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与途径的文化学探析

更新时间:2019-08-27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摘 要: 青少年社会管理是人成为社会人并获得发展的起点,是国民社会化最基础的一环,是实施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加剧了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文化冲突,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增加了增强民族文化力的紧迫感,中国青少年社会管理事业在增强民族文化力过程中的文化地位日渐突出,建立健全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任重而道远。如何以提高人的文化本质为目的建立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 如何实现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社会合力最大化? 提出了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科学性问题。其中,关于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模式与途径是最重要的动态的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课题,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相关问题给予探析,其意义在于探究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科学结构,其目的在于提出研究视野。
  关键词: 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 终身教育; 科学发展观; 教育目的; 形象艺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提高社会成员文化本质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青少年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其应有的文化本质,是青少年社会管理的根本任务。然而,业已存在或潜在的青少年社会管理问题令人深思,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在中华民族文化本色和文化力彰显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客观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共鸣点。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教育是途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接班人是目的,科学性是标准。在文化语境中,对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科学性的探求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中,理论方面的重点是如何以最佳的文化环境为他们提供丈量荣辱的尺子,为他们提供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平台。本文主要出发于理论方面,以青少年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为基点,就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模式与途径给予文化探析,目的在于提出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视野,探索前瞻性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模式。
  社会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结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社会成员具有文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社会管理就是以维护社会文化客体地位为目的的规范和协调社会文化主体关系的社会活动,科学的社会管理是永恒的话题。就青少年社会管理事业而言,维护其社会文化客体地位,规范和协调其社会文化主体关系,为其成长提供文化平台,始终是基本任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形成巩固阶段 ( 1949 -1978) 、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萌生阶段 ( 1978 -1993) ,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奠定基础阶段 ( 1993 - 2003) 、自觉构建阶段( 2003 -2013) ,期间取得了成就,也存在问题。现代青少年社会管理体制自觉构建的社会管理背景已经形成。在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形成巩固阶段,1949 年 10 月 13 日团中央公布了 《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1953 年 6 月 27 日青年团二大将 “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 “中国少年先锋队”,1978 年 10 月 27 日共青团十届一次全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的决议,呈现出了以共青团和具体学校为主体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系; 在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萌生阶段,1991 年 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诞生,1992 年出版第一本青年蓝皮书,青少年社会管理开始进入学术研究视野; 在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奠定基础阶段,青年研究蓝皮书 ( 年度报告) 、少儿研究蓝皮书 ( 年度报告) 、绿皮书 ( 青年发展预测报告) 、红皮书 (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究报告) 、青少年研究文库、“全青调查”、《中国青年研究》杂志、《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星星河”快乐农庄、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 “成功计划”等陆续成为品牌,青少年社会调查系统网络中心已在全国 20 个省 ( 市)建有直属的省级调查网站,地区性青少年人口样本框及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数据库相继建立,2000年 《新发现 - -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出版,青少年社会管理开始进入社会科学管理视野; 在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自觉构建阶段,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的社会管理方向已经确立,它标志着国家从全面控制和包办代替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主导、社会协同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论及 10 个方面的社会管理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这个背景下,青少年社会管理事业也有了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多主体协商、合作与共治的发展方向。青少年社会管理的社会立法和社会政策、社会整合机制、社会保障体系、权益维护机制、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社区基本单元和细胞、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正在逐步成为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视野。
  “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正在形成。“多方参与”主要是指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依法有序参与青少年社会管理, “共同治理”主要是指推进青少年社会管理协同作用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1990 年 2 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06 年 12月 29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了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法的依据。目前,“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方向是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肯定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制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在一些地方甚至不发挥任何作用。这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青少年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社会管理立法和政策决策体制未能体现出最佳合力。几乎每一个相关部门或系统都重视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但青少年的社会管理几乎在许多相关部门或系统的工作中都存在缺位现象; 几乎每一个社会公民及其组织都认为应该重视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但面对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几乎在相关公民及其组织的职责中都存在缺位现象。它们直接产生了社会责任问题,缺失立法和政策决策的支持和约束,相关部门或系统、社会公民及其组织就不能成为责任意义的文化主体。例如解决青少年网吧、辍学问题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机制,立法和社会政策都明令禁止,但立法和社会政策却对社会、学校、家庭责任不清晰。另一方面,对青少年社会管理立法和政策决策体制的研究严重缺位。在目前青少年社会管理立法和政策决策体制中,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几乎各有轨道,专家参与和公众参与的程序规定往往流于形式,缺少青少年社会管理立法、政策决策体制发展的统筹规划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的研究,缺少一些基本法律如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工作法等协调问题研究,更缺少国家层面青少年社会管理负责制的立法研究。
