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19-06-30 来源:数学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通过分析国内外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历史与现状,阐明21世纪高等数学课程地位、作用和价值,及与21世纪相适应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意义、方向与方法。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高等数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改革成果与经验。最后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和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思考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这样一个重大命题。高等教育的改革,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早已成为共识。丘成桐院士在北大百年校庆学术报告会上题为《数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的报告中指出,西方技术之基础在科学,实际和抽象的桥梁是基本科学,而基本科学的工具和语言就是数学。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意识到,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而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已成为高科技时代赖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学本身的发展为各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正由于数学在当代科学地位的巨大变化,以及与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使得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对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实现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从十七世纪下半叶牛顿、莱布尼兹创建微积分理论,到十九世纪柯西对它的完善,直至最近一个世纪传入中国以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地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教学内容的陈旧,课程体系的不完备,教学方法的“低效性”,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忽视,数学魅力的锐减等,已经成为了我们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障碍。如何发展学生的智能、兴趣和个性,如何拓展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科学、数学之间、以及数学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联系与应用,在迈入21世纪---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是教育自身的开放性及其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的迫切需求。因此,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与飞速发展的科技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符合,反映数学本身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内高校自80年代开如陆续进行了涉及各个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引起了热烈响应,全国近600所高校申报了3000多个改革研究项目,先后批准立项221个大项目。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也制定了省级和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使这项改革真正成为全国性“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的大型教学改革[1].

  纵观近些年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从国内到国外,从政府、专门委员会到各高校,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在实验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和成果。对这些经验和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教学改革的思想观念、修正和调整教学改革方案,充分发挥改革成果在教学中的作用,为继续深化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2 新世纪高等数学的地位、作用与教学改革意义

  李政道教授曾说,中国历来是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只是作“学答”.清代大学者袁枚认为,做学问需要才、学、识。对于数学来讲,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意识,三者都需要,但对数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人们还不甚重视。

  叶其孝教授指出,数学的发展推动了20世纪的科技和社会进步。数学已经渗透了任何领域并越来越影响其发展。高技术的出现把社会推进到了数学工程技术的时代,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正以数学技术的形式从后台走向前台。各行各业的各类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归结为数学问题的求解,而只有具有很高数学素养的各专业人士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2].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既为数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另一方面,高等数学教育必须培养能处理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大量现实的或潜在的数学问题的人才。这对高等数学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数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有新的突破,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环节和手段要反映时代的水平。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数学知识的继承与现代化的关系。

  萧树铁教授深入研究了现阶段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状况,探讨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在认识层面上的几个要点。强调要重点解决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更新问题。指出高等教育不仅应当进行以培养专门知识、技能、能力为目的的口径较宽的“专业教育”,而且应当进行以提高人的基本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3],即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三者统一,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社会的影响,学科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得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普遍提高。反映到数学教学上,则应当适度增加基础知识的内容,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并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人文内涵。

  因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它的应用性和方法性价值,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理性思维,重视推理证明的同时更加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然而多数学生对这些认识肤浅,甚至没有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将信息技术与之更广泛地结合,应当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目标的另一个重点。

  3 国外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1 美国数学教育改革计划与实践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增加,计算机的影响,以及数学自身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数学科学的范围和应用,引发了关于数学本身和其作用的一场革命。1989年和1990年美国数学科学资金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交了《振兴美国的数学:未来的关键资源》和《振兴美国的数学---90年代的计划》,即两个“戴维报告”,对美国数学现状、未来数学的地位及改革计划进行了论述。报告中界定了“通称数学科学的这门学科,包括核心(或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统计学和运筹学,还包括诸如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其它领域中的高级数学部分”[4].指出数学科学中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充实和扩展这个学科的核心领域,二是解决问题,或为数学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创造各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数学作为研究抽象的科学,依靠逻辑而不是观测结果作为其真理的标准,但同时也使用观测、模拟等实验作为发现真理的手段[5].因而计算机的应用应成为21世纪一项基本数学技能,其内容要比手工运算的数学丰富得多。这几份重要文献阐述了现代数学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现代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技术、数学理论、数学实验。

  美国的高等数学教学在近六十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微积分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1965年以后由于学校扩招,需要教授更多学生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结果。从1985年起,美国的大学开始致力于微积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意识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和目前的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考试失败的状况,要对教材、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考虑减少班级的规模。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宣布启动微积分计划。“微积分学课程需要修正与更新”,建议所做的努力应着重于“培养学生概念性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分析与举一反三的技能。同时,要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这段阐述改革必要性的评语经常被用来作为“微积分改革”的定义[6].NSF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动改革,改革成果受到了一定重视。特别是Harvard微积分联盟编着的教材在很多方面富有创意,引入了所谓的“4规则”:“每个概念都要用图形、文字、数值、代数的方式加以呈现”.

