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本三院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及完善

更新时间:2019-09-24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摘要

  贫困生群体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教育和管理一直以来是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与其他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顽强坚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乐于助人,勤学好问,艰苦奋斗,但因家庭环境的物质压力,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面对此种情况,在学费高昂的独立院校,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贫富差距有些过大的校园环境中,贫困生群体的甄别遴选,贫困生群体正常生活学习的保证保障,贫困生教育管理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直接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稳定与开展.学生之事无小事,较之于贫困学生群体的客观存在与人数逐年上升的趋势,迫使我们对于独立院校的贫困生教育和管理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本三院校贫困生的特点与心理现状

  独立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存在与本一、本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这其中的贫困生更是有着自身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

  1.求学意识强烈,自卑自傲并存.独立学院实行单独批次录取,学费高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费一倍左右(一般一年一万元左右,有的省份可能更高),但是与普通高等院校共用的师资力量和一定的特色专业设置,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寒门学子来说,出于未来就业学历门槛的需要和对于专业的喜爱和追求,克服各种困难也愿意到独立学院就读和学习.由于家庭背景的清苦,这些学子到校学习后,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表现出突出的求学意识,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贫困生知识面狭窄,学习效果并不全部优异,甚至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而高中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又与大学里张扬青春、强调个性的时代氛围不同步,造成很多学生很大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努力拼搏的劲头,能在大学专业学习上保持优势的贫困生,又觉得自己比那些所谓的"富家子弟"优秀,多表现为自傲,渐渐形成一种物质自卑、精神自傲并存的现状.

  2.人际关系敏感,自尊自我明显.所有步入大学的学子,均面临着大学自律学习生活的适应和人际交往的协调.贫困家庭的学子自尊心强,内心渴盼同龄人的认可与尊重,期待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然而进入大学后,学生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言语交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寒学子极易因为自身家庭物质条件不丰裕,不能经常参加大学常见的同学吃饭聚餐、唱歌庆生等活动,容易渐渐自行脱离集体活动,或者越来越敏感宿舍成员的言语表述,同学稍有不注意或者无意,极易触碰他们敏感的自尊心,这就促使他们更加注重维护自我意志,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意孤行",比较不易对他人妥协,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团队协调能力较低,团队意识较差.

  3.职业规划迷茫,孤独焦虑常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院校学历的含金量在很多招聘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拒绝.所有学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就业,而这个问题对于贫困学子尤甚.贫困学子寄希望于学习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然而进入大学,一切尽在努力适应的大学生活,很难很快地找到一个非常切合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理想更不明朗.最重要的是,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和竞争的压力,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认识片面,因为家庭背景不能提供给自己必要的人脉关系,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孤独、忧郁、愤懑的心理负担.

  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

  1.对贫困生的甄选标准不一,心理关注度不够.贫困生的甄选和判定是学生日后获得资助的"身份入场券",不同地区的高校甄选和判定的条件和标准不尽相同.每个高校应该设立与自己地域和当下学生状况相称相当的条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考察,制定贫困生的甄选条件.做到学校有规定,班级有条件,人人公开公平公正.另外,根据贫困生比例的多少,搭配勤助岗位,尽量解决学生基本温饱问题.

  贫困生学习意识强烈,成绩较好,平日少言寡语,给人印象良好,以至于形成被忽视的情况;部分贫困生也会因为经济困难,长期拖欠学费,出现心理困惑,各方面表现欠佳而备受管理者头痛和冷落;还有部分贫困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常常将学习与打工本末倒置,甚至出现了盲目追求攀比,忘记勤助的根本在助学.综上所述,各级学生管理人员也容易将他们置于角落,或视为"头痛一族"而将其打入另册,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学业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特别是对其心理关怀度不够,导致一些极端突发问题的产生[1].

  2.贫困生"后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效果不乐观.基于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近些年,高校的资助力度与范围不断加大,各高校核心为"奖、贷、补、减、勤"的助学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当前高校的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金(一档 4000,二档 3000,三档 2000)、学校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无偿资助的数额较多,在资助总额中的比重偏大,一方面缓解和改善了贫困生的物质压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制力的不完备也因较大数额的助学金而滋生了学生间争抢、重物质轻感恩的现象,从而一度激发贫困生的索取欲,物质扶贫的过度和精神扶贫的缺失也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导致责任感不强,进取心不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多有贫困生"不贫困"的现象,物质压力的缓解并没有带来精神的积极进取和感恩反哺的人格品质,也让社会唏嘘.

  三、本三院校贫困生管理的探索

  1.优化本三奖助结构,加强对贫困生物质支持.针对贫困生的资助和奖励,主要包括贷款助学、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和支持,勤助岗位的有劳而偿和来自企业的捐资助学.独立院校应重点突出贷款助学,国家助学金与勤助岗位有劳而偿的捆绑结合的资助战略,旨在引导贫困生避免"等,拿,要"的思想,纠正"不劳而获"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品格形成;同时,引导学生消除在虚荣心驱使下的盲目攀比之风,以学习为主,多鼓励学生对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进行争取,在客观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这些办法均能迅速直接地解决贫困学子的物质生活问题,是快速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贫困生与普通学子的区别在于因家庭背景条件而造成的自卑隔阂.他们多表现为自卑、敏感、封闭,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辅导员应更加耐心地与之交流,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心,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教育.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心理预警机制,形成以宿舍为第一"搜集站",班级第二"观察站",辅导员"情感归属站",心理咨询室"问题解决站"的一系列发现、预防、应对环节.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调适技能的传播,班级人际归属的吸引,完善贫困生个人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解决其已有的心理问题.

  3.完善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教育,形成对贫困生就业支持.当今社会经济、信息、文化迅猛发展,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相对于一批二批院校来说,独立院校建校时间短,专业增设灵活,如能在母体高校的强势专业上进行更加细化或者综合的改进,或者新增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无疑将会大力提升该学校的招生力度和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

  独立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上与一二批学校相比存在着劣势,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相同专业背景下,他们更倾向于一二类院校,倾向于高考分数定输赢的固执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本三院校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课程设置上,从一入学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加上授课教师的专业指导,使本三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具备与本一本二批次学生同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使之在就业时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

  4.开展感恩奉献教育,促使贫困生形成自我支持.感恩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础修养,也是人之常情[2].受助学生觉得国家资助金是"免费午餐",是"理所当然"的,造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除缺失基本的诚信意识之外,感恩思想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感恩的前提是让贫困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受助并非天经地义,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引导贫困大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别人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通过会实践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比如到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关爱鳏寡孤独老人,开展文明、卫生、科技、文艺进社区,到社区开展义务劳动等活动,都是感恩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与途径.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要让贫困生树立爱心和感恩之心,树立追求理想和实现抱负的信心和勇气,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贫困生群体是一个长期存在和需要关心爱护的群体,贫困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需要关注和因时因地调整和创新的工作,相信通过本三院校专业设置的改进和职业指导的加强、心理教育的支持,最终形成贫困生的自我支撑、自我完善,培养其坚韧的人格,使之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希冀通过本三贫困生教育方法的不断探索,为独立院校的学生培养提出更为完善的育人方案.

  参考文献:

  [1]顾海勇.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2]贾瑞.浅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17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