胎足月产,第二产程延长,行产钳助娩术。分娩后即嘱其多饮水,尽早排小便,产后6小时诉小腹胀急疼痛且有尿意,不能自解。采取让其听流水声、蒸汽等物理方法诱导排尿,同时用手轻轻顺时针按摩下腹部,开塞露纳肛等均无效。留置尿管3天,撤尿管后仍不能自行排尿。遂采取温针灸治疗,取中极、关元、石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进行温针灸操作。治疗后15min产妇下床排尿,小便通畅,自行解出。后无复发,痊愈出院。

  5 讨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类证治裁“》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之气化。”产后小便不通为膀胱气化不利,三焦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所致。由于产妇素体虚弱,产时耗气伤血,气血两亏,无力通调水道,转运水液,加之产程延长,膀胱受压过久,气血运行受阻,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艾灸治疗的各种病证。温针灸治疗原则为温经通脉、补中益气、调和气血、通阳利尿。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又为膀胱募穴有助阳利水之功效。关元、气海为任脉强壮保健要穴,产后气血虚弱,肾气不固,可温补下元、振奋元气,鼓动膀胱气化。石门为三焦募穴有利于通调三焦气机,以助膀胱气化,通利小便。足三里为多气多血之胃经的合穴,亦为强壮保健之要穴,有补益气血,调理气机之功。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三阴交通调气血,配以血海更添消除瘀血阻滞之功。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起效迅速、针灸并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尤昭玲,杜慧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6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0.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xuelunwen/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