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德育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更新时间:2019-06-28 来源:德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德育论文】

  内容摘要:克服传统的“学会生存”教育重智轻德和个人主义的弊端,发挥德育的基本功能,迎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是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德育教育经历了一个从重视、不重视到重视,由个人主义转向综合主义的曲折过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先、构建学校德育教育机制、注意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强化隐性德育教育的渗透性、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西方经验;启示

  (一)要真正落实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百行以德为首”,学校教育尤应以德育教育为先。西方国家学校德育教育发展所经历的曲折过程提醒我们:在经济和科技现代化过程中决不可忽略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否则,将会重蹈西‘方国家出现过的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精神和社会却陷人全面危机覆辙。经济现代化决不能以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颓废、道德沦丧作为代价。因此,务必要把学校德育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方德生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德育教育的经验与启示民族危亡、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党和政府历来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井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中共中央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等,提出了许多确保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的政策和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偏差。学校德育教育地位高低,工作好坏往往取决于学校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及其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水平高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思想认识,更需要制定《学校德育教育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德育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以及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等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二)加快学校德育教育社会化进程,构建家庭、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校德育教育机制。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教育互相渗透和协调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开始重视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但全社会对家庭、社会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国家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家庭、社会与学校三者关系,家庭德育、社会德育怎样配合学校德育的宏观协调管理和指导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归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缺乏直接的德育教育联系和交流,难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影响学校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注意解决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层次性不明、渐进性不够的问题。在某些学校往往把总体德育教育目标与阶段性德育教育目标相混同,或者以总体目标替代阶段性目标等等。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不清,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反复重叠,形式和途径同一,致使学生对德育教育兴趣不浓,降低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地位和功能。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确定学校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建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体系,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正确处理显性德育教育和隐性德育教育的关系,强化隐性德育教育建设,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渗透性。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课程理论界开始注意“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隐性德育课程是既非学校,又非教师所教的东西。从开明的教师、进步的课程以及学校的社会方向中必有某些东西传递给学生一这些东西无需在课中讲授,也不需在集会中灌输,但学生总会从中学到他们的生活观和态度。基于这个理论,一些国家的学校德育正从显性课程逐渐转向隐性课程一潜藏在正规的或显性的认识性、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及其它公共、专业课程之中或之后的德育课程特别是教育环境、体制性和气氛性的德育课程。在我国显性德育教育比较重视,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则重视不够。要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和效果,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重视显性德育建设的同时,加强隐性德育的建设,努力营造有利学生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五)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应由知识灌输转向发展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西方国家正在努力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从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和实践能力。面对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价值多元化、价值相对论以及道德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和相对性等,学者们提出了在当代“如何进行德育”的两个发人深思的观点:(l)道德就其本质来说是个体问题,道德发展是个体理智地思考和选择的一部分,真正的道德成长发生在个体内部;(2)作为培养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品格的学校,其任务不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手段使学生服从于一个外在的目的、德育任务决不止于具体规范的传授,其根本在于道德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训练。佗’在我国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十分严重,至今仍未根本改变。要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必须由知识灌输转向培养学生个体的是非评判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能够在急剧变化的多元化社会里自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状况直接影响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指示对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16字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首要任务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除此之外还必须强化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者的德育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学校德育教育合力和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氛围。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