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财务视角的传统财务管理误区诊断与财务本质属性回归

更新时间:2019-08-06 来源:会计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会计论文】

   一、人本财务的由来与基本理念(一)人本财务的由来自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着名经济学家T.W.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来,人力资本的劳动权益保障便受到了广泛关注。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像微软公司、苹果公司这种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技术人员成了最为稀缺和宝贵的决定性资源。2013年 3 月 31 日美国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的资产市值分别是其净资产的 3.8 倍和3.01 倍。总市值远超出净资产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笃定认为公司具有超越净资产的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增长潜力,而这种价值创造能力来自公司有用的人力资源,一旦剔除人力资源因素,资产市值必然将回归到净资产的价值水平。因此,高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本已经被视为公司的第一资本。
  人力资本概念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学界,90 年代正式被经济学界、会计学界、管理学界、法学界等学者当作课题研究,进入21世纪,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及分配问题、剩余索取权问题、人本会计问题、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问题、人力资本价值与分配问题、人力资本运营问题、人力资本价值创造与管理等理论问题逐渐成为会计学界和管理学界等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从当前众多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力资本的价值确认、成本计量、归属分类等会计问题,另一类是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人力资本运营、行为价值创造管理等财务问题。徐国君(2010)提出,“人本财务”与“人力资本财务”
  这样,所有员工就会更加关注自己行为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并尽可能避免无效性。当所有员工都能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使自己的行为达到高效,既可以节省大量劳动监管成本,又可以因为行为的高效率和高效能而极大增加企业财富,企业自然也就能顺利实现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共有价值最大化,物力资本所有者孜孜以求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将会更加有保障。因此,以所有员工为价值创造根本并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作为企业权益分享主体便成为人本财务的基本特征。
  二、基于人本财务视角的传统财务管理误区从人本财务视角看,财务管理的本质属性是优化配置所有资源,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两种资本,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创造最大化的财富,但传统物本财务管理却有违财务管理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目标:股东利益至上,极大地削弱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品质和效率当前被普遍使用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是遵照股东利益至上原则的逻辑设计和运行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中通常只有经营层或部分业务骨干会得到股权激励,为了保住自身的既得利益,当财务活动需要在股东利益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之间做出权衡时,经营层几乎都毫无悬念地偏向股东利益,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没有任何财务控制权,在企业的财务目标决策上也就基本上不具备与物力资本所有者相抗衡的博弈能力。因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人力资本所有者普遍倾向于采取“合理浪费”、“偷懒”和“用脚投票”等消极行为,由此所产生的隐性成本必将极大地削弱企业价值创造的品质和效率。
  (二)财务管理对象:只见物不见人,忽视企业价值创造的本源和动因资金运动被传统财务管理公认为其管理对象,主要表现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等生产经营性财务活动,以及通过兼并、收购、债务重组等活动实现资产的流动、裂变、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资本运作性财务活动。这些财务活动都是以资本金为代表的物的活动,始终把真正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人及其行为排除在管理对象之外,只见物不见人,忽视了价值创造的本源和动因。但客观现实是物本身是不具有价值创造功能的。
  (三)资源配置程序:以物定人,致使企业资源配置品质和效率低下随着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地位,可让人费解的是,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资源配置环节却依然坚持以物定人的传统配置程序,在规划或设计资本运营流程时,通常都是以首先完成资本积累为基本前提。在资本积累到位之后再根据业务特点确定经营人员,人员经常被当成为配合业务流程运转而安置和布局的要素。
  在确定经营人选时,通常都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方案,财务部门根本无权参与,这很可能使人力资源背离价值管理的基本取向,他们是否是最合适的价值创造人选,是否具有为创造价值而储备的足够的专业知识、品质和技能,是否对被安置的岗位有足够的价值创造理念、思路、热情和激情,这些关键问题常常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被忽略。这种以物定人的资源配置程序所产生的消极后果通常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价值创造中因没有主动权而选择被动应付,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资源配置的品质和效率低下。
  (四)道德风险规避:财务激励只眷顾高层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则无缘享受企业为规避经营人员的道德风险,不断推出股票激励、期权激励、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和经济福利、带薪休假、绩效考核等财务激励方式。综观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知名企业,都以名目繁多的激励机制或方式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进行财务激励,但约占人力资本所有者九成的普通员工却没有机会享有财务激励。
  从人本财务视角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所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其中尤以物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为最基本的财务关系。企业高管人员和业务骨干只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一部分,更为广泛的是众多普通员工,他们也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和贡献者。只注重对高管和业务骨干进行激励的做法明显缺乏科学的财务分析和评价做依据,也没有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并明确普通员工为创造价值做出的贡献,无形中剥夺了本应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享权。
  (五)成本控制渠道:一味降低人工成本,导致价值创造内驱力下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中的低成本战略被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广为接受。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产业链不断细分,发达国家企业依靠掌握高新技术而居于产业链的高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个低端被郎咸平教授定位为价值最差的制造业环节。
