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角下的牌坊之社会特征阐释及应用

更新时间:2019-07-21 来源:伦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伦理学论文】

   摘 要: 牌坊是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公共建筑,在其社会特征上的非物质文化内涵远远胜于其本身的物质文化实体。本文对牌坊的传统和现代社会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牌坊的历史记忆、构造伦理、文化传承、创造空间的伦理作用。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牌坊; 社会特征; 伦理; 公共建筑; 文化传承
   一、牌坊的产生与发展牌坊的产生与中国里坊制度关系密切。从春秋到隋唐年间,为了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控制实行里坊制度。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方形或矩形区域,在其内排列居民住宅。里坊,既是市民的居住单位,也是行政单位。到隋唐时期,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从考古实测与有关记载看,唐代长安城内规整地分布着里坊,构成棋盘式的城市平面。街头设坊门出入,坊门又称“闾”。如果里坊的居民在所谓忠孝节义上有值得歌颂的地方,按照中国古代“表闾制度”,往往把贤德人的姓名和事迹刻在石头上置于闾门写在木牌上悬于门上,闾门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因而称之为“牌坊”。中国古代牌者,题榜之意。宋欧阳修诗云“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这正符合了牌坊“嘉德懿行,特旨胜表”的文化功用。
  综上可知,表闾制度己经具有了牌坊社会特征的基本因素,只是它尚未从里坊门制中分离出来。随着城市商贸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发育,到北宋时,延续了 15 个世纪的中国里坊制度瓦解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从这种封闭之中解脱出来。中国城市格局的新变化,反映出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禁锢的削弱。经过历代发展和演变,牌坊的作用和功能走向多元化,纪念性、装饰性、标志性等牌坊应运而生。最初,为遮蔽风雨,在衡门之上安放木板。后来,为防止雨水腐蚀,在其上修筑斗拱、屋檐,进而形成楼阁式的飞檐起脊,牌坊就演变成了牌楼。牌楼的顶端规格样式不同,有的仅有一楼,多则三、五、七楼等,其间数也少则一间,多则三、五间,一般中间宽广,便于车马交通,左右间较小,且对称置之。
  二、牌坊的传统社会特征牌坊作为我国古建筑的一个独特形式,具有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种特征,但其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并具备了相应特征。
  1. 牌坊体现了封建社会人们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颇为深远,其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学优则仕”、“荣华富贵”、“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等。这些理念均可在牌坊所蕴含的社会特征上得以充分体现。它兼具传统文化、封建礼制和道德取向于一体的物质实体。在牌坊的分类和名称上就可得到印证。例如: 状元坊、甲第坊、贞节坊、孝子坊等 。每一座牌坊的建立无不包含着主人的情感诉求,或颂扬、或表彰、或纪念、或祈求等,是古人情感的物化,追求的生动表现。它的建立充分表现的是儒家封建文化的熏陶,并借以指导广大民众的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同时扼杀了人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包含有对社会和个人发展较为积极的思想。
  2. 牌坊承载着记录历史事件和古代民俗的作用牌坊常被用作历史重大事件和传统民俗文化的记载宣传作用。通过它可以再现历史人物事件和丰富的传统民俗技艺文化。为后人缅怀、纪念、教育、学习提供重要场所和实物体验,成为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每座牌楼都可以看作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见证。当我们走过每一座牌坊,穿过一座座高大的梁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五彩斑斓而又充满辛酸的历史岁月。如东长安街牌楼和东单牌楼就曾“目睹”了火烧赵家楼的壮举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牌坊上的雕刻图案和内容上往往采用的是传统文化的隐喻手法。例如在花板和夹杆石上刻鹿、蝙蝠、麒麟、蕉叶、芙蓉、牡丹、狮、獬、猊等代表吉祥和避灾镇邪的作用; 有些动植物图案采用抽象的雕塑语言,具有特定的象征、暗喻作用,如用松、鹤表示长寿,用鲤跃龙门表示科场高中,用“蝠”谐“福”、用“鹿”谐“禄”,把豹子与喜鹊雕在一起以示“报喜”等等; 此外还有二十四孝故事、竹林七贤、煮酒论英雄、三英战吕布、空城计、和合二仙等故事; 山东单县“朱家牌坊”因主梁浮雕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而被称为“百寿坊”。
