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态度免疫效应

更新时间:2019-06-25 来源:社会心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 要:文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态度免疫效应,并初步探讨了导致这种态度抵制现象的原因,以及对策。提出,要避免教育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态度抵制现象,应努力使课程内容弹性化,保持与社会和时代变化的同步;教学过程灵活化,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强化与实践的结合,抓住活动教育的最佳契机。同时,文章亦提供了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免疫效应来加强高校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态度免疫;社会心理学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透过某些社会热点事件,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潮随着网络资讯的传播,对现在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引导。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刻板化,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教法,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部分高校,政治思想课程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对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内有不少研究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分析和总结,如呼伦贝尔学院的倪俭(2012)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在于:1.现代媒体的影响;2.时代的要求更高了;3.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特点。李文力(2011)则总结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1. 教学方式死板;2.辅导员经验不足;3.重视程度不够。
  九江学院的黄发芳(2010)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包括:1.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2. 大学生贫困数量带来的影响;3.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影响;4.大学生校外打工的影响。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现象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缺乏从教育过程和心理机制角度来进行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教育接受过程,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从教育过程来看,现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种怪圈,尽管每学期都开设了足够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但实际上有一些学生对课程传授的观念或引导的观点表示“不相信”;反而对一些与课程传授相对立的错误思潮或片面思潮却表现出好奇或片面热情。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传授和教导不能全面引导学生;而片面的网络资讯,或一些国外的错误信息却能轻而易举地影响一部分学生。这种怪现象令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感到苦恼,也让政治辅导员感到困惑。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就是通过说服(Persuation) 来使学生改变态度(Attitude) 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说服的方式不当,就可能出现态度抵制(Attitude Resistance)现象。那么,类似上面提及的这种正面资讯的引导学生不接受,而相反的片面资讯却能得到部分学生的青睐的现象恰好是因为现在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到态度抵制的态度免疫(Attitude In-oculation)效应中。所谓态度免疫,是社会心理学里面的一种心理学效应。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cGuire 于 1964 年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正如人类的机体能通过低毒性的疫苗来获得对病毒的免疫一样,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态度也能经由弱的说服来强化对立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说服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给学生传授正面的积极观念和正确的政治态度,相反,还可能带来态度抵制,使他们反而对错误的思潮或片面的资讯充满兴趣和好奇。
  根据态度免疫理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方式缺乏说服力,既达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甚至有可能反而会激发他们对相反的观念以及资讯的兴趣和好奇。这也就是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敌不过网络上传播的片面资讯的缘故。目前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和检讨的研究,都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削弱或如何提高上,缺乏对教育过程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教育模式,如果不能增强说服力,它不仅带来普遍意义上的效果削弱,更值得警惕的是它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态度抵制,以至于激发学生对错误思潮和片面资讯的兴趣。
  从现象学角度,导致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的因素,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在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教学内容,虽然经过千锤百炼,已经相对成熟化和体系化;但确有部分课程内容表现出教条化。这些教条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也难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和敏感时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敏感时事有着直接经验,并且变化的社会内容比教条化的课程内容更具有感知显着性,因此,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经验中形成的态度强度将大于课程内容形成的态度强度。如果二者的态度方向一致,学生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课程效果没有负面影响;但如果二者出现悖离,那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态度抵制也就难以避免。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贫富差距较大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就没有及时做出有说服力的合理解释。因此,学生在面对类似现实事件时,其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将对课程内容试图影响的态度产生态度抵制。从教学效果而言,他们不仅可能排斥课程内容,甚至还可能强化其直接经验形成的相反态度,而这就是所谓的态度免疫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还表现在部分任课教师自身就缺乏坚定的信仰,导致教学课程呆板无趣;一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一些教师自己也不能把教材内容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凡此种种,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擅自发挥,对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往往避而不谈,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与不信任。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有两个途径:外周途径和中央途径。前者指的是学生将主要依据教师的表达是否自信,是否娴熟来判断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可信;后者指学生将主要根据逻辑和理性来判断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可信。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坚定的信仰,课堂教学呆板无趣,那么将促使学生更多地使用外周途径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避而不谈,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课堂教学内容归于不可信。
  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往往引发各种社会舆论和流言传播,像微博、网络段子、短信等形式。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冲突的舆论和流言通常被疯狂转发,从而使学生容易形成主流言论的印象。与此相对比的是刻板的课堂教学过程,两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很容易在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的话语权竞争中处于下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被社会舆论所说服,而不是被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说服,从而也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态度抵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教条化与个别教学过程的刻板化,也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一些可以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时机,往往被忽略;而教学的内容却又与现实差距甚远。例如,2010 年以及 2012 年涉日游行期间,大多数学生认为抗议日本无视历史的颟顸做法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达。其实,这时候正好是开展政治思想实践教育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现身说法,往往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但许多高校在这种时候往往侧重管理,而忽略了教育。
  当然,要降低或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抵制,也就是要改善上述三个方面:课程内容弹性化,保持与社会和时代变化的同步;教学过程灵活化,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强化与实践的结合,抓住活动教育的最佳契机。不过,正如很多心理学效应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态度免疫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利弊两面性。弊的一面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说服力,那么就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态度抵制,甚至会激发他们对错误思潮和片面资讯的兴趣。但态度免疫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善于运用,就能大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说服力。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态度抵制是因为正面教育缺乏说服力,反而激发了学生对反面资讯的兴趣。那么如果把这个过程反过来,也就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正面引导的教育效果。
  McGuire 在态度免疫的研究中,曾经做过实验。他让被试者表达对某些观念的态度,如“如果可能,每顿饭后都应该刷牙”(McGuire & Papageorgis,1961),被试者都认可这个观念。接下来,他让部分被试者阅读一些诸如“过于频繁的刷牙会导致牙龈损坏或者使牙齿的脆弱部分更易腐烂”的文字,并让被试提出理由来反驳它。此后,所有被试都会阅读一份长达三页的全面抨击先前观念(“如果可能,每顿饭后都应该刷牙”)的文章。有意思的是,相比于曾经接受过轻微抨击并反驳的被试,没有经过“免疫”的被试更容易被后来的强烈抨击文章所说服并改变态度;而事先接受过轻微抨击并反驳的被试则抵制了后面强烈抨击文章的观点。
  McGuire 的这个研究可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启示。如果试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效果,可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非主流思潮,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反驳批判,这就很容易巩固正面引导观念的教学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需要积极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自信的态度能感染和熏陶学生。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教师,不仅在课堂讲授中能及时透出自信和笃定,更能在举手投足间让学生感受到坚定政治信仰的人格魅力。也正是教师身上这种基于坚定政治信仰的正能量,才能促使教师敢于,也能够引导学生批判那些片面和错误的思潮,从而善加利用态度免疫效应来对学生进行错误思潮的“免疫”。
  参考文献:
  [1]倪俭.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问题和措施[J]. 赤子,2012(4):70.
  [2]李文立.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点与其解决方案[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7):117.
  [3]黄发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94-95.
  [4]王晓博,马超. 态度免疫效应与态度抵制的研究述评[J].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6):643-646.
  [5]托马斯·吉洛维奇,达彻尔·凯尔特纳,理查德·尼斯比特.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M]. 中周晓虹,秦晨,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7-190.
  [6] McGuire,W. J.,& Papageorgis,D. 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various types of prior belief-defense in producing immunity against persuasion[J].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ehuilunwen/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