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及其出路

更新时间:2019-07-16 来源:社会心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社会心理学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从学科制度的建设、学科理论的深度、学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规范性、学术研究的现实效用等几方面反思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社会心理学要走向辉煌,必须:(1)进行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合;(2)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体系;(3)研究方法和手段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 发展问题 出路 中国社会心理学
    1.学科制度建设的“先天不足”。中国社会心理学是从引进西方社会心理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开始的,至今仍然主要处于西方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笼罩之下。而西方社会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其学科制度建设上就存在着迄今仍未解决的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体系混乱。西方社会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后来,社会心理学进一步分裂成三种相互孤立和漠视的领域:第一种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PSP )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第二种是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第三种是心理社会学(PsychologicalSociology)。每种社会心理学各有其理智诉求、历史意识和学科制度基础,它们在不同的路线上各86奔前程,由此导致了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体系的分裂和混乱。
  第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脱离现实生活。在社会心理学的三种不同的取向中,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实验室实验法被视为惟一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由于实验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霸主地位,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失去了“二战”中和战后初期跨学科融合的生命力,其研究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成为研究者自身玩弄的精巧“游戏”,由此导致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生存危机”。
  第三,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西方社会心理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取了学科霸主地位,由此助长了它们的文化专断和文化霸权,它们把自身文化背景中得出的结论视为全人类的“普遍真理”,以此来评判其他文化区域的人和事,而无视其他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这种文化专断和文化霸权的行径,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包括一些西方学者)的质疑。在西方社会心理学自身学科体系仍存在巨大弊端的情况下,我国社会心理学还在以其为模本,亦步亦趋地跟进,缺乏像欧洲社会心理学建立自身学科体系的自觉性和不懈努力的精神,由此造成我国社会心理学学科制度建设中的“先天不足”。
  2.研究内容的无独创性和研究方法、手段上的欠科学性。石秀印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回顾性文章中,两次都指出其存在的同样的不足:学习多,独创少;务虚多,务实少;应用多,理论少;对方法论与研究方法的研究不够重视。具体体现在:
  第一,照搬他人的观点,特别是照搬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较少进行独立性、创造性的探索。
  表现为:编写的教材多而杂,其体系大多跟随西方社会心理学,列出的理论和材料也绝大多数来自西方;理论性论文基本上是阐述和发挥西方学者的概念,而较少创造性的发现和重大修正;实证性论文的出发点大多来自西方的同类研究,只是对西方研究的验证和引申,而不是“开创性”研究;评介性论文往往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没有或者较少有本领域的研究历史和资料积累,也没有在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意向,评介的浅薄和随意性在所难免。
  第二,规范性研究少,感悟性研究多。规范性研究指通过客观、有效的方法收集资料,根据一定的理论对此加以分析说明,从而探求内在规律。感悟性研究则是仅仅依据个人对研究对象的感受,记录个人被激发出的某种感想或领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个别性和随意性,所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较少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积累做出贡献。比如有些文章探讨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变化,然而变化的揭示不是根据资料的证明和纵向的比较,而只是凭借研究者的感受。
  3.理论和实证研究缺乏思想深度。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概念体系混乱。从社会心理学自身的学科体系而言,社会心理学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比如,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以“个人品质”、“心理倾向性”和“人格”作为基本概念;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使用的基本概念为“社会角色”,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等概念;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为“文化”及“民族性格”。这些源于不同学科的概念同时并存于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中,概念之间本身就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学习西方时引进了西方概念,挖掘传统文化遗产时继承了传统概念,研究日常生活现象时又借用了日常概念,更是使得这些概念混杂在一起,使人有混乱和无所适从之感。由这些概念支撑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学科体系,由此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普遍缺乏理论背景的深刻内涵和对理论建构的贡献力。正如石秀印所指出的,国内不少社会心理学研究可谓“没有厚度”的研究。一些文献综述只是条条的罗列,而无思想历程的铺陈和学理的碰撞;一些研究报告对西方概念和研究课题的介绍缺乏“母体”的神韵;一些对中国古代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挖掘性研究,变成“削足适履”式的断章取义;某些最具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及其出路规范性的研究,只是通过精巧的实验来证明了某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存在和某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至于内在的联系和运行的机制,似乎与研究者无关;一些社会调查限于罗列足够多的数据,将理论构建工作留给读者去做。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有些社会心理学者的研究对上述不足有所突破,比如翟学伟在其所着《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在反思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得失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创造性地建构了一套用以分析中国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手法。然而,这样的独创性研究非常少见。