      3. 牌坊蕴含着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宗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牌坊中蕴含的许多内涵同样与宗教文化有密切关系。在牌坊名称和雕刻图案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北京西黄寺六世班禅墓塔前的石牌楼额板上浮雕藏经咒以及轮、罗、伞、盖、花、瓶、鱼和盘长等佛教八宝; 碧云寺石牌楼两侧各有两座石雕影壁,高浮雕狮子和佛像。八仙形象在雕刻图案中更是层出不穷,例如武当山治世玄岳坊、黟县荆藩首相坊。北京北海公园的天王殿“华藏界”牌楼( 图 4) 及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年) 建造的坊额用汉、蒙、满、藏 4 种文字携刻的香山公园昭庙“法源演庆”牌楼和北京琉璃牌楼中唯一带门的牌楼颐和园“众香界”牌楼,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特别是卧佛寺的“同参密藏”牌楼和东岳庙牌楼,宗教色彩更为浓厚。
  限定并收缩了空间,赋予了空间某种意义。牌坊群则多选择位于道路和景观轴线上,起到了强化序列和提示中心的作用。通过树立牌坊,将一个区域的空间划分为两个或几个部分,既划定了空间,又营造了气氛,使人们每经过一座牌坊,不论从心理上还是物理上都会有另一番感觉,仿佛是进人了一个新的区域,新的空间,从而达到了空间分界的目的。牌坊也常位于景区主要空间轴线上,起到点缀风景,引人入胜的作用。尽管牌坊是陪衬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西山八大处宝珠洞山腰的“欢喜地”牌楼,点缀在青山翠丛之中,堪称万绿丛中一点红。游人遥望便觉得心旷神怡,欲临登顶之信心倍增。在现在景观中也常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前门大街两旁高层建筑耸入云际,街上车水马龙自然是现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当人们步入成贤街时,马上就会觉得这是在古都北京的街巷中漫步。其原因除了古门道、下马石、拴马桩等的点缀之外,恐怕就是几座牌楼在起作用了。牌楼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例如江南大学北大门广场上立一牌坊,采用四柱三开间五檐庑殿顶形式。该牌坊位于广场中部,形成空间中心,对于后续空间起到了提示和引导作用,同时其存在对于该广场产生了中心围合感,为进入校园的人提供了一个导向和起敬作用。牌坊也常与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这也正是该大学选此作为入口标识的意义。
  江南大学北入口牌坊牌坊是现代都市人们心灵寄托的物质载体现代人们生活在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之下,每天穿梭在钢筋铁笼之间,让人没有了家园感,缺乏历史旧梦,缺乏传统建筑所具有的人情味和情感认同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变的松散和冷漠,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都市心理疾病。在这种无法避免的城市化进程中,牌坊及其相应空间所营造的空间氛围,对于满足最基本、最强烈的源于内在的社会心理需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牌坊所创造的空间场所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其所承载的点点滴滴爱与恨的记忆所拉近,成为人们慰藉情感的物质载体。让高节奏的都市人们反省过去,传达心声,达到心理的平衡的场所,产生某些人情感归属与认同,已超出一般传统意义的社会特征。
   牌坊是创造青少年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场所每处古迹都有一定的意义,每座牌楼往往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如上文所述及的“保卫和平”坊,颐和园牌楼的屡毁屡修及其“挡众木”的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何况牌楼本身精雕细刻,飞金走彩,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我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部门的一件不可或缺的事,但仅凭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已无法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这时牌坊就成为弥补这种书本与事件、人物之间距离的纽带。在牌坊的高大气势下,镌刻在牌坊上的碑文,记录着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通过这立体的感受,能更深的理解爱国的意义,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出了明确方向。
  三、牌坊的社会特征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牌坊是我国传统建筑类型,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馈赠给世人以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独具风情的表现艺术,特色鲜明的形制与人文价值有机交融的纪念性建筑物。承载着公众的生命经验、情感取向和文化尊严,在伦理、民俗、生活理念等方面具有较深的内涵。这一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是中国伦理发展史上的一个“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建筑形态在一段时间内曾遭受破坏,现如今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对一些受到破坏的牌坊进行复建、重建、维护等,而且在大量景观规划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中被应用,但在设计中牌坊所包含的社会特征尤其应该得到重视。
