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如何开展德性教育

更新时间:2019-09-26 来源:德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德育论文】

摘要

  我们生活的目的是获得可实行的善[1].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追求的不是虚无缥缈形而上的空论,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践行的、可以获得的善.而人的善是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1],即灵魂在理性的指导下的实现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人的灵魂合乎德性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可实行的善,首要的是培养人的德性.然而,与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人进行德性教育的方式也因随之变化.那么,生活在"触屏时代"的我们,面对即将而来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德性教育呢?

  一、大数据时代:当下教育的遭遇

  "大数据",按 EMC 的界定,其中的"大"是指大型数据集,一般在 10TB 规模左右;用户将这些数据集放在一起形成 PB 级的数据量;同时这些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以实时、迭代的方式来实现[2].这些数据是在我们进行实现活动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其转换成数据.我们可以在这些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知识,并进行分析,最后将所需的数据变得可视化.

  当下,大数据的应用在商务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这种应用将不断地扩大,扩大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或者说,未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变成数据,进入我们自身的数据库中,最后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或软件,输出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可视化的图表或行动建议.因此,可以说大数据就像是我们观察人类自身行为的"显微镜"[3],大大地扩大了人类观察自身行为的广度、深度.同时,与大数据相关的软件分析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分析自身行为的能力,增强了由分析所得的信息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大数据"以及相关的技术,对于个人而言,可以说是我们感官的延伸,那这种感官的延伸将对获得善,或者说对人的德性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大数据时代的德性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一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和一个有逻各斯的部分.其中无逻各斯的部分分为营养的部分和受逻各斯控制的部分.前者是造成营养和生长的部分,是动植物和人类普遍享有的、植物性的活动;而后者是道德德性,是人所特有的,受逻各斯控制的.而有逻各斯的部分包括听从逻各斯意义上的部分,即道德德性,也包括严格意义上的逻各斯,即理论德性[1].因此,可以说人的德性教育,包括道德德性和理论德性两方面的教育.然而,无论是哪种德性教育,都是在当下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都必须立足于当下的时代环境.反观当下,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大数据时代,一个由数据构成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将如何进行德性教育呢?

  1. 大数据时代的道德德性教育道德德性是自然所赠与我们的能力,是先以潜能形式为我们所获得,然后表现在我们的活动中.也就是说,我们先运用它然后真正获得它[1].同时,德性的属差是适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处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活动[1].其具体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慷慨、公正等.那么,大数据时代的道德德性教育该如何?

  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为例.自然赋予我们每个人以勇敢的潜能,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获得了勇敢.我们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勇敢,在保卫国家时不恐惧、有信心,才能说其勇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说的勇敢更多的是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不退缩.

  当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对困难进行感官和理智的分析,判断其难度,判断自身是否有能力克服.若完全不考虑问题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一味地去挑战,那不是勇敢,而是鲁莽.无论是我们对难题的各个方面的分析,还是对自身能力的判断,都是建立在我们用感官搜集信息,然后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理性进行判断.对难题的分析越细致,对自身能力判断越客观,则可能对难题的解决更快、更好.然而,我们的感官搜集信息的能力毕竟有限,我们对自身能力的感知也带有不少的主观色彩,如果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所面对的难题全面而详细的信息,并与自身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的匹配,那我们很有可能能高效、准确地作出是否解决难题或如何解决难题等方面的决定.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勇敢的适度的判断更为精确.

  大数据在对我们的生活尽可能数据化的基础上,为我们所面对的难题和我们自身的能力建立数据库,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转换成我们面对的难题和我们自身能力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或信息可视化,最后为我们是否应解决难题、如何解决难题等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因此,可以说,大数据为进行勇敢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高效的、客观的、可视化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做出的行动更加接近勇敢的适度.它不仅可以为我们获得勇敢的适度而服务,也可以服务于道德德性的其他品质.

  我们在培养人的道德德性时,亦是我们进行道德德性的实践活动之时.然而,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对道德德性各品质的适度的判断往往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的且主观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离真正的适度有一定的距离.在即将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中,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对适度作出更为精确、更为高效的判断,从而使我们德性的实现更为完善,使道德德性教育更为有效.

