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的起源与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19-11-26 来源:美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美学论文】

摘要
  
  近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倡导一种被叫作“慢活”的运动。“慢活”运动最早的起源,是来自人们对“慢食主义”的关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Find your inner tortoise”(找到你内心中的乌龟),这是西方心理学家对“慢活”的解释。“慢活”的优点,引用着名的德国时间管理学专家罗塔尔·塞维特提出的那句话最能解释,“要像熊一样,才好过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爆炸式增多,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加快速,而现在则更加严重,造成人们面对长时间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感到无法适应,“焦虑”和“抑郁”负面情绪加重。因此,“慢活”
  
  的兴起,带给人们的主导思想是用沉静来取代焦躁,从体验心灵的成长、注意动手劳动,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与减少浪费等方面,去放慢生活的节奏,从而更加适应生活,学会去爱生活,享受生活。于是“慢活”很快从一个热点的话题,演变为一种社会性的集体行动,“慢活族”“慢活主义”“漫食主义”“慢城”“慢旅行”“慢设计”“慢绘画”“慢工作”“慢阅读”“慢摄影”
  
  “慢钱”等新词不断涌现,相关的报道和文章不断出现,并迅速风靡了整个世界,成为了一种流行性运动。
  
  一“、慢活”的起源与内涵
  
  “慢活”最早溯源于 1986 年的意大利产生的“慢食运动”.
  
  当时人们发起了规模巨大的抵制快餐,抵制跨越国界的超市食品,倡导使用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东西,使用传统烹饪技术制作食物,采用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一种饮食文化运动。后来这种文化运动不断发展,在 1989 年已有超过 15 个国家宣布加入。
  
  1999 年,“慢城”运动首先在意大利的四个城市,即雷韦因基安蒂、奥尔维耶托、波西塔诺和布拉发展起来。“慢城”将“慢食主义”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不应无视亲自动手的快乐,在饮食之外,还应关注城市生活的每个部分,包括“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支持当地手工业”“支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行业”“发展地方特色”“注意个人的生活规律”“支持亲自动手劳动”等等,提倡将生活的节奏放慢,将快乐置于利益之上。
  
  “慢活”所倡导的行为本身,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要从个体本身的具体情况出发,要遵从人的生物行为学和心理学规律,而不能总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随意改变自我,应从整体考虑,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多种方式放慢生活的节奏,让精神和身心都得到放松,从而产生一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人们需要加快速度的时候快,在需要慢的时候慢。“慢”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而是通过“慢”行为,达到让人快乐,让人重新回归,享受生活的目标。“慢”不是要放弃效率,慢工出“细活”,就像古语所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是要把握事物的正确规律去“慢”,而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做的越慢就越好。
  
  二“、慢活”的外延
  
  “慢活”的外延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慢生活”“漫饮食”“慢城”“慢旅行”“慢设计”“慢绘画”“慢工作”“慢阅读”“慢摄影”“慢钱”等等。例如,“慢旅行”是倡导人们在旅行时通过“慢慢游、细细品、静静思、深深感”,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感,除了“慢”,旅行时还应对一个地域进行长期而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快速地、潦草地观光;“慢工作”是注意力不应集中在工作时间的长短与快慢,而应通过合理地安排工作的时间,进一步阐明工作的价值、休闲的价值,获得工作的乐趣,从而让人们变得更加智慧和有效率;“慢阅读”是使用足够的时间,沉潜在一本书中,不是急于“赶路”,而是“慢慢地欣赏”,通过这种“慢”而在文字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改善对生活的思考。
  
  当然,“慢活”的外延不仅限于以上这些,其他从时间管理上“慢”的角度考虑,目的是关注心灵成长,减少疲劳,提高效能感,增强生活动力,增加互助行为的社会行为也应包括在内,比如听音乐,动手劳动,注意环保,减少手机使用,停下来手头的事务帮助他人等等。因为“,慢活”的状态是一种理想中的,让人放慢节奏,回归自然,体味生活的状态。女性对后代的关爱及哺育行为,不仅保障了后代的安全,也帮助维系社交网、提高亲和力,这是典型的亲社会性行为,而“慢活”的作用也具有相类似的地方。
  