  在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生活空间、继承传统文化、尊重其相应的伦理功能,弘扬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有机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促使牌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并融入自然理念,注重与地域环境的呼应。在为现代人们创建一个个物质空间的同时,还要重塑一处处精神家园,使其成为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载体,以保证该建筑形式得以延续发展,其代表的伦理道德得以活态保护。基于以上理念,牌坊的规划设计始终都应以现代人居环境改善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把对环境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呵护、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作为设计原则,创造出多方面、多角度并举的设计思路。
  1. 文化角度再现或重塑精神家园、整合牌坊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营造其相应的文化环境。设计中以类型学方法提取原有牌坊形制的原型,为伦理文化的保持、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理想的场所。保护传统技艺、民俗、工艺等文化特色。尊重牌坊所代表历史文化,营造民族信仰,延续宗教文化,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为其提供依存空间,使传统文化在新的价值体系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充分体现对人文关怀的思考。东方文化园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汇合处的萧山义桥镇杨歧山麓,是一个融合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园林,全园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释、道三家同构建筑。在文化园入口处仿古牌坊按清《营造侧例》法式建造,高中国着名书法家启功在游览东方文化园时,观此景后泼墨写下了“天下无双”四个大字。
       2. 社会角度塑造富有活力的空间,营造出强烈的场所精神,使人们有一定的精神归宿感,同时也可展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鲜明的场所精神会使人们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使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景观线与人文景观线得以交叉重合。该场所也可成为青少年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造一定的空间环境氛围。东方文化园入口牌坊台北市中山南路上的“大中至正”牌楼,高 30 公尺、宽 80公尺,距纪念堂中心线 470 公尺,由此远望纪念堂,气势雄伟;纪念堂建筑格式采天坛之顶、金字塔之体,主体部分为白色大理石墙,蓝瓦金黄琉璃宝顶,整座建筑气象万千。特别是自由广场的朝向,是向西的,就是向着大陆的方向,传承“一国两制”的夙愿,是炎黄子孙骨子里的遗存。但 2007 年 12 月 7 日下午,民进党执政的台湾领导人陈水扁在即将下台之前,将中正广场牌坊上的“大中至正”四个大字换成了“自由广场”,广场旁的“中正纪念堂”也改成了“台湾民主纪念馆”。这一牌坊就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成为未来大众寄托情感的场所,期待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3. 建筑空间角度牌坊具有建筑空间的构成,加强公共建筑群体序列和轴线的作用。随着城市结构形态的重大改变,牌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建筑并在城市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它不依附于墙和门而自成一体,广泛地建造于庙宇、步行街、广场和园林的入口处,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空间序列的营造具有较大作用。牌坊本身能使视线穿透,用它来围合的空间较之中国建筑惯用的用围墙和建筑来围合的封闭的庭院来得通透、开朗、活泼。它将一个区域的空间划分为两个或几个部分,既划定了空间,又营造了气氛,使人每经过一座牌坊,就仿佛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例如: 北京昌平的明长陵有长达七公里的神道,由一座六柱五间的巨型石牌坊作为神道的起点,人们在未进入神道之前,就透过牌坊看到了远方的明楼和宝顶,这样长的轴线一下子就收入眼底。设想如将牌坊换成一座山门,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zhexuelunwen/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