  2. 大数据时代的理论德性教育

  有逻各斯的部分,即理论德性,包括技艺、科学、明智、智慧和努斯.那大数据是否能够为理论德性教育服务呢?大数据所关涉的现实,是可变的现实,因而其关于不变事物的德性的关联微乎其微.其中,科学是从始点出发,演绎出来的、可作证明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永恒的、必然的,是通过逻辑推演出来的,这种抽象化的存在与现实之变化似乎关系不大.努斯,是科学进行演绎的始点,它是直观理性,也与现实关系不大.智慧、科学和努斯的结合,故而其也同样无关现实.技艺,是与真实制作相关的、合逻各斯的品质.虽然其关涉真实制作,但是其与人的德性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故而不作讨论.而明智,是构成意见部分的德性,是在实践活动中使人的行为合乎逻各斯的品质.因此,在理论德性中,其关涉现实最多的就只有明智,那大数据是否有助于这种理论德性教育呢?

  明智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好的考虑、好的理解和体谅.好的考虑指根据逻各斯对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的正确的研究和推理[1].这种考虑是针对某个目的进行研究,是对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进行推理.

  好的理解是根据好的考虑,对要不要做那些引起怀疑和考虑的事物做出判断.体谅是一种我们与生俱来就有,又随着我们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品质.这种品质同终极的、具体的事物相关.终极的,也就是说判断其真或正确与否的结果.这三者,从表面上看关涉的都是德性层面的、与现实无关的问题,而事实上,无论是好的考虑、好的理解还是体谅,都是灵魂合德性的实践活动,都建立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都体现在人的举手投足之间.周围的环境、人的行为都是大数据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构成了我们对手段的考虑、对考虑的事物的判断以及对事情正确与否的判断的基础.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为我们提供高效、全面、客观的信息,参考其在数据分析后为我们提供建议.这样,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的考虑、理解和体谅才更为快速、科学、客观;这样,我们离明智的获得则越近;进而,进行理论德性教育则更为有效.

  大数据不仅可以为理论德性的实现提供信息和建议,同时它还能为我们进行德性教育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无论是培养人的道德德性还是理论德性,都是为了获得最高善,都是为了获得幸福.而幸福的获得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其内在条件,即进行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大数据可以为其德性的培养和实现而服务.

  而幸福获得的外在条件,包括中等的财产、充足的闲暇等.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技术不断进步,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很有可能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从而可能使绝大数人都能拥有中等的财产;同时,技术的进步,能够解放我们自身,包括人的四肢和头脑,使人类不再受困于劳动,而拥有更多的闲暇来进行灵魂合德性的实践活动.因而,可以说,技术的进步为幸福的获得至少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

  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类的行为会逐渐变成数据,那些属于人根据自身所认可的逻辑判断的领域,逐渐被根据大数据而形成的人工智能所替代.

  这些领域曾经占据人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未来它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可为人类思考更多关于道德和伦理领域的问题,进行更多的德性教育提供更多的时间.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类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技术的狂热,使得人们关乎理性的思考将愈来愈少.当工具理性战胜人类的理性的时候,即便人的闲暇再多,也不会去思考有关德性的问题,更不可能过一种沉思的生活.因此,大数据让人们拥有了更好的德性教育的环境,但只是为德性教育提供了一个外在条件,至于能不能更好地培养人的德性,能不能使人过沉思的生活,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理论德性教育,除了那些事关不变的事物之外,与可变事物相关的方面都有可能受大数据的影响,特别是大数据所带来的人工智能的影响.

  但无论是对培养人的道德德性还是理论德性,它都只能改变外在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并不能决定人们过上沉思的生活.事实上,若是缺乏逻各斯的引导,若是没有理性的支持,大数据很有可能会造成人性的堕落,使人离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远.

