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种“老婆调”如何发展创新

更新时间:2020-01-18 来源:戏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戏曲论文】

一、 蟠龙梆子简述。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是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属于“板腔体”,是莱芜地方“撮头子”唱腔和梆子腔相互融合而成的汉族民间戏曲。它延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莱芜老幼皆知的一种成熟的、带着浓浓乡村气息的民间艺术,以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结合深得当地人们的喜爱。蟠龙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蟠龙梆子剧团近年来一直靠承接一些小型演出及庙会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出市场需求量逐步降低,承接的演出越来越少,难以创造经济收入。另外,现在剧团里多是中老年人,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剧团,使得剧团的后继发展面临窘境。2007年,蟠龙梆子剧团人员仅剩11人,人心涣散,剧团不仅毫无盈利,还负债数千元,已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出活动。
  
  为了扭转蟠龙梆子剧团的亏损状况,使这一古老的民族剧种得以传承和发扬,蟠龙梆子剧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文化创新改革发展,目前已取得了良好成效:连续六年走上中央电视台,影响力辐射国内外;获得全国荣誉4项,省级荣誉15项,文化产品得到业内认可;作品网络观看量近六千万次,群众喜闻乐见;注册公司、成立党支部,健全组织,增加设备,固定资产已达到150万;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年创收入达到100万;走进校园,发展青年,储存后备力量,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制作公益作品,参与公益事业,成为公益文化代表团队。
  
  二、 蟠龙梆子文化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 打破传统形式, 节目多元创新, 改变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
  
  随着电视、网络的风靡,小品、歌舞各类节目广泛地活跃在电视荧屏上,传统的演艺方式,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演出市场持续低迷。
  
  为了更好地适应大众口味,寻找生存之计,剧团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革创新,不再局限于表演传统戏,而是把表演形式多元化,以当代时代背景下的新人新事为线索,创作了小品 《想煞病》 《种地不能邪古》 《征婚》 《误会》《孔之道姜汤缘》 《跪搓板》;相声 《科学发展抓农业》 《憋古》 《模范丈夫》 《瞎折腾》;三句半《新农村》 《计划生育好》 《生男生女都一样》;歌曲 《计生赞歌》 《中国特色领风骚》 《蟠龙梆子文艺人》 《好好孝顺咱的娘》 《慈母泪》 《不得不离开》 《抛下了爱》 《党啊亲爱的党》;小戏《回家》 《贴红纸》 《拆房之前》 《请媒人》 《还是一个好》 《今天是你的生日》 《进城途中》、《买化肥》 《骗子》 《傻了眼》 《书记下乡》 《探亲》 《颂歌献给党》 《王李遇》 《喜看新农村》《好莱芜》 《争当志愿者》 《栓子出嫁》 《老来不难》 《为了孩子》 等众多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创新了表演形式,增加了承接演出的数量,使坐以待毙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善。
  
  节目形式的改革创新使一部分演职人员重新焕发了发展团队的信心,当然也遭到了部分老艺人对降低传统节目演出比率的不满和反对,但经过不断的交流动员工作,老艺人们也逐步认同了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投身到团队改革的大潮当中。
  
  (二) 组织各类赛事, 吸收文艺人才, 扩充剧团队伍的数量。
  
  剧团人力匮乏,老龄化严重,工作能力很弱,创收能力又不行。剧团负责人曾多次找寻村中有文艺爱好的人才,希望共同发展团队,却因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而遭到拒绝,面对这样的问题,工作难以开展。
  
  如何能吸引文艺爱好者的加入,缓解当前人力不足的问题,是剧团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剧团再次拓展思路,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拉赞助、自筹资金、寻求上级帮助扶持等方式,筹措资金,设立奖金,筹办了农民歌手大奖赛、 民间最强音、十八般舞艺、我不是演员、戏剧票友大赛、农民群英会、歌会、演员选拔大赛等多项赛事活动,前后共吸引全省9个地市以及河南洛阳、云南丽江,共计数千人参与,从参赛者当中吸收各类文艺爱好者一百多名,有力地扩充了队伍,增强了团队承接各类演艺活动的能力。
  
  (三) 立足乡村文化, 制造新闻噱头, 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
  
  剧团人力得到了有效的扩充,方便了组织团队相关负责人加强排练各类节目,可随时迎接各类演出。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周边地区毕竟演出市场较小,需求量太少,人多项目少,大部分人都无所事事。
  
