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发挥人事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更新时间:2019-08-27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摘 要: 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项工作。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对象具有鲜明的特点。人事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在保持制度严肃性的前提下,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发挥人事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 以人为本; 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宗旨。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和管理好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校人事管理的主体是教职员工,工作对象具有特殊性。在高校里大多数教职员工学历层次高,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快捷,普遍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事业心和自尊心。教职员工承担着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工作性质兼具了规范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既有独立性工作,同时又需要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弹性。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客观存在着职称与职务晋升,学业与学术的进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诉求。面对高校管理对象的鲜明特点,人事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管理机制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计划性与自主性的协调,坚持管理的权威性与服务性的统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管理工作中,就是充分尊重教师的思想,关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条件,解决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下,使教职员工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协调一致。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应建立在人事管理与协调的基础之上。学校事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人事管理以及长远的人事安排。人事管理工作处于学校各项事业开展的基础地位,是学校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人事管理面临不同的岗位,岗位职责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事管理措施的制定关系到校内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涉及各岗位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耐心和细致地调查研究,深入到基层和第一线中去广泛地听取意见,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的管理政策和措施,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业绩考评等是人事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把好人才引进的入口关,严格考察引进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业务经历背景,把高素质的人才吸收进来,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坚持科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坚持教育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人文关怀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发挥人才管理的最大效益。转变针对每位教师的单一的考评模式,以科学的考评机制促进团队建设,促进特色建设,促进学科长期发展的软硬实力的积淀,促进个人特长的发挥和健康成长。发挥基本的教学研究单位和基层的科研团队在考核中的作用。基层单位对每位教师的思想动态、工作业绩和发展前景最为了解,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最有考核的针对性和发言权。
  考核不仅是工作业绩的检查总结,也是未来工作的导向。通过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关心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高校人事部门肩负着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调查研究、参谋咨询及组织实施的任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注重发挥人的潜能,强调人员的动态管理和人力资源的配备,以提高工作效率。高校的发展需要人事管理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一个在教学岗位深受欢迎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岗位上发挥作用。一个在科研岗位上有创造潜力者,就应该提供可能的条件使其多出研究成果。管理岗位需要能够协调关系和具有服务意识的管理者。将人才放错岗位的结果会造成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急功近利的做法容易造成工作业绩方面低层次和低质量的重复。
  转变人事管理的思维方式,克服在教学科研岗位上注重“以人为本”,而在管理岗位上“以人事事”的倾向。全面提高人事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制定科学的人才开发战略,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营造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和有利于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人才配置体系,使人才配备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效的动态协作。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人人都会有做主人翁的欲望。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可以激发其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的主动性。教书育人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落实于实践的表现,自觉行为的程度决定着行为结果的质量。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和较广泛的范围内才可以得到客观的评价。人才培养的结果除了社会的因素影响外,学习阶段所受教育和启发起着关键作用。在教书育人进程中教师的工作除了传授知识和技术外,思想的文化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更重要,其中教师的思想状态和身心投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知识分子群体民主意识和自尊心强,善于思考,敏于言行。了解教职员工的思想和工作特点,满足教职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营造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体现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理性化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治事与用人相统一,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广大教职工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人才是兴校之本。从制度上保障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公平竞争的环境。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营造宽松和谐和愉快的人事管理氛围,有益于学校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每个人客观上存在差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进行情感沟通,关心和解决个人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在更高层面上做到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人事管理过程中对待人才既要注重使用,更要注重培养和感情关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肯定个人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化解管理和工作过程中的矛盾,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形成合力。
  转变人事管理理念,既要管事,更要以人为本。管理人员在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应有热情服务意识。彻底抛弃官僚形象和僵化的工作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重情感管理,形成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氛围,适应和谐高校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主体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个性价值体现是人类文明的美好理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日益加快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使高校发展面临空前的机遇与竞争的挑战。这些都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传统的管理理念如工作形式化和管理集中化的倾向仍然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界限明显,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事为本”的模式。教职员工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主动参与的工作热情受到影响。客观上致使为数不少的岗位上存在着忙忙碌碌完成岗位职责和任务的要求,而主观上不求把完成岗位工作的质量放在主要位置的现象。工作质量的保证依靠督促检查,更靠广大教师的主观的能动性、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发挥。
  创新管理理念,既重视管理中的个体管理,又重视部门之间和人员之间的相互间协调;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充分重视教职工情感、自尊与价值的诉求;既重视聘期考核,又要重视对建设过程中的支持;既要严格奖惩措施,又要加强思想教育,从而将人事管理工作的执行者角色与主动参与创新角色相统一。
  随着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人事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要完善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现制度下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用制度保障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整体事业的发展。坚持人事管理过程中的原则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管理和人际氛围。转变和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人事管理更好地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兴国,论高校教师的隐性流失[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28~30.
  [2]张瑜,孔烨.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5):129~130.
  [3]杨立正,姜忞,胡兴祥.探讨高校和谐人事管理机制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175~177.
  [4]王晓龙.关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43~45.
  [5]吴华岳.论高校和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46~48.
  [6]韩明.论高校人事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模式的结合[J].高教论坛,2009,(12):104~106.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