  1987-2004年间,改革使得美国数学界产生了两极分化。一方认为改革早就该实行,而另一方则认为改革正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但两方都意识到,对微积分学改革是否成功进行评估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教师认同微积分旧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率的。有关研究机构对计算机能帮助学生学习微积分的观点持肯定态度。改革的成果引发了大量有关微积分学教学方式的探讨。这些广泛探讨使得人们对高等数学教育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微积分改革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更多的兴趣,但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如从前。

  总体看来,作为一种衡量学生进步的尺度来说,美国的微积分改革是有成效的,学生的不及格率明显下降了。微积分改革对于现在及未来如何进行微积分教学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在一些大学中还存在微积分课程被认为不适合专业要求的状况,更加证实了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反思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2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1996年7月第八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8)在西班牙举行。国内知名数学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作为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此次大会。国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所取得的数学教育成绩代价过高,收益与效率偏低;数学教育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范围过窄;课程和考试题目的类型相当陈旧;忽视计算机的应用。这些观点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96年12月,第三次数学和科学教育研究---国际最权威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比较研究项目启动,全球有50个国家参加了这个项目,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没有参加。美国对于“数学创造性是数学教育的灵魂”的观点表示要继续坚持。

  1997年11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会议关于《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关于大学数学教与学的研究课题的讨论文件》[7]指出,近年来对大学数学教学起着重要影响的方面有:进入高校的学生人数的增加;在大学前的教育中发生了重大的教学和课程变化;高等数学教育目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不断扩大的差别;技术的迅速发展等。随着一些学校对数学的应用和建模、对数学史和数学哲学等方面的关注的增强,课程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但是大学数学教学尚未做出足够的努力来满足当代背景下的学生的需要。在课程中收集和利用能丰富学生数学经验的、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的信息技术及软件是一个好的方法。为了改进大学数学的教与学,如何识别可能妨碍数学学习的障碍,寻求既不危害课程的完整性又能满足时代变化的需要的方法,有把握地使用技术等,是重要而具体的研究内容。高等数学教育之中,关于课程特征的确定,关于不同专业需要不同能力的差别,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在数学的教与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强理解,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是高等数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

  1998年8月第一届东亚数学教育会议在韩国举行。会议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进展以人们料想不到的速度进入数学教育领域。美国的J.J.Kaput教授作了一个非常前瞻性的报告。他指出下一世纪的学生所学的数学将会有很大不同。计算机不仅能做计算和代数运算,还是基于微机的实验室,可将以往的函数图形表示为计算机上的模拟运动。从而公式表示、图形表示和现象可以相互对照,微积分的学习将是另一种情形。关于开放性,数学课程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它的逻辑性、演绎性和封闭性。自七十年代日本数学教育家提出“开放性问题”(open ended problem)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注意。美国J.Becker教授指出,问题答案的开放是第一步,其次是问题解决方法的开放,即方法的多样性。最后是问题本身的开放,一个问题可以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2000年7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日本主持召开了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主题是21世纪数学教育的机遇、任务和挑战。本次会议对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及教材的改革等多个专题进行了讨论。本次大会就各国关注的问题,也是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达成共识。关于数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从而对数学的认识从工具的、技术的层面上提高到文化的层面上。这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很有启发,特别是在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今的考试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是很有帮助的;关于教学内容改革,各国纷纷出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相融,尤其是增加更为贴近现实的内容。另外在教材上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使用。

  综合近几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所关注的问题和热点,我们不难看到对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关于教育观念,从讨论不同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到一致确定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数学;关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从对数学模型、数学的应用、数学史和数学哲学等文化层面上的认识,到将其纳入到具体教材之中,从寻求课程的系统性与时代切合的平衡点,到注意处理好经典与现代内容的相融;关于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关注计算机的应用,到探讨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等等。数学在以文化为起点的层面上向着以人为本、更贴近现代化、应用型的方向发展。并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数学的传播与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计20年后数学教育将是与计算机及网络的连体。