  4.应用性研究缺乏科学规范,随意性强,由此限制了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队伍中,有大批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研究。这些研究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其研究内容往往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学科研究素养训练,他们的研究往往流于经验性的描述或随意性很强的问卷调查,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缺乏科学规范性,由此得出来的结论只具有表面现象的解释力,而无法揭示现象和实质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因而大大局限了其对现实的指导力。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出路1.进行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合。
  社会心理学的多学科研究取向并存暴露出诸多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70年代后期曾经就此展开过两次激烈的论争。批评者指出,首先,每种具体研究取向自身存在偏颇和不足;其次,多学科研究取向的并存,容易使得社会心理学内部各派各自为政,不仅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目标和纲领,而且力量分散,不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为此,来自不同背景的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对不同研究取向进行整合,并且进行了身体力行的努力。勒温、纽科姆、卡特赖特、帕森斯、林顿等都是其中较典型的代表。一方面,他们在自己的研究中自觉融进了其他研究取向的特点,为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勒温的群体动力学和场理论,突破了心理学家重视个体研究的传统,将重点转移到影响个人的“群体气氛”、“群体互动”和“社会环境”方面。
  在帕森斯的理论中,个人的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和文化体系、社会体系共同构成了他的行动体系,他的社会学理论兼有心理学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倡议和努力下,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密执安大学)先后尝试建立了独立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系科,并制定了单独的学位课程。尽管这些尝试因各种原因未能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整合社会心理学不同取向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界的共识,并且一直在向这一方向努力。
  在我国,顺应国际社会心理学的这一发展方向,也有不少社会心理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如夏学銮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的“三层次九因素说”,把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社会主体层次、个人主体层次、行为主体层次)九因素(社会、文化、人格;地位、角色、自我;目的、工具、态度)。朱传义、宋新民提出社会行为心理整合观,认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整合的关节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体系(或称本土化研究)。
  如前所述,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专断”和“文化霸权”,引发了非西方社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心理学者的反感和抵制,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蔓延欧洲大陆和亚非拉地区。以杨国枢为代表的台湾心理学家和以杨中芳为代表的香港心理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上的探讨和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受海内外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运动的启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和探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体系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学术讨论,逐步达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必须中国化的共识,并对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路径、研究对象等进行了具体探讨,并出现了一些具体研究成果。相信随着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体系最终必将成功建立起来。
     研究方法和手段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存在着两种研究范式———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它们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受不同的社会需要、时代精神和理论旨趣影响而产生的特定研究范式,都创造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们应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来确定所应采取的具体的研究范式。目前,我国大陆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不多,一些实证研究也往往是简单模仿西方学者的理论假设和构想,重复他人的研究设计和程序,挪用他人的量表和观测指标,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加强实证主义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程度。当然,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法、深入访谈法、现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问卷法,还有个人生活史法、档案材料分析法、话语分析法,等等。每一种研究方法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对某一种研究方法的强调是以牺牲另一种研究方法为代价的。因此,对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应抱着宽容的态度,在多元化观念的指导下,用各种方法的组合去弥补使用某一种方法所带来的局限。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把握当前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所提供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勇于探索,敏于创新,脚踏实地,同心协力,就一定可以迎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辉煌明天。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ehuilunwen/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