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爱国的区别及实现理性爱国的思路

更新时间:2019-09-13 来源:德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德育论文】

摘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使当下中国有更多机会敞开国门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但其间的摩擦与矛盾难以避免,再加上中国与部分国家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了一些问题暂难解决,因此这些问题常常引起中国民众维护国家利益的强烈爱国热情,如果一些敌对势力从中挑拨,就容易引起过激行为。那么如何引导正确的爱国表达,如何理性爱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理性爱国主义与非理性爱国主义的缘起及区别

  目前,对爱国主义的界定一般是来自列宁的论述:“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爱国主义的内涵初步表述为:“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祖国利益作为自己最高职责的思想观点。”具体到民族国家时代,爱国主义是指:“归属于特定民族国家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对该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高度关心和自觉维护的一种道德情感、思想理论和行为方式。”
  综观学者的论述,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具体来看,可以对爱国主义的结构进行划分,从横向上爱国主义表现为三个方面,依次为: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现象,主要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爱国主义最后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果之行统一到实践中。在纵向上,三者是层层递进而又相互融合的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过程。爱国主义情感是基础,是感性阶段,而爱国主义作为道德与政治规范并落实到实践行为中是一种理性升华。因此,爱国主义内在包含着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这是理性爱国主义与非理性爱国主义的缘起之一。
  在哲学的视野中,理性主要是反映事物本质并基于逻辑思维的科学认识,诉诸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形式。反之,非理性主要是反映事物现象并给予非逻辑思维的情感体验,诉诸感觉、欲望、意志等基本形式。思维形态正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只是根据其思维成果产生的不同方法而倾向于不同选择。“无论哪一种思维形态,都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当它提供了全面的、符合辩证法的思维成果时,它就是理性的;否则,它就是非理性的。”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情感和坚定信念,同时还包含着约束人行为的法律规范作用,正是思维形态的典型体现。“思维形态是思维的社会存在形式。它是一个时代人们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和根本信念的统一……思维形态涵盖世界观与信念体系等。”
  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维形态的存在形式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这也是理性爱国主义与非理性爱国主义的缘起之一。理性爱国主义与非理性爱国主义都是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之上,都是一种对民族国家强烈热爱之情的表现。但是这种热爱之情是基于理性的逻辑思考能明辨是非,还是基于情感和冲动而非理性地随性而为,则会导致不同的爱国主义行为。
  非理性爱国主义是基于爱国情感,是情感爱国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将爱国情感放置在个人立场的冲动和盲从、浮躁和偏激情绪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全盘否认情感爱国,甚至理性爱国正是在情感爱国基础上的升华,理性爱国是更高形式的情感爱国。“一般来说,情感爱国不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形式,但这种形式却是一个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最初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爱国主义的感性基础和动力源泉。”
  因此,理性爱国主义和非理性爱国主义都是一种基于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而萌发的爱国热情,但是由于对如何爱国以及怎样爱国的理解层次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爱国形式。因此,理性爱国主义是情感爱国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在表达爱国热情和诉求时,不是仅从眼前所见所闻直观地做出判断,凭借冲动、盲从、偏激、逞一时之快来解决问题,而是审时度势,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客观冷静的思考以求达到爱国的动机与效果、内容与形式、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从而实现个人爱国行为和国家未来发展相一致。

  二、非理性爱国的局限

  1.非理性爱国违背当代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求,易激发狭隘民族主义

  “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其基本特征就是,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潮流或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制衡,共同推动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已经意识到加入全球化的重要性,纷纷敞开国门,积极推进与世界接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呼唤人们拥有一种全球性的开放意识,需要人们用一种更加开阔的胸襟和气度来包容国与国之间的小冲突小摩擦。然而,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跟不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时代常常伴随着一些新现象,如为了加入全球市场而不得不让渡部分国家利益,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加大,等等。那么,当人们在面对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或者贸易摩擦问题,以及别国对本国的某些政策法则提出异议时,如果非理性爱国主义占据主导,往往会将正常范围内的竞争与摩擦等同于对本国的挑衅,极端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易被视为爱国主义而激发。此外,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骄人成绩。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性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国内外媒体对中国赞誉不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媒体和政治家极力鼓吹中国为“新崛起的超级大国”,部分国人由此盲目乐观地认为中国可以与世界一流强国分庭抗礼,可以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甚至将矛头直指中国政府,批评其过分软弱。这实际上是在没有审时度势地认清中国客观发展基础之上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是一种民族自负心理在膨胀后产生的狭隘民族主义。因此,经济全球化时代更需要理性爱国,这要求公民具备理性爱国主义素养,这种爱国主义不是狭隘排外或妄自尊大,而是开放、包容、客观、冷静。

  2.非理性爱国不利于中国塑造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

  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都在关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全球意识的树立是当今中国真正与国际接轨,展现和平崛起大国气度的关键因素。它有助于中国公民更好地了解整个世界格局,有助于中国公民的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中国公民自觉承担起世界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我价值,并勇于承担更多世界道义和责任。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沟通愈加频繁,这不仅要求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要求每一个中国公民成为对世界负责任的人,逐渐具备大国公民素养。而非理性爱国所展现出的偏激、盲从甚至诉诸武力解决贸易摩擦或国际争端的极端表现,与宠辱不惊、处乱不变、务实冷静的大国公民素养相去甚远,这种非理性爱国的极端行为成为中国塑造和平崛起大国形象的消解力量。因此,通过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国公民看待国家间冲突摩擦时能从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展现中国公民良好的国民素养,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的塑造奠定基础。

