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特征研究下的中小学校长培养

更新时间:2019-08-26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摘要: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 ”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 因此,充分研究中小学校长的胜任特征,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不仅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的长远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而且也是基础教育创新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 胜 任 特 征 发展 历程 中 小 学校长 培养措施

  校长的教育技巧决不能仅限于单纯的行政工作。校长的教育技巧应是在保持严格的从属关系和一定的责任制度原则下,使学校的公共力量、舆论、教师集体、学校刊物、个别人的积极主动和广泛的学校自治制度等各种因素,都能有广泛的活动范围。因此,校长的选拔、培训、评估等一系列学校管理机制,不仅是促进校长自身成长的关键,更是学校实现又快又好、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胜任特征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为优秀中小学校长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培养、评估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为整个教育组织的有效管理做出了贡献。因此,研究并借鉴胜任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对教育系统内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实现,更能促使中小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切实把基础教育落到实处。
  1973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德(DavidMcClelland)发表了一篇题为“测量胜任特征而不是智力”的文章掀起了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他将胜任力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并将胜任特征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而之后,斯宾塞等人则认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绩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1982年,麦克兰德与博亚蒂齐斯(RichardBoyatizis)出版了《胜任的经理:一个高效的绩效模型》一书,对胜任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描述。此后,胜任特征开始在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心理学、教育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发展为目标明确的开发性活动。
  胜任特征在教育学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中学校长协会首先建立了以分析各种复杂问题、判断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领导能力、承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时了解他人各种需要和所关切的问题、广泛的兴趣、注意自我修养和具有较成熟的教育思想,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为特征的校长胜任特征指标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苏格兰校长协会对美国的学校管理胜任力模式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包括政策管理、学习管理、人员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学校管理标准体系。此后,英国原牛津科技学院与中学校长协会合作,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国家教育评价中心。该中心在依据美国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了包括日常管理、人际方面、沟通方面、个人广度、综合能力、发展意识、教学领导能力和边界管理意识八个方面的学校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至此,胜任特征模型在教育学的应用趋于成熟和完善。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胜任特征研究相比,国内的胜任特征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国内的胜任特征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其研究和应用多半偏向于既往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归纳概括。因此,充分掌握胜任特征的发展历程,把握胜任特征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优秀中小学校长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元素开始介入教育领域,各种公立、私立或民办的中小学相继出现,形成了中小学在教育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学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呈现出复杂化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社会各界除了对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的期望外,更希望作为学校领导核心的校长能有更优秀的胜任力,能引导整个学校长远发展。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种种压力,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呢?笔者在充分研究中小学校长胜任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三点措施。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校长是一项核心的教育资源。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虽然这句话过分夸大了校长的个人作用,显得有些偏颇,但不能否认这句俗话所反映出来的另一种观点,那就是人们对校长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肯定。由于校长在学校的教育资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长的选拔问题便成了促使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中小学校长胜任特征的研究是根据在该职位上有优异表现的相关特征来选拔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明确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标准,为中小学优秀校长的选拔提供可靠的依据,更能够通过深层次的选拔,使有管理动机和特质的胜任者,能真正明白他们在中小学校长岗位上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从而真正达到“人尽其才”
  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候选人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胜任特征,但这些胜任特征并不一定是当校长所必备的。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应根据组织环境,严格中小学校长的准入机制,不仅应重视传统测评中对候选人知识、技能的简单考察,更应重视候选人所表现出的深层次特征,明确岗位要求以及校长岗位的胜任特征,从而选拔最具经济价值的候选人,为优秀中小学校长的培养奠定基础。所谓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而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中枢神经”,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校长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校长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将自身所具有的才智、修养用于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提升管理能力,转变办学理念,扩展教学内涵,促使学校发展。一般而言,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不仅是一个教育家,更是一名教育管理专家。他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职前准备、任职适应的时间,尽快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因此,充分研究胜任特征,使中小学校长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把握该职位胜任特征元素,提高自身在日常管理、人际沟通、个人广度、综合能力、发展意识、教学领导能力和边界管理意识等各方面的素质,从而做到准确的自我定位,分辨岗位需求的胜任特征,提高绩效和生产能力,在促进学校管理增值和长远发展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对校长这一职位的胜任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提高职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成为衡量职业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更引发了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思考。校长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校长内在的专业结构,其中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识、专业伦理等方面不断丰富的过程。从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的角度来看,专业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具备高水平的独创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职业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因此,专业化更强调从业人员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精神。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对校长职业的一种职业认同,是校长职业由普通阶段到提高阶段再到专业阶段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小学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担任着中学、小学的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和管理权。将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使其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步达到专业化标准,这对于提升校长队伍的素质,使广大中小学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的目标迈进具有重要作用。
  2013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这为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标准,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标准的适用对象仅仅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而对高中校长的专业标准却未做明确要求。我们认为,为高中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标准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对教育培训机构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训机构要分析、研究校长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遵循校长成长规律和教育干部培训规律,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造就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者队伍,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优质的服务。
  因此,大力推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深入研究校长胜任特征的元素构成,探讨其应具备的个人特质、内在特征,不仅是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优秀中小学校长的必由之路。在这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充分研究胜任特征,严格中小学校长的准入机制,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人才,促使中小学校长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能使其更好地引导中小学校的长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为新世纪的社会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