  产业链条分蛋糕的规则是在每一个微观工厂里形成对产业工人剩余价值的无节制盘剥,把一味地降低人工成本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想方设法降低经营成本无可厚非,但是选择一味地降低人力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主要渠道,将会直接引起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激发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价值创造行为中的消极情绪,导致价值创造的内驱力下降。因此,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如何做出利弊权衡,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选择。
  (六)股利分配政策:偏好低股利或零股利模式,以囤积重金与人力资本博弈股利分配政策不仅是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和资金实力的侧面展示,更是企业下一经营周期经营战略布局和资金筹集的逻辑起点。由于我国缺乏股利分配的指导性政策和强制性制度,上市公司基本都是根据企业经营流转、资本运作、公司治理优化等自身需要制定股利分配政策。从 2008-2011 年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来看,未分配股利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45.63%、44.4%、39.02% 和 31.6%。从财务管理角度窥视其本质,可以推断这些惯用低股利、零股利模式的上市公司,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大量囤积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等重金,以保持物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吸附能力,且能在较长时期内与人力资本的较量中增加持久抗衡和博弈能力,尽最大能力保持和拖延社会总资本的现有格局,也许这才是现时物力资本掌控者及其利益集团最深层次的战略性阴谋。
  三、误区的综合诊断与财务本质属性回归(一)误区的综合诊断追根溯源,传统财务管理陷入误区的根本症结在于企业物力资本所有者确定的核心财务理念是只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目的是以物力资本所有者独享财务控制权和收益权。虽然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已经宣告了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企业物力资本所有者始终不愿意轻易动摇由其长期牢牢掌控企业全部资源的稳固根基,在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博弈中,其宁可放任当前的价值创造能力品质低劣和效率低的状态无限期延续,也不愿意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分走现有利益中的一杯羹,这是典型的不合作行为。这种先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合作的自利行为直接挫伤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因此也就无法撬动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价值创造行为中应有的创造性,最终必然陷入“囚徒困境”。这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增长持久动力的致命瓶颈。
  (二)财务本质属性回归要想使财务管理走出误区,回归财务管理的本质属性,为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增长增添活力,唯一的出路就是扭转物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不合作格局,尽快实现由物力资本所有者长期坚守的物力资本一元产权的传统物本财务管理向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二元产权的人本财务管理的根本性转变。企业必须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地位,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所内含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程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品质和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中调整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方式,变革价值创造管理模式,在人本财务理念的指引下以充满人本特征的“行为—资产—价值”运行逻辑替代传统物本财务管理惯常的“资产—价值”运行逻辑,重构以人为价值创造根本和权益分享主体的财务管理运行模式,使人力资本由原来的隐性状态变为显性状态,全面激发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全力与物力资本所有者高效合作,以实现企业全部资本的几何倍增效应,把企业的财富蛋糕做大做实,让参与企业契约的所有产权利益相关者都能各得其所。
  运行逻辑存在的本质性差异:
  1. 传统财务管理不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地位,只是要求他们被动地接受物力资本所有者的工作指令,由于缺乏最基本的主人翁地位,他们采取的价值创造行为是被动的,甚至是消极的,被动和消极的价值创造行为必然会产生代理成本等隐性机会成本,直接降低价值增值的品质和效率。而人本财务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同等对待,共同协商、公平合理地签订劳动契约,价值创造行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可以有效消除代理成本等隐性机会成本,有效提高价值增值的品质和效率。
  2. 传统财务管理的所有财富都归物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只是从物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财富中以工资的形式得到劳动补偿,对劳动者投入多少或补偿多少全部都由物力资本所有者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根本无权决定。而人本财务的所有财富由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依据共商契约合理分享,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和补偿量都由人力资本所有者自行决定,真正体现了劳动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人力资本产权所决定的权益归属。
  3. 传统财务管理只把以物为中心的资金运动作为管理对象,虽然所有资金运动都离不开人,但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却对人及其行为视而不见。而人本财务管理则承认在以物力资源为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将人及其行为为中心的行为价值运动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尤其注重以人及其行为为中心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既关注人及其行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又同时关注参与价值创造的人的发展和幸福感受,有机实现了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高度融合。
  四、总结综上所述,传统财务管理因放大物性和缺失人性而陷入了背离财务本质属性的误区,物力资本所有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已经无法迎合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自身拥有产权的诉求已然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呼之欲出,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对以人为价值创造根本、所有员工都有权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权益的人本财务管理进行诸多有益探索并使企业得到迅猛发展。虽然受传统文化、既得利益集团、制度与体制及国际国内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掣肘,传统财务管理不可能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但随着人本财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及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持续快速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强势推动,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二元产权的人本财务管理代替物力资本一元产权的物本财务管理是大势所趋。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guanlixuelunwen/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