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经验

更新时间:2019-09-13 来源:语文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与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外在表现,不应以教师的阅读与比划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认真指导和尊重学生的独有感受、感悟和深思。”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随着教学的日益深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大部分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较多问题。结合我在高中语文多年的教学理念研究和实践经验,在这里浅谈一下有关高中三年级阶段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经验。

  一、写作水平想提升,必须先从阅读方面抓起

  阅读与写作不仅是高中三年级语文学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而且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书籍或其他材料,从中可以很容易取得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第一手感性材料,来为我们写作奠定很好的基础;这样为下一步写作铺好了道路,写出自己所表达的文字,从而有效率地和别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互为因果,如果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强化从大量的有目的性的阅读开始。阅读就好比是输入材料的大脑,写作就是大脑资源的输出过程,如果没有感性材料输入,也就没有所谓的语言资料输出,何谈什么思想意识的输出呢?全面提高语文水平,需要具有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欣赏水平的能力。以往高中三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的弊端:
  1.课堂上教师往往单一或单调地讲述、被理解阅读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基本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总是照葫芦画瓢,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照搬给学生,“填鸭式”教学或者直接把阅读与写作材料发给学生自己来阅读,没有引导更没有鼓励,没有想过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大部分学生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向他们的语文课,不得不按照教师的讲述来了解、理解文章,慢慢地迷失了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向,结果不但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空间,而且也影响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阅读方法、方式的落后,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基本阅读效果以往的语文阅读模式中,教师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往往学生阅读活动的时间很短,并且受固有应试框架的左右,教师在阅读与写作讲解时比较注重灌输式输入知识,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理解和回答问题,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厌烦心理越来越强烈,严重地破坏了学生对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不愿阅读,厌恶阅读,甚至产生内心阅读的恐惧,阅读就变得耗时长而效率低下,从而降低了学生阅读量。基于以上各种问题和弊端,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效率,首先要彻底转化思维,以学生为本,积极支持和鼓励个性化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在阅读基础训练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要多样化,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个人阅读理解。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基本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来理解性地分析文章内容,去剖解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作为引导的先锋,真正的中心内涵还需要学生自我的把握,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发掘文章主旨,这样能很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方式,这样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技巧,会终生受益和难忘一生。其次,要摸索和探究恰到好处的训练方法和方式,开发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大声朗读是培养和形成学生自我语感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大声朗读、默读、复述与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方式、方法,加强锻炼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要不断加强、改善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细心研究教材内容,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和相对落伍的教学模式,从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引导、鼓励学习语文知识,改变教学手段,通过积极激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而一味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惩罚的教学手段去强迫学习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在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会全身心去阅读、去欣赏,从中营造出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文章立意新颖

  在配合一定数量阅读锻炼和语言文字感性材料摄入的同时,提高文章的立意新颖也是很必要的。而什么是立意呢?立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中心题意新颖、创新、鲜明。因此文章要想立意新颖,就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习惯,创设与营造发散性思维条件,例如逆向思维模式,思考人从未思考过,顺其逆转想人所言,彰显新形象、新气象,开发或创造新观点,出其不意,克敌之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很快就可以了解,有这样一个希腊古典故事:两位青年为了一位富有老夫打闹起来,两位青年都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是这位老夫的儿子,最后他们被士兵带到亚历山大一世跟前,让他做出公正的裁决,主持人间公道。许多人都来等着观看亚历山大一世的判决结果是什么。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亚历山大一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判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老夫拦腰斩断,截成两大半,两位青年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让人很不理解,而结果,其中一个青年当场断然提出强烈反对,并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青年把这位老夫带走也不要让老夫这么残忍地死去。很显然,在这个故事中,亚历山大一世用的就是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找出了真正的儿子。由此可见一斑,最为关键时运用逆向思维,会出现枯木逢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如果我们在写作文时运用这种逆向思维方式,不仅会使文章立意新颖,而且写作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会在写作时感到游刃有余,很容易上手。例如,我们很熟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出自宋朝,周敦颐《爱莲说》)。由此开始,莲花就成了君子的象征和代名词。如果我们换个新的视角,再想想和思考,如果没有莲花根下淤泥的日益丰富滋养,亭亭玉立的莲花枝干会不会那么好看,有没有碧绿清新的莲花枝叶和娇艳可爱的瓣瓣花朵呢?像莲花吸收完淤泥中的必需营养后,顶出水面,虽是讨人喜欢可爱,却没有顾及淤泥的恩情,反过来却嫌恶淤泥的污浊,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自私自利的表现吗?从这个逆向思考的话,莲非君子也,唯为小人者也。这就是我要讲的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很好地了解和认知事物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采取发散性思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出奇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1980(4)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