  4 国内高校的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4.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湖南大学自1980年以来着手研究并进行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是大学数学教育的灵魂的观点。该校的改革基于以下几点认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通过知识载体对学生实施引导,开发智力,挖掘潜能。但不忽视对知识的学习,不提倡把数学作为工具的功利主义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数学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能够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是数学存在价值的重要证明;将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有机融合,渗透现代数学观点、内容和方法,加强应用和科学计算方面的内容,构成新体系,生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键环节[9].1996年湖南大学开始在一些非数学专业试用新教材,这套教材将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进行整合,分成四个部分,一元函数分析、多元函数分析、随机分析、数学实验。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离散性、非线性性、随机性、科学计算和数学的应用。

  中南大学在1997年主持湖南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9],总结了“一体化”教学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调研全国高校改革情况,提出了“一体化”教学新体系,修改了《工科数学》讲义,出版了教材。并于1998年完成了与新体系相适应的各类教学文件,并在该校97、98、99级本科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于2000年结题。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设置了具有创造性、科学性、整体性、应用性、现代性为特点的工科数学课程体系;新编的《高等数学教程》在教学体系中更为科学,教学内容更为优化。加强了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体现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步伐较大,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系统”教学效果良好。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电教录像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西南师范大学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数学教材改革的实践中认识到,要面向现代,加大教材知识密度,扩充信息容量;优化教材结构,改变相互分割的格局;重视基础,加强应用,适当引入新科技和近代数学思想;淡化严格推理,削弱运算技巧,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他们认为大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要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要领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归纳类比、综合抽象及运算能力;让学生见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着名案例;培养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抽象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模型描述解决客观世界各种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掌握为拓宽了的专业服务的数学知识,同时对当今数学的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10].

  以上这些改革实践使得高等数学具备了更多的教育形态,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手段,更加系统的合理的课程体系。主张传播现代数学思想,适当引入数学文化、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应用等内容,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加强高等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和应用,培养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

  4.2 数学模型、数学实验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钱学森教授在1989年就指出了计算机对数学教学的深刻影响,提出了理工大学的数学课要改造一番,要实现计算机与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提倡计算机的模拟与实验。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也强调,计算机和数学软件使用对培养工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的论述都说明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数学改革应坚持这一方向。

  1985年,美国在大学生中举行首届数学建模竞赛,随后越来越多国家开展这类竞赛。我国从1989年起也组织队伍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数学建模竞赛于1992年开始举办,1994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主办,得到中国数学会、各地数学会和高校的支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途径,对高校数学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弥补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方面,数学模型是一个极好的学习题材。将契合课程内容的选题纳入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数学教育价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背景、意义和应用性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在机械工程专业的数学教学中就引入了圆度误差测量等专业内容,给出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11],从而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及知识驾驭事实和现象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全过程,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

  同济大学于2000年对高等数学与数学实验结合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在该校土木工程专业改革试点班的数学教学中,采取了高等数学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经期末调查显示,93%的学生认为数学实验对学习微积分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对数学实验的作用,5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2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微积分的兴趣;2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75%的学生认为数学实验的内容适中,经教师演示或讨论后,自己会上机操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应用电脑意识,促进潜能发挥,要求将这项改革坚持下去[12].

  在实践中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不孤立地、更直观地学习高等数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并使学生能够以几何直观、数值分析和符号推演的结合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应用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标准。我们应当坚持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与高等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方向。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有课堂教学,习题课教学,还要合理增加实验教学环节,要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中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关系。

  4.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结合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在2000年制定数学课程标准时,将信息技术作为制定标准的六条原理之一,在数学教育史上尚属首次。这说明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并非一定要追求内容和形式的更新,原有的内容可以用新观点、新角度去考察,原有的教学方式可以用新手段、新技术来进行。笔者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对贝塞尔方程在研究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内容,编制出其数值解的FORTRAN语言算法程序[13],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演示,使得有些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机减少了冗长的计算,加深了理解。在部分教学内容中用数学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推理证明,使学生了解吴文俊的数学机械证明以及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结合起来的威力。

  网络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同样也显示了潜能。湖南大学在1999年对99级的80多个教学班全程实施校园网网上教学试点。该校采取转变观念、精心组织、认真实践、加强督导等措施保证了教学质量。首先优选网上主讲教师,认真做好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环节,其次确立了大课和小课配合制,建立了网上教学协调组。大课是指网上大班教学,集中讲好主干内容,小课是指分班面授。二者配合,主要解决因材施教和师生情感交流问题,确保教学质量。小课既保留了习题课的特点,还起到补充内容、理顺思路、拓宽知识面的作用。经过教学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14].