  3.非理性爱国不利于中国推进和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对和谐世界的理解。在2013年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习近平指出:“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构想,也充分显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诚意。中国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体现了中国与世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国的繁荣离不开世界的稳定,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的稳定。因此,和谐世界理念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世界梦”。如果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不注意理性爱国,往往会片面地夸大本民族的某些特质或优势,非理性地拒绝甚至贬斥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或者偏向狭隘民族利益至上论,认为为了本民族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可以要求其他民族屈从于本民族,甚至彻底牺牲其他民族的正当利益也在所不惜。这种思想取向无法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过程中尚存在资源短缺、人才紧缺、技术滞后等“瓶颈”问题,无法透视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共生关系,因此非理性爱国与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背道而驰。为了顺利推进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决策,我们需要具备理性爱国主义精神,并培养客观审视当前国家关系的全局观。

  三、理性爱国的实现途径

  1.审时度势,正确判断最主要国家利益是理性爱国的落脚点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也具有了不同的爱国行为表达方式。那么在何种时候、应该选择何种爱国行为表达应该是进行理性爱国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国家利益是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应尽的义务,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当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地位。然而,国家利益的构成和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作为一个理性爱国主义者,首先需要正确分析国家利益的层次。“根据国家利益的时效性,可将其分为永恒利益和可塑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强度,可将其分为生存利益、重大利益、主要利益、次要利益等。”
  “国家利益的基本次序是民族生存、政治承认、经济效益、主导地位、世界贡献。”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事件时,首先应该从分析最主要的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理性爱国思考。笔者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为例进行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民族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当时的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没有一席之地。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被强迫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要求将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划归日本所有。这说明了当一个国家落后时就要挨打,当国家的生存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时,其余的利益都是空谈。因此,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就是为了赢得国家生存尊严,这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家利益中的最主要利益就是国家生存利益,因此在当时通过激烈反抗来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就是理性爱国的表现。那么我们是否就认定国家利益中的最主要利益就只有国家生存利益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个变量,我们不能就某一个事例的特殊性而一以概之。
  当代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呢?“在1982年以前,中国一直把防止战争作为首要的国家利益,但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从而把经济利益置于比安全利益更重要的地位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天我国的核心利益,就是要沿着我们已经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实现中国和平稳定发展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最主要国家利益,而爱国主义也是以维护这一最主要国家利益为历史新使命的,这成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如今中国和平崛起,经济迅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为了打乱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常常通过各种手段滋扰生事,如提出“中国威胁论”,让其他国家警惕并孤立遏制中国。再加上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往往会产生贸易纠纷摩擦。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一旦我们处理不当,实际上就中了反华势力的圈套。因此,认清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国家利益,通过理性客观分析当前中国的局势,才能真正做到理性爱国。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学生群体由于年龄与心理特点,较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被很多打着爱国旗号其实质是害国误国的言行所误导。教育者需要让青年学生认识到促进国家的和平发展才是当下中国最主要国家利益,而当下的理性爱国其实就是要求每一个青年学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伟大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发生之后,很多青年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内忧外患,他们将爱国报国的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实践行动,这就是理性爱国的具体表现。

  2.选择合理合法的途径表达爱国呼声是理性爱国的重要方式

  判断最主要国家利益是理性爱国主义的落脚点,但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触及最主要国家利益这个底线之前所遇到的外国挑衅,我们都可以置之不理或者忍气吞声。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过程中,西方国家会伺机挑衅影响中国发展的进程,同时西方制造的“中国威胁论”等不利舆论也使中国在国际政治环境中陷于被动,这些都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有做好面对这些挑衅或者非难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公民需要提升爱国情操和政治素养。因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参与者,每一个中国人的外交言行都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操和政治素养,让自己成为祖国繁荣富强的名片。另一方面,在面对外界挑衅时,应当采用文明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来表达爱国情感,激进偏激的表现只会损害国家形象、国家声誉,最终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在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
  事件发生之后,部分民众参与了“打砸抢烧”事件,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笔者认为,无暴力的合理的抗议活动是比较可行的办法,这种活动是用一种和平的合法的方式表达民意,既能对那些无理挑衅之徒给予打击,同时也能彰显中国公民爱好和平的素质和大国气度,也能表现当代中国公民热爱祖国的良好精神面貌。比如,在2008年中国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事件发生之后,互联网上掀起“网络爱国”运动,许多网友在MSN上自己的名字前自发挂上“Love China”的标志,或者把自己的QQ头像换成中国红心。

  3.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将理性爱国内化为青年学生的内在自觉

  理性爱国成为青年学生的内在自觉,是指要求青年学生对理性爱国具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要求青年学生能对理性爱国有自主认同性和自主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受教育者在遇到具体事件时,以理性爱国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历来侧重于直接的、正面的、显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一种正面灌输。这种正面灌输确能让受教育者直接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灌输式教育带有强制性,教育内容与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往往出现逆反心理,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者还应该选择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并非通过直接的、有计划的、灌输式的显性方法,而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渗透,提倡一种情感的体验,让青年学生在无意间受到触动和感动,使得理性爱国转化为青年学生自己的内心要求。这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有效配合,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来宣传理性爱国意识,还需要让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亲身体验形式多样的爱国实践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理性爱国的自主认同。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2]朱兆中.爱国主义内涵探要[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3]李乐刚.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9.
  [5]王庆璠.理性与非理性范畴辨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0(4).
  [ 6 ] 雷德鹏 . 思维形态初探 [ J ] . 学术论坛,1992(4).
  [7]明义敬.论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0]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
  [11]高伟凯.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1).
  [12]阎学通.国家利益的判断[J].战略与管理,1996(5).
  [13]徐文泉.国家利益的属性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0(12).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15]江俊芳.论理性爱国主义的提出与弘扬[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6).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