  为了扩大宣传力度和团队影响,剧团印刷了大量的名片和彩页,不断组织团队人员,进城发小广告做宣传。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这类乡村团队还是得不到认可,而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电视和报社做广告又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剧团发展再现僵局。直到有一天团长韩克看新闻联播时,突发灵感,便号召大家研究改变宣传策略。制作新闻点,吸引报社及电视媒体的关注,借助媒体的力量为团队做宣传,既节省了宣传费,又有效地扩大了影响。先后制作了“农民拍电视”“农民拍贺岁剧”“农民导演PK大导演”等多个新闻焦点,受到了 《人民日报》 《中国日报》 《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中国农民网、中国戏剧网、中国农业国际影视杂志社以及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聚焦三农》 《第一时间》 《乡村大世界》《新闻直播间》 等国家级、省级媒体的采访报道,蟠龙梆子名声大震,演出项目一时应接不暇。
  
  (四) 聘请相关专家, 创作文艺精品, 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蟠龙梆子剧团,本身就是个乡村庄户剧团,早年间还尚有部分受过专业培训的演员,如今却是已断代,表演水平与早年的剧团差之甚远,随着媒体的影响力增加,社会上再次投来质疑的目光。很多人都评价“蟠龙梆子人不过就是炒作,没有真才实学”,这确实也是事实存在的问题,如今的蟠龙梆子演员均未受到专业培训,水平较低。
  
  为了解决创作能力低、演员素质差的问题,剧团特聘请了山东省话剧院国家一级编剧苑福善、国家一级编剧张丽华、国家一级导演方航一、国家一级作家毕玉堂等众位专家为艺术指导,提高团队的整体艺术素养和水平。以创作微电影为突破口,先后创作了 《养老榜风波》 《父亲是个农民工》 《土豪爹的婚事》 《十五的月亮》 等作品,荣获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优秀作品、2014我的长辈微视频大赛人文关怀优秀奖、泰山文艺奖、华东地区微电影大赛一二三等奖等诸多奖项,并在省级以上媒体播出,其中 《十五的月亮》 入围北美洲国际微电影节并在加拿大进行网络展映,此外还为第四、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拍摄开奖短片多部,创作演艺水准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的认可。
  
  (五) 整合社会资源, 增强自身实力, 加强多种渠道的合作。
  
  蟠龙梆子经济实力差、底子薄,发展文化产业相对困难,因此采用了整合社会资源、借力用力、资源互换的方式增强自身实力。
  
  案例一。蟠龙梆子剧团没有下乡演出的车辆,演出靠租赁车辆非常不便,而本单位又没有经济实力购买,通过多方面找寻合作商,实施冠名合作的方式,最终确定莱芜市哈飞汽车威美4S店为合作单位,剧团冠名为“哈飞汽车蟠龙梆子剧团”,无论承接各类下乡演出均冠以此名,并在现场为冠名单位宣传业务,冠名年限为一年,获赠价值4万元的哈飞双排车一辆。
  
  案例二。就筹备微电影 《父亲是个农民工》上映事宜,在莱芜观众对靠买票观看文艺节目的热度相对不高,为了吸引广大观众付费观看作品,剧团研究了一项整合资源的捆绑营销方案,将化妆学校、影城、KTV、影楼、培训学校、上岛咖啡等若干意向单位植入进影视作品内部情节或以字幕方式出现,而这些单位提供各类低价、免费的服务或产品,打出买票看 《父亲是个农民工》
  
  即送出众多合作单位提供的价值600元大礼包的广告。自作品上映起,连映36场,场场观众爆满,收入6万多元,创造了本土作品在本地卖票上映的神话。
  
  (六) 跟紧时代潮流, 实施网络推广, 保持观众持续的关注。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适应不了潮流必然会被潮流所淘汰,要让传统文化受到观众长期持续的关注,就要适应潮流发展。
  
  案例三。2008年,影碟机成为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电器,各类电影风靡市场,乡镇大集上各类影视作品大卖。蟠龙梆子剧团也跟随市场潮流,拍摄制作了 《养个儿子不成器》 《装病》 《装醉》《刘氏女回娘家》 等一系列当代影视戏曲作品,通过山东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5000套,并在各大集贸市场销售一空,这也赚取了蟠龙梆子改革发展的第一桶金,扭转了经济不创收的局面。
  