  三、影响“慢活”的因素
  
  “慢活”的个体本身所倡导的是要处于“慢活”的状态。这是一种平和、宁静、安逸,并且积极向上、幸福感强烈的状态,会受到综合因素的作用,不仅有外因,也有内因,包括基因、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等生物作用因素。从“慢活”作为应对问题的方式这个角度来看,根据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理论,对其干扰最大的可能是各种心理易感因素。这是由于环境突然改变,或者不良环境的长期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因素的改变,主要在认知方面产生作用。对“慢活”而言,基因和环境刺激联合的共同作用也并不直接产生情绪的恶化,而是对气质和人格产生作用,进而间接地导致焦虑等产生,足以对“慢活”产生相当的作用。
  
  在心理易感因素方面,主要是各种认知不协调和负性情绪让人“慢”不下来。认知模型强调威胁对于认知过程的影响,其中对威胁的偏差性解释形成了对潜在认知图式的过度评价。造成偏差的个体通常会过度评价对自己的威胁信息,或者过度评价相对无害的环境因素,并低估自己对威胁的处理能力。低控制感的认知、低预测感的认知均可导致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另外,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早期不良经验是产生不可控制感和不可预测感的认知的重要因素,其对不良情绪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不协调的认知作用于一般性心理素质的发展,通过与后期不良环境的共同作用发展为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
  
  四“、慢活”的心理学比较分析
  
  “慢活”本身可认为是一种对“慢”这种处理方式的“认知”与“行为”.
  
  “认知”可能是“慢活”最薄弱的方面。但在这方面,“慢活”的策略是忽略本身的各种不利问题,从“慢”这个方面入手,重视对当前的境遇和心境的影响,进而也能够以矫正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那些本身的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而与认知疗法相比,“慢活”缺乏更加深刻的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而是较为温和地通过“慢”疗来帮助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行为治疗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通过行为分析确定来访者的靶症状或靶行为后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通过实践和练习促成改变。而“慢活”作为一种典型的对抗不良环境或适应不良行为的活动,也可以通过行为固定下来,让许多人因本身所具有的“快”所造成的症状获得缓解,长期坚持而促成改变。
  
  “慢活”所倡导的对时间利用上的改变,对某些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意义上来说,“慢活”是有能力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的。而另一方面“,慢活”所倡导的幸福体验、快乐感等等,与以人为中心疗法所描述的巅峰体验、自我实现是非常接近的,这使得“慢活”完全能够像以人为中心疗法所营造的那种良好的氛围一样去帮助人们恢复状态。“慢活”行为本身的过程与森田疗法的治疗过程一样,就是“顺其自然”与“为所当为”.
  
  积极心理学主张寻求意义感,包括:“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和“问题本身能够获得的积极体验”.“慢活”引导人们采取行动来寻求意义感,比如关上电视,在空闲的时间悠闲自得地去做有意义的令人享受生活的其他事,步行上下班,改掉性急的毛病,远离喧嚣的人群的同时考虑健康等等。在“慢活”的倡导下,产生了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氛围,一系列积极向上的举措,一种非常特别的追求意义感的行动方式,这些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解决令人们烦恼的问题,获得健康快乐的人生?在此角度上,“慢活”就像是一种来自人们生活的“行为疗法”.
  
  五、结语

  
  如果没有“慢活”,人们会忙碌到永远都无法停下来去思考;如果没有“慢活”,互联网永远不够快、吃饭速度永远不够快,前面的车永远太慢、商店里的队永远太长;如果没有“慢活”,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害怕面对思考慢、动作慢、说话慢的人;如果没有“慢活”,很多艺术家将无法创作,甚至无法生存。因此,总的来说,“慢活”行为给心理治疗家们一直难以突破的课题带来了帮助,让人们重返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帮助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源自生活的行为疗法的理想状态,是最终产生的一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像弹钢琴一样,形成一种音乐的旋律,用正确的速度来让生活运行得像艺术一样,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zhexuelunwen/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