  三、大数据与德性教育背后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产物,其产生背后的思维方式是理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的思维.这种思维注重的是目的的达成,其理性关涉的并不是目的或手段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意义和价值等道德方面的追求,恰恰是我们要过的沉思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说大数据所牵涉的这种理性,是一种与善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而另一种理性是价值理性,是一种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举止进行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阐释,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4].这种理性建筑在信仰上,注重终极的价值关怀,一般不考虑行为的手段和后果.这种理性与我们所说的道德理性和理论理性所关注的重心一致.而大数据与德性教育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那这两者背后不同的思维方式又有什么关系,是否存在矛盾?

  工具理性从目标确定到手段的选择,最后到目的的实现,其中都必须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这种倾向为其提供动力和引导,使人能够在一个价值取向的指引下设定目标,同时也作为其手段的选择和目标的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如大数据的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其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发挥其灵魂中有逻各斯部分或者合逻各斯部分的作用,对其进行指导.否则,无论实践活动如何进行,都对人生活的目的---善,不起任何作用.同时,价值理性需要诉诸工具理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性需要工具理性作为其载体,才能将自身所信守的价值或者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转化为合乎理性的行为选择,最后使其目标得到实现.若不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不去进行实践活动,价值理性最终只会变成空洞的抽象追求,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正如在我们追求沉思的生活时,我们不可能凭空进行理性思考,而是需要将我们所沉思的东西化为一个个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沉思,否则这种生活就变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一种抽象的精神.就大数据和德性教育的关系而言,大数据可以作为德性教育的一种实现工具,或者说作为其落实其价值和意义的手段,而德性将作为人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大数据与德性教育背后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然而不幸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现出工具理性的强大,使人愈来愈尊崇工具理性,而人类的价值理性其地位愈来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呼唤人类的价值理性,需要人类对关涉人的生活的真正目的加以重视,需要重视培养人的德性,以免遗失自身的精神家园.价值理性是人类的追求,沉思的生活也是人类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所遇到的是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实,遭遇的是日益受人们追捧的工具理性.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即便我们如何呼唤要注重价值理性的追求,如何呼唤培养人的德性,也似乎无济于事.当我们逐渐习惯科技发展的脚步,或许我们会回归,重新重视价值理性的力量,重视人的德性的培养,开始从追求物质的生活转向沉思的生活.

  四、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进行德性教育

  技术的进步已经对我们周围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种便利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它既有可能使我们更多地关注物质生活,关注工具理性,也有可能使我们为人的灵魂的发展、为人的德性的培养提供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要完全排斥这种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改变,也不是一味地去讨伐技术时代所形成的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尊崇,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培养人的德性,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过上一种合德性的生活.那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德性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在大数据时代的德性教育应该坚持以下三点:

  1. 树立德性与大数据和谐共存的意识

  人的德性的培养从来都是立足于现实,在实现活动中进行的.而现实总在变化,社会总在变迁,德性教育的方式亦应随之更新.若我们固守着原来的教育方式,在新的环境中坚持原先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这可能使得在新环境中的实践活动举步维艰,从而使得德性教育效率低下且难有效果.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德性的实现应立足于新时代、新环境,应根据新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的实践活动方式.这既是新时代对德性教育提出的挑战,亦可以当作德性教育本身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德性教育主要是针对"以适宜自由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认识,有闲暇的人"[5]来说的,或者说至少是对中等资产以上的人而言的.

  这就意味着古希腊时代的德性教育是小部分的、自由人的、有关哲人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与当时的经济水平、政治要求与城邦环境息息相关.而当下,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为我们大多数人提供了中等的财产,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闲暇时间,再加上人类的教育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因此德性教育在当下的环境中,其教育对象应该面向所有人,至少应该面向所有的有向善之心的人.若我们仍以古希腊的面向少数人的德性教育方式应用在当下多数人的德性教育中,可能难以实现.在当下的多数人的德性教育中,我们需要利用多数人都可以利用的手段来作为德性教育的辅助手段,而大数据可以作为其手段之一.大数据可以为那些在德性属差中彷徨的人、那些在好的考虑中纠结的人提供较为全面、客观、高效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对道德德性作适度的判断,对理论德性作明智的选择.当然,我们不可能说,大数据就可以使每个人的灵魂都合乎德性,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大数据为更多的人的德性培养提供了条件,为每一个愿意走向幸福的人提供了一根可以利用的拐杖,至于最后能不能获得幸福,还得靠践行者自身的修行.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数据为德性活动的实践者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故而有利于德性教育的普及.