  案例四。2009年,电脑和网络已经深入城乡,很多人都通过网络来传播视频。蟠龙梆子陆续将比较有代表性的影视片段 《莱芜娘们买苹果》《老头也疯狂》 《嘻嘻哈哈过大年》 《钓鱼岛style》 《莱芜小唠唠》 等上传到网络,通过博客、微博、QQ、微信、快手等多种方式推广,搞笑的桥段被网友们分享、传播,曾一时风靡网络,并登陆过优酷网、56网、凤凰视频、搜狐、腾讯等各大视频网站的头条,日观看峰值曾突破一百万次,总观看量达到6000多万。观众朋友们的持续关注,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 迎合市场需求, 发展新型产业, 维持团队稳定的收入。
  
  为了更好、更快地迎合当前文化市场需求,蟠龙梆子剧团正式通过工商部门注册了莱芜市蟠龙梆子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配置了专业舞台、音响、道具、航拍、摇臂、轨道、高清摄像机、单反相机等相关设备,重点推出了影视、网络、演艺、庆典四个产业项目。
  
  在影视产业方面,获批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鲁字214号,定制各类微电影、企业宣传片、纪录片、创意广告、网络剧、晚会等摄制项目。
  
  在网络产业方面,开通love97网 (备案号:鲁ICP备14022622号),面向全国开展民间最强音、我不是演员、十八般舞艺、宝贝哪去了、咱爹咱娘多个活动,赚取活动冠名赞助费及网站广告费。
  
  在演艺产业方面,依靠蟠龙梆子剧团,承揽政府下乡演出、商业演出、锣鼓队演出、设备租赁等活动项目。
  
  在庆典产业方面,成立蟠龙梆子婚礼创艺社,并加入山东省婚庆行业协会,成为理事单位,在莱城、钢城及乡镇设立婚庆联络点,承接中式、西式各类婚礼。
  
  蟠龙梆子在党委政府的帮扶指导下,在社会各界朋友的鼎立支持下,在剧团同志们的团结奋斗下,一步步走向正轨,资产总额突破了300万元,固定资产突破150万,通过各类产业项目的开展,年创收突破了100万元,使剧团有了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实现了从民间小剧团转型为文化企业的产业发展目标。
  
  (八) 进入大学校园, 培植青年力量,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为团队发展后备力量,蟠龙梆子公司分别在山东技师学院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成立蟠龙梆子戏剧社,开设蟠龙梆子戏曲传承、舞狮、曲艺、鼓乐等文艺科目,安排专人定期去学校社团指导学生学习,并根据适时的情况带领学生参与演出项目,增加实践能力,在高校及中小学校培植了一大批青少年学员,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三、 蟠龙梆子文化创新发展所获成效。
  
  蟠龙梆子剧团进行文化创意改革发展以来,拓展了演艺、影视、网络、庆典等产业项目,有力地保障了团体稳定可持续发展。蟠龙梆子这个文艺团队,秉承德艺双馨的艺训,以“德”“信”“拓”“勤”“勇”“搏”“精”“礼”“善”“和”十字口诀为艺术准则,以“论诚信、讲创意、做文化,靠实干、看能力、熬梦想,拼价值、卖口碑、干事业”为团队座右铭,用紧跟时代、改革创新的先进理念,凝聚团队力量,打造文化品牌。
  
  近几年来,蟠龙梆子文艺人扎根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基层,共创作作品118件,约182.7万字;带头组织群众文艺活动百余项,合计约1680场次,群众观看总人次约160万;拍摄影视作品42件,其中17件作品在央视、省台播放,3件获过全国微电影赛事奖项,公益微电影 《父亲是个农民工》 等作品全国网络观看总量6000多万次;指导群众文艺爱好者3000多人。事迹曾受到 《人民日报》《中国日报》 《光明日报》 和 《焦点访谈》 《新闻联播》 《聚焦三农》 等各大媒体的关注。
  
  蟠龙梆子这个团队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送戏下乡先进单位”,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农村优秀文化团队”,被莱芜市评为“文化改革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蟠龙梆子剧团团长韩克也被共青团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乡村之星”,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基层文化优秀辅导员”“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员会授予“山东省乡村道德好青年”“山东最美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