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本思想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19-07-22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一、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或学生的“个性”得不到管理者应有的尊重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学校是管理学生的场所, 尤其是小学, 是修正学生错误, 为他们未来发展“加油”的地方。教师要以“传道、授业、解惑”和塑造、训练为己任。如若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就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被“开导或制止”。学生离经叛道会被老师制止, 教师独树一帜会被领导开导。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不利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实: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我们在参加历年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各种竞赛中夺取的奖项也是无与伦比的; 在我们为培养无数“神童”欢呼雀跃时, 西方国家却连续不断的大量的获得诺贝尔奖项, 而到现在我国在此还是空白。试问我们的“神童”哪里去了? 显然是目前的评价和管理体制限制和束缚了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只注重对小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 创新口号一直在喊, 但效果却微乎其微。
  2.小学教育管理不堪重负由于招生规模的日益加大, 师资短缺加剧, 教学资源捉襟见肘, 课堂人数越来越多,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只好用传统方法来教“大众化”的学生, 成了教书匠。这在无形中把学习这块沉重的担子压在了学生肩上, 使他们把学习当成了负担, 当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 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 并得到很大的满足。”反之, 亦可想而知。
  二、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教育管理各个层面中的运用1.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实施措施由前文分析可知, 人本管理不是一种制度、一种行为, 也不是管理工作的另一项任务, 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人本管理的本质内涵要求我们只有将人本思想贯穿于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 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 1) 量化评估条例的制定要体现对教职工的激励现代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早已进入了量化管理阶段, 它通过制定具体可测评的数量指标, 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并根据特定的计算方式, 对教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评定。表面看来公正而科学, 无可挑剔, 殊不知这种量化管理“伤害”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做的是好是坏, 并不是通过这些规章制度能反馈全面的, 换句话说, 那些在量化管理考核中成绩并不名列前茅的教师, 他们的工作就不用心、不见成效吗? 似乎不尽然。据《新闻晚报》调查,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全国 14 个地区 168 所中小学的 2292 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 发现有 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专家们分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专家介绍说, 造成教师大量存在心理疾患的原因并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 而是学校管理和评级机制带来的压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评优晋级和奖金的发放, 甚至关系到个人的 "饭碗 " 问题。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主要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 这给教师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在压力过大的情形下, 又怎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教师的职业特点而言,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其工作质量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标准进行量化,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损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俗话说得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如若制度的制定以情感为基础、以民主为核心, 使制度变得合情合理, 有情有意, 富于人情味, 并且在制度的制定中加入一些激励的因素, 定期与教职工进行情感沟通, 思想交流, 缩短领导和群众的距离, 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实行可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严制度, 软管理, 严宽结合, 情理相济, 那么制度的遵守就会变为一种教师的主动行为。
  ( 2) 鼓励教职工参与管理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让被管理者参与组织的管理, 可以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也可借鉴这种方法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管理机制。发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使他们对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目标决策的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和校长有着同等的权力发表意见, 管理者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作学校的主人, 深入到教师之中, 与教师平等地交朋友, 鼓励教师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他们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管理办法有着不同于管理者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和意见。充分尊重大家的批评和建议, 将治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 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 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 让每一位学校教师和员工感受到领导班子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 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 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出谋划策。
  ( 3) 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 教育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加强培训。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走出去, 多了解外界的信息, 开阔视野, 丰富感性认识, 增强教育后劲, 提高专业素质。就像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样, 学校和教育管理者也要花大力气为教师进行教育投资, 所获得回报也将非常可观。需要注意的是, 提高教师素质并不单单是一些优秀教师的特权, 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学习和深造机会, 会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2.营建浓厚的文化氛围, 构建人文教育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 是把管理作为一个文化过程, 用人文的方式和机制进行管理。管理者要放手让教师大胆探索教学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当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判断时, 管理者不能以好坏来论处, 而应以寻找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出发点, 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想说、能说、有机会说的环境。轻易不否定教师的想法, 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及情感态度, 为共同追求的理想及目标担起责任。同样,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 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孩子特有的与众不同。孩子的创造力是他们宝贵的财富, 也是我们教师特别要珍惜和保护的。学校、教师、学生重视这种人本思想, 并且带动家长, 进而推向全社会, 共同构建人文教育文化氛围。
  3.人本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学生是发展的个体,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认知水平能力尚未定型, 各方面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而是有自己特定的需要、态度与思想感情, 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即个性。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 教育管理者只有通过对学生全面的认识, 才能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 关心、爱护学生, 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 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树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社会个体, 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世界上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每个孩子身上其独到的天分, 这种天分能否很好地发挥出来,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并且去挖掘它。赏识孩子的个性, 唤醒孩子的自信, 欣赏也是一种爱, 一种对社会的责任, 一种素质。人生就是一幅充满个性的画卷, 而这画卷缺少的并非是可以欣赏的美景, 而是缺少欣赏的目光, 就让我们教师和管理者做一名伯乐, 做一个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 去启迪孩子的智慧, 带给他们快乐和成功。
  4.课堂教学也要体现人本思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时引导, 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成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参与讨论、答疑解难的激发者, 真正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好多小学教师上的课总是完美无缺, 有头有尾,天衣无缝。打个比方, 教师总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婴儿, 自己去蒸好馒头,然后用嘴嚼嚼, 最后再吐给学生, 到了学生嘴里, 一点儿味道都没有了,孩子怎么会愿意吃呢? 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指导, 在学生独立发现、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 将学习引向深入, 引向高潮。用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 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是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及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理念。它是建立在政策———制度———硬管理———基本效率的基础上的一大提高, 将管理演变为依靠主体———政策、制度激励———科学评价———鼓励创造———软管理———高效率的人本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者要进一步探索、实践这一模式, 以期更好地优化教育管理, 提高管理效能,推进素质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