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探析

更新时间:2019-11-22 来源:美术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美术教育论文】

摘要


  1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包括:“绘画基础”、“儿童画”、“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手工”等,教学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和综合性,训练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其美术综合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手脑合一的实践能力,以及美育素质和美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材建设缺失,内容案例不“新鲜”.教材是学科建设的根基,现阶段使用的美术类课程教材大多是在原美术教学框架上的增删,不能切实解决专业教材的系统性与特殊性,内容陈旧且知识覆盖面窄、缺乏与前沿教育理念的结合,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快速发展的专业理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积极主动性不高、缺乏对课程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案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最好方法,美术类课程侧重专业技能训练,与游戏和活动等课程衔接,需要大量“新鲜”案例。但近年专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案例跟不上发展速度,进而直接影响最新的课程理念和方法难以通过课堂讲授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2)忽略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无论是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像“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玩教具的设计与制作”这样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地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知识的技能实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觉得学无以用;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目标性考核项目设置偏多,对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
  
  (3)没有较为系统、细化的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学什么、怎么学、程度评价等方面,尤其在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中,没有较为系统和专业的专业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各年级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怎样的目标没有较为详细、科学的评价方案。此外,虽然美术类课程要求重视技能实训,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教学过程依旧理论讲解多,技能实训少,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觉得学无以用;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中,目标性考核项目设置偏多,对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
  
  2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
  
  本文研究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立足学前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通过对美术类课程的改革来促进课程改革,进而促进卓越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在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明确美术类课程目标定位,进而优化美术类课程教学内容,探究美术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开发与实践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而通过评价反馈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成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体系,促进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
  
  3 具体改革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和比较法,根据研究目的访谈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比较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几所高校中美术类课程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和评价方法,具体改革内容有:
  
  (1)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明确美术类课程目标定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①纲要性文件传达了:艺术教育不应单纯地追求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应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侧重于丰富幼儿的经验以及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所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目标,首先要转变偏重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传统观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表现生活、表达情感,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将美术教育与专业结合起来。因此,在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使学生掌握较宽广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扎实的美术技能,培养一定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教育能力,并能把自身所形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美术类课程教育的目标。
  
  (2)优化美术类课程内容,构建美术类课程模块。美术类课程改革结合幼儿园一线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综合集成。将课程内容与专业基础训练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联系、与当地美术资源结合,使同一板块的课程内容螺旋递进,不同板块的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纵向上把课程分为美术理论和技法基础类、幼儿手工类、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四大板块,横向上按照能力结构分为呈螺旋上升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四个层次,整个层次形成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互为补充完善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3)通过课程研究,探究美术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特点和学情,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方法上采用交互式、流动式、探究式、实物直观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互动,把单向性教学活动引入自由开放的状态。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缺乏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置一定的实训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结合实例、深入挖掘、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4)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开发与实践。美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美术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动手实践训练的过程,更是学习专业思维、问题意识、感悟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学习评价方法立足于培养方案,根据美术类课程的特点,指出美术类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应怎样多维度、立体、即时向学生呈现,嵌入到学习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本文立足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依托地方基地幼儿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1)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优化美术类课程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使同一板块的课程内容螺旋递进,不同板块的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完整、成熟的美术类课程教学体系。
  
  (2)依据课程特点,探索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社会现实,且方便有效的教学方法,尽量将学前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教育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评价形式要立足于课程特点探索可行性方案。例如,美术类课程应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动态、连续、灵活和弹性评价,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入过程性评价,包括知识能力、行为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本文在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客观需求为基础,针对目前美术类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类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技能,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美术综合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进而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从而为卓越教师人才提供基础学习保障,同时制订与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为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构建合理的思路和方法,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做准备。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