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19-07-12 来源:企业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企业管理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对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定义和理论分析,提出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结构和运作模型;分析和探讨了当前管理模式变革和发展的内容及方向;最后对中国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企业管理模式 理论分析 发展
    一 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目前管理学界对管理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零散的而且是混乱的。很多学者把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混为一谈。并且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模式。小詹姆斯. H.唐纳利(J. H. Donelly)在《管理学基础》中表述的管理学则为“讨论只与某一特定的(虽然也是相当广泛存在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我们将就有限的资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开我们的讨论”,他认为管理学是研究有限资源的管理,本身不包含经营学,罗纳德.科斯(R. 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对经营和管理作了清晰的界定: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的协议,利用价格机制来运行;管理则是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也就是经营与市场密切相连,他利用价格机制是自己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管理则是一个组织内部如何用行政命令机制调配组织有限资源获得最佳配置效率的过程,管理对价格做出反应。
  模式的英文原意是“model”或“paradigm”,意思是“模型、雏型、原型、模范、样式”。在《新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物之间的直观的、简洁的描述;能够向人们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是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者使人可以参照的标准样式。管理模式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具有环境依赖性特征,无法简单评价一种模式的优劣,只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说明这种方法是否合适,很难存在一个使得大家都可以接受和参照的标准方法。
  对于管理模式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内涵和外延,国外对于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都用“BusinessModel”来表达。国内学者钱颜文等认为,管理模式是特定环境下组织内资源的配置的某种标准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为别人所借用和参照。郑和平认为,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结构模型和支撑模型。其结构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支撑模型则说明支撑管理模式存在和有效运转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本文认为,所谓管理模式,就是面向实际应用的,当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情境中相对稳定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其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理论和方法的选择性和组合性、相对稳定性以及长期变化性等特征。
  因此,针对不同的时代和情境要求,对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发展是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的永恒主题。
  (一) 企业管理模式及其结构要素和构成要素本文认为,企业管理模式(EnterpriseManagementModel),简称EMM,就是面向企业具体管理实践的,当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情境中相对稳定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EMM的结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产权制度、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决策及领导模式、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要素,因为在企业模式中产权制度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其它四个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并认为,EMM的支撑要素包括员工、产品和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和顾客。以上这些要素只有在企业管理中按照一定的规则产生互动,才能发生各要素应有的作用。这种规则有自组织形式和层级管理形式。自组织形式就是经济系统自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实施;层级管理形式是指由政府或高层次经济系统为低层次经济系统直接设定由外部权威来监督实施的制度。
  支撑要素支撑EMM存在和有效运转,是EMM存在和合有效运转的主要情境因素,与EMM一起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系统整体。如果结构要素残缺会导致整个管理模式功能不足或者偏执,而支撑要素不健全,将会影响整个企业系统的存在。
  (二) 管理模式的运作模型企业管理模式的运作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各构成要素协同作用于企业的投入资源,实现顾客价值创造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根据具体的管理情境和管理模式的支撑要素的特质,管理模式的各具体要素通过自我管理进行优化组合,在不同的过程和环节对对投入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创造出目标市场认可的客户价值及其价值的载体。而这样一种融合了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管理模式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方式通过一定时期的调整、适应和磨合后相对稳定下来,就形成了面向这一具体情境的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并在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三) 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分析管理模式的发展实质上是管理模式结构要素和支撑要素交互式的协同作用的结果。一种要素的量、质或其功能和地位得到加强或提升,必然引起其它因素的响应,从而适应新的变化,塑造EMM新的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这个响应过程主要是通过EMM的自适应功能实现。同样,如果EMM中的某一功能被弱化, EMM就会表现出自破坏的作用,其它要素也将受到弱化。所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中,正是随着管理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情境,为了实现对投入的资源要素的最大化的利用,而对管理模式的不同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整并给以了不同程度的重视,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
  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的发展大体上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 “经验管理”模式。
  2 “经济管理”模式。
  3 “理性(组织)管理”模式。
  4 “行为管理”模式。
  5 “决策管理”模式。
  6 “权变管理”模式。
  7 “文化管理”模式。
  8 “变革管理”模式。
  9 “人本管理”模式。
  对管理模式的探讨和认识一直是管理学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提出的观点、思想颇为丰富,但总结而言,关于管理模式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1 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人类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2 管理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
  3 人性假设是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
  4 资源是管理模式中永恒的作用对象。
  二 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发展哈默(M. Hammer)和钱皮(J. Champy)把顾客、竞争和变革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为三种力量中尤以变革最为重要,“变革不仅无所不在,而且还持续不断,这已成为了常态。”管理变革就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和知识化,顾客的个性化,管理理论的多元化,技术应用的综合化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企业管理模式的进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兴起的复杂性科学和INTERNET文化以及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大影响。如复杂性科学将企业视为自组织、自适应、自激励、具有智能意识的复杂性组织,如学习型企业(Learning Organization) ,而INTERNET和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以往熟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些最终导致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提升和创新。