  青少年接受社会管理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文化利益所在,然而,它却未能进入社会保障的工作视野。一方面,社会保障的立法和政策决策体系缺失青少年社会管理的文化利益高度。这表现在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为内涵的社会保障语境下的青少年社会管理功效的长期缺位,更表现为城乡、区域青少年群体文化利益社会保障的不均衡存在或严重缺位。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政府工作中严重缺位。这表现在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缺乏程序保障和可操作性,表现在关工委、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发言权,表现在青少年所在城市及相应社区缺乏政治参与、表达诉求的代言人; 还表现在每一个相关部门或系统因缺失立法和政策规定的资金支持而难以有效地开展有效的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表现为以人事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和晋升、职务职级序列、财务管理、工资福利等缺位为特征的政府职责在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领域的真空现象。我国现代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体系建设虽然起步于 1992 年,但正式纳入到政府议事议程却是在 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目前,从数量上看,形式意义的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人数庞大; 从质量上看,一方面,这种社会工作体系专业化、职业化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专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奇缺,工作机构的权利与义务模糊; 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工作体系存在社会化水平问题。这表现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没有达到应有的社会覆盖度,更不具备必要的社会职能; 还表现在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者在从业领域、岗位设置、资格认证、权利义务、职业评价等一系列基本制度中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长期缺位,农村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更是存在价值意识淡薄问题。
  青少年是人类特定群体,对文化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需要,青少年社会管理体制正是社会实现自身理想与青少年群体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最古老、最具普遍性的文化形式之一。这种体制以情感和思想交流为载体,以先进文化和民族历史为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途径,实现对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在当代,青少年群体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人格和情操中的功利意识等问题日渐突出,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发挥文化主导作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清晰的文化目的是两个重要方面。
  青少年作为满 13 周岁但不满 18 周岁的群体,既是文化环境生态的适应者,也是文化环境生态的创造者,成长的内在本质是由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决定的。文化环境生态中的人、事、物、象及其逻辑关系构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环境刺激因素,科学整合文化环境刺激因素是青少年社会管理体制提高青少年活动环境的陶冶性、适宜性、审美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效能的重要视点,独特的艺术魅力自然成为创建微观和宏观管理功能必须探讨的问题。
  从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微观建设来看,创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教育情景是关键。青少年以一个 “人”的身份在社会中发展着自己的本质,社会文化环境特别重要。青少年群体具有主体性差、知识少、能力弱、自觉性差、感性强、追求快乐、凭兴趣行事等特征,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要通过教育情境与之不断地交流、作用、逐渐缩小差距、走向统一,就应具有代表时代要求的高度发展的主体功能。它的科学性来自于对青少年认识、情感等心理及行为规律的认知与运用,体现为对青少年吸收环境中时代精神营养、获得心灵潜能生长、萌发内在生命张力的促进,标准是实现文化合力最大化。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作为一个连续的教育情境创建工程,共同艺术魅力语境中的每一个教育情境的艺术魅力的体现是关键。从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宏观建设来看,优化教育情境就是通过多个教育情境的共同艺术魅力塑造青少年完整人格。多个教育情境的共同艺术魅力体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与青少年心理发生关系的情境有三类: 社会、他人、自己,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宏观建设重在实现此三者的文化连接,使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内化着 “人类的性格”,在人类 ( 包括他自己) 创造的社会文化中 “教育着”自己,获得人的类本质; 多个教育情境共同艺术魅力的体现是价值观环境的建设工程,它不仅将微观教育情境的意义与社会发展相连接,而且也将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宏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目的预想相连接,共同价值观客观上成为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宏观建设的根本任务。它要求社会各部门或体系的工作都必须将价值观环境建设与青少年教育活动相连接,其理想效果如黑格尔所说: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这个王国里它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中国如何以强国的面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 其中,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作为社会文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少年接受社会所弘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清晰的文化目的是关键。清晰的文化目的具有使青少年充满激情和幻想,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等作用,它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和审美趣味方面,具有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晰的文化目的所传递的是社会文化价值语言,由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和富有感染力的释说方式组成。
  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是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为 “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当代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追求。”目前,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凸显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多种价值观并存,这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映现出了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中的核心价值观取向问题。经济利益语境正在致使他们将金钱、自私自利观念凌驾于家庭、民族利益之上,败坏的社会风气正在滋生他们挑战法律、道德阈限; 现在文化体系的模糊正在致使他们的文化定势充满矛盾,社会主体价值形象的模糊正在致使 “追星”、 “造星”现象日益严重;学而优则仕、时尚、功利观正在淡化学习的本来目的。以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供给以什么为荣? 以什么为人样? 的价值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
  富有感染力的释说方式是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将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转化为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转化为孩子的心理需要? 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激发青少年与环境互动主体性的文化动力机制。关于这个机制,研究认为,有以下五个角度值得重视: 其一,在爱的教育中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价值感。青少年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青少年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青少年现代社会管理者在对青少年示爱时,除了使他们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他们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其二,在确立常规道德感的教育中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常规对青少年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青少年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青少年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也是社会需要的道德感。其三,在传授学习经验中引导青少年实践自己的价值观。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青少年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是在实践自己的价值观过程中形成的。其四,在纠正行为偏差中巩固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纠正行为偏差的一般形式是鼓励,它在青少年的教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缺乏鼓励是造成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归属感、责任感源于鼓励。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