  同时,从德性与大数据背后的思维方式的关系来看,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两者并不是"死对头",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无论从德性实现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德性教育的普及来看,或从两者背后的思维方式来看,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的德性教育应当利用新技术的力量,使更多人获得德性教育,使更多人更好地有机会过沉思的生活.

  2. 培养人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

  培养人的德性就是将人培养成真正的人,一个灵魂合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灵性生命成长的'活泉',是生命力的'启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6].它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道德失范的时代仍保有向善之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至于迷失方向.因此,无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大数据时代,德性教育都是教育的重点.特别是当下,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培养人的德性,更需要进行灵魂的合德性的实践活动,更需要培养人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

  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对工具理性极度尊崇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伦理信仰贬值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更需要呼唤人们对关涉人的生活的目的的重视,更需要注重人的德性的培养.我们所面临的大数据时代,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很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更需要有效地对更多的人进行德性教育,使人们不至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我们更需要培养人的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使人们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多种选择中迷失方向.特别是当下大数据时代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期,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和道德失范的社会,更需要进行德性教育,需要在德性的培养中,在实现活动中,有正确的衡量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才不至于在风云变幻中走上歧路.因此,我们可以说培养人的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既是人之为人的要求,亦是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人的需要.

  3. 提高人利用大数据为德性实现服务的能力

  技术对人的影响从来都不带任何善恶,关键在于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怎样运用它.当人们为培养人的德性利用新技术时,它则可能使人更好地向善;当人们利用新技术为损人利己的活动服务时,则可能使社会更为混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技术手段的力量为德性教育服务.不仅仅利用它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德性教育的外在环境,更包括它对道德德性教育和理论德性教育所提供的高效、全面、精确的信息支持.

  从新技术手段的本质上来说,大数据应用在德性教育上是可行的,从大数据时代人的新特点来说,亦是必须的.生活在"触屏时代"、走在大数据时代路上的人们,他们本身比他们的前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利用新技术手段的能力也强于前辈.被大数据、新技术、新事物包围的他们,似乎早已习惯这种新时代的生活.因此,在进行德性教育时,若强行将人们与新事物、新技术相隔离,很有可能会使他们排斥德性教育,从而使德性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故而,在进行德性教育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大数据时代技术的便利,为德性教育服务,同时也要提高人们利用新技术手段为德性实现服务的能力.这样,拥有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的人,既能够在有德性的人的指导下高效地利用新技术为自己的德性实现服务,也能自己发现新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德性培养服务.

  总而言之,德性教育是我们所追求的,新技术手段亦是我们不能舍弃的.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树立德性与大数据和谐共存的意识的基础上,培养人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人利用新技术手段为德性实现服务的能力,从而使鱼与熊掌皆可兼得.

  然而,当我们在讨论新技术与德性时,或者科学与德性的关系时,我们大多认为当下的各种道德伦理问题是新技术发展造成的,总希望逃离当下浑浊不堪的世界,去到古希腊的城邦中过真正的自由人的生活,而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也有人认为,既然无法回到过去,那我们就两耳不闻窗外事,过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过沉思的生活.

  然而,真正的德性教育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或思辨,从来都是可实行的,是立足于现实的、与社会紧紧联系的实践活动.因而,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利用时代的各种赠与进行合德性的实践活动,在喧闹中倾听来自心灵安静和细微的声音,在光怪陆离的城市中,保有对自然之光的向往,也许这就是"大隐隐于市"的生活,亦是大数据时代的德性教育下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姜奇平.大数据时代的到来[J].互联网周刊,2012,(2):6-8.

  [3]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刘小枫,陈少明.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4-107.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