  网络教学通过集中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以多媒体形式优化了教学环境。网上传输信息量大,灵活、稳定、质量高,可实现人机交互,具有可持续性,学生可利用网络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网络教学易形成非线性知识结构,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同时与远程教育网相结合,可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确保教学质量。网络教学方式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5 结  论

  就数学本身而言,它对社会的作用已从幕后走到台前,与计算机相伴产生的数学技术以及飞速发展的核心数学,正在改变过去的数学观念。数学文化引出的理性精神,指引着人类文明得以蓬勃发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适时适量地引入数学史的发展过程、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及现代数学的最新研究情况等数学文化内容,将给学生以很强的示范性和启迪性,使之体味到数学创造过程中的乐趣,以一种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在其领域之外起着应用科学的作用,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中师生往往都忽略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这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数学确实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实例经过抽象归纳后成为数学模型,而数学模型就是现实与数学之间互动的一座桥梁。通过适当设置数学实验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得函数、几何、微积分、数据处理等课程内容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恰当运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器,观察计算机的数学威力,从画逻辑框图、符号运用、阅读编制程序语言、选择算法等多方面入手,拓宽数学教学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完全不同的数学学习感受,进而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内容的介入将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教育观念。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课程体系的形式需要在教学中继续深入探索。

  张奠宙教授1999年底在上海执笔《未来展望:201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时,曾写下这样文字:“十年之后,如果还有人记得这份文件,并进行评论,那将是我们的幸运。”“那时,我国数学课程仍然具有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的特点,但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充分的注意……会更多地看到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与创新思考……数学建模、数学技术和电脑技术等将会形成新的个体的数学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将会从师、生二元交往过渡到师、生、电脑的三元交往……”[15]

  从张教授落笔到预期的2010年,时间已过半。回望这些年的数学教育,尤其是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可以很欣喜地看到,预期大多得以实现。但所预期的危险,如与改革相配套的考试制度、根深蒂固的科举意识以及教师对改革创新的忽视,的确在改革的深入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阻滞。

  我们要努力完善与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相适应的硬件环境,加强在实验教学与网络教学中师生实行多向交流及对过程的有效监控。在考研等“应试教育”与教学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投身到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中,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改革提高质量。

  美国人说,“今天各级数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科学研究人员的质量”.我们说,今天数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未来中国科技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周远清。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系列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叶其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繁荣我国的数学事业[J].学会月刊,1999,(3):7-9.

  [3] 萧树铁。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J].数学通报,2002,(9):4-9.

  [4]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振兴美国的数学---90年代的计划[M].叶其孝,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发行公司,1993.

  [5]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M].方企勤,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发行公司,1993.

  [6] Louis M Friedlwer.美国的微积分教学1940-2004[J].高等数学研究,2005,8(3):6-11.

  [7] 叶其孝。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关于大学数学教与学的研究课题的讨论文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8,28(2):108-114.

  [8] 刘楚中,罗汉,李晓沛。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56-59.

  [9] 刘碧玉,韩旭里,秦宣云,等。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科数学,2000,16(6):47-49.

  [10] 陈映萍,王昌成。面向21世纪高等数学教材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西南师大大学学报,1999,24(2):247-250.

  [11] 李岚,周大师。圆度误差测量的数学模型及数据处理[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2,20(2):244-246.

  [12] 李生文,朱晓平。高等数学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3):35-36.

  [13] 李岚。第一类Bessel函数及其函数近似值的FORTRAN算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18(4):458-459.

  [14] 刘楚中,黄立宏,庾建设。数学课程体系与数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等数学网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58-60.

  [15] 张奠宙。未来展望:201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J].数学教学,1999,(1):1-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