  (一) 管理模式变革和发展的内容1 EMM中要素的变革和发展。
  2 EMM中要素间的关系和联系的变革。
  3 EMM结构模型的变革和创新。
  (二) 管理模式变革的方向和趋势1 产权主体的市场化和多元化。
  2 以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培育为目标的组织目标和管理目标的变革。
  3 对资源的扩大化开发和利用--管理模式对象的变革和发展。
  4 人性化与理性化的结合--管理指导思想的变革。
  5 组织的契约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管理模式载体的变革。
  三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变革与发展方向(一) 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盲目照搬、水土不服、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层次:
  1 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发展缺乏足够的理性化(或科学化)的基础。
  2 管理模式中的结构要素缺失。
  3 对管理模式的应用没有充分考虑其成功的必要条件———情境要素。
  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的戏剧性的成就”。为了使企业的内外业务流程保持信息的敏捷通畅,提高企业供需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势必要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信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改革。只有实施了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信息才能够达到共享,而且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不是部分信息的共享,而是信息的全面共享,通过这种全面信息共享,最终实现企业之间高效率,协调化的经营和管理。
  根据我国企业目前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的现实情况及适用条件,按照以下原则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切忌盲目上马,一刀切。①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业务流程,以满足一定的战略业绩目标。②应用连续改善的技术促进企业提高业绩水平。③采用有效的变化管理方法以调整供应链企业的人力和文化,从而适应新的工作流程。④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信息技术,同时要根据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成本的特点进行流程再造。⑤最高领导层的参与以及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
  (三) 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将信息集成管理纳入企业供应链战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供应链协同竞争力。
  为了实现供应链管理,达到快速反应市场的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引入JIT(即使服务)、QR(快速反应)、ECR(有效客户反应)、ERP(企业资源计划)、VWI(卖卖方管理库存)、DRP(分销需求规划系统)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方式。同时,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EDI系统、MRPII/ERP系统、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网络架构、电子商务应用等,促进信息在供应链内的自动流动,摆脱单个企业的“信息孤岛”地位,从技术上实现与供应链其它成员的集成化和一体化。
  (四) 全面建立新型客户关系管理(CRM)在传统的卖方市场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生产和销售什么产品,客户就只能接受什么商品,没有多少挑选余地。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买方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客户主导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客户是核心,也是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客户的需求、消费偏好、购买习惯、意见等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所必须争取的重要资源。同时,客户又是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因此客户管理就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企业把关注的重点从产品的“品牌价值”上转移到“客户价值”上来。这种转变要求企业更好地识别客户服务成本和相应的利润率。因此,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要对客户的服务组合进行重新定位与修改、逐部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以低廉的成本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五) 动态、宏观地推进供应链关系管理在很多方面,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话题也是对关系管理的一种讨论。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提供了提高竞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这种途径就是通过协调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在协调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可以有效地降低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供应链各方的利益获得同步的增加。因此,供应链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充分的协同关系和信任关系,并站在动态和宏观的角度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们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或者拥有类似的经历,没有经历过信息和风险共享的协同合作,如何将供应链中复杂的关系运用到日常运作中去,并使之产生效益,确实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课题。
  4 管理模式中的基本问题产权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5 对人性的假设脱离实际。
  6 对资源认识的局限性。
  (二) 发展的方向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识到企业管理模式时高度情境依赖的,而就我国企业管理实践而言,最大的管理情景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我们对国外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有很多模仿、探索的今天,在我国的管理文化已经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有所表现有所实践的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探索、总结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我国企业管理的新一轮升级,适合本国文化特点的升级,已经成为历史趋势。我国企业管理的具体发展方向在此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 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实现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2 指导思想上坚持以理性为基础的理性和人性的综合。
  3 实践中充分考虑管理模式整体性及其情境要素。
  4 通过“竞合”战略、知识管理等加强对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的开发。
  四 结束语本文主要探讨面向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发展。通过对管理模式的理论、当前管理模式变革和发展的内容及方向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但本文研究还只是对管理模式中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下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面向实践研究适合中国不同情境下的多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参考文献[1] 小詹姆斯. 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3.
  [2] 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8.
  [3] 钱颜文,等.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 2005(2).
  [4] 郑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J].企业活力, 2003 (1) .
  [5] 左美云,许珂,陈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5) .
  [6] 叶国灿.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guanlixuelunwen/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