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理念的转变

更新时间:2019-08-02 来源:经济法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经济法论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经济法治的影响二、经济法的发展理念三、经济法的公平理念四、经济法的共享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法治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2010年3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概括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人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2011年由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十二五"规划,作为新中国成立60年之后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和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经济法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的重要依据。"规划"对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以为年度项目"法律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体系。重点是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这一要求预示着经济法、社会法和行政法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法制建设的重点领域。因此,可以将经济法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概括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其中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法的直接目的、维护社会公正是经济法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法的最高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求政府、企业、消费者在法治的框架内实现各自目标,通过经济法律制度重新配置企业、居民及其相互之间获取利益的机会,并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因市场交易所导致的实质不公平分配的局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法学研究进人了新的阶段,具有新的使命和任务。就经济法与国家经济政策而言,经济法是国家经济政策在法律层面的表现,是针对市场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矛盾而由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并上升为法律层面的产物。经济法的产生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互动的必然结果,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确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法制度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运行环境。在此背景下,作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和被视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法理念转变的前提。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经济法理论架构中更加上位的理论命题,其意义在于它能够对整个经济法学和经济法本身的理论起统摄和指导作用,是对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和内在精神的理性认知。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理念的发现与识别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可以说伴随着经济法学的形成、调整、深化认识和逐步成熟各个阶段。

  然而,在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实践的不同阶段,学者们对经济法理念及其内涵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对经济法理念的认知也出现过几次"转型".这些探索都是针对特定时期的经济法实践和经济法理论演进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同时也具有不稳定性。自从出现经济法立法实践和经济法学产生以来,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理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较早期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自由理念、公平理念、发展理念、安全理念等。近来的观点主要有:人本主义理念、实质正义理念、社会本位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度干预理念,以及包括消费者为本、平衡协调和社会责任本位三项基本要素在内的人文理念。经济法的理念具有时代性特征,基于国家战略意图和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当前中国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在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等几个领域。

  二、经济法的发展理念

  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在经济法的理念中,发展理念尤为重要,而且主要强调经济发展,这是由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有学者也提出了"经济发展权"的新理念,认为经济发展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调整会直接影响相关主体的经济发展权和发展利益;国家的经济发展权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据,而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各类国民的经济发展权的保障,兼顾"整体发展权"与"个体发展权"的保护,使"促进发展权"与"自我发展权"能够有机统一起来。①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时期的经济法,是直接服务于经济改革的法律形态,而经济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②经济发展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的过程,是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的人的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的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经济增长强调财富的增长,至于财富是如何增长起来的,是否建立在人类道德和理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则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譬如通过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不道德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意味着在产出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经济、社会等的系统变化过程。从中外经济法产生的历史、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本位、经济法的价值等角度看,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法基本理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有意识地通过法律途径实现经济发展的体现。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法立法、"二战"后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立法,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大规模经济立法,其目的都是通过国家依法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并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的运行。

  经济法的发展理念主要表现在经济法内部的具体制度和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分工协作关系上。在经济法内部结构方面,通过制定维护微观经济运行和降低交易成本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保护法等市场监管法和产业结构调整法、金融证券法、财税法等宏观调控法,实现法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法外部结构方面,经济法同其他法律部门之间具有统一性和互补性,与其他部门法比较,经济法的发展理念是对民商法私法自治和维护个体利益为中心的私权保护、契约自由、责任自负等原则的矫正和补充。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建立在发展理念上的经济法,要求在经济法实践中通过经济法立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体而言,当前巫待制定的经济法规则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改完善现行的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和产品质量法,为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二是制定政府投资法律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三是修改完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降低和消除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和全球化资本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四是着手制定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区域协调发展法律;五是制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制定经济稳定与发展促进法等重要法律。

  三、经济法的公平理念

  在人类发展中,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不注重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不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在多数人受损失少数人取得经济发展成果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就不是一种公平发展观。由于经济学假定的"社会公正"具有欺骗性,而自由市场机制的一个缺陷是无法实现社会公平,这一弊端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即便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出现了经济增长穷人却更多了更穷了的社会现象,所以通过法律手段矫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领域的理念,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发展理念,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010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会议决议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方面,一是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下决心扭转过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一般认为,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几个方面,要分析现行财富创造机制中哪些具体制度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公平的多元性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决定了不同的部门法在对待公平上存在差异,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民法和经济法上,公平也呈现不同的内涵。简言之,民法上的公平注重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形式公平和个体公平,对不公平的矫正主要通过"显失公平"和"情势变更"机制实现。经济法上的公平强调实质公平和整体公平,即经济发展过程的公平,少数人的发展不能依赖于多数人损失。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纠正基于自由市场和全球化资本主义对多数人的剥夺,体现在经济法上,就是要确立经济法上的公平理念,实现公平发展。合理的收人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经济法的公平理念要求在经济法实践中,通过经济法立法和司法破除已经趋于被固化了的由少数人获得大部分经济发展财富的制度。具体而言,经济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注重发展的机会公平,针对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不公平的现实,赋予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地位,制定人民参与社会财富创造并从中获益的制度;二是注重发展的过程公平,修改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维护公平竞争;三是注重发展的结果公平,完善价格法律制度,改革不合理的收人分配机制和财税调节体制;四是注重公共服务的公平分享,保障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完善住房法律制度,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促进社会公平。

  四、经济法的共享理念财富

  共享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内涵之一,《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①《论语·季氏》中有"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主张。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鞍认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③主张国家应通过政策法令平衡财富的占有。"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们的伟大社会理想。尽管在今天看来,中国古代先贤们提出这些思想朴素的均贫富观念不可与当今时代的经济社会问题同日而语,但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民间社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共享,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应当"接受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发展".①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期,正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兴起的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启动阶段与新自由主义兴起同步出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结束的背景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经济意识形态,取得了思想"霸权"的强势地位,其基本主张是非调控化、私有化、全球自由化、福利个人化。②新自由主义思潮是西方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转化的产物,并发展成为美英国际垄断资本推行全球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定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就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③然而,新自由主义既无法有效促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未能促进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即使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其所造成的贫富分化、社会对立等现象足以证明其具有不可持续性。

  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看,财富不应当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配机制和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作为深化改革的主要着眼点,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深化改革的归宿。2006年由全国人大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建立在共享理念上的经济法,要求在经济法实践中坚持共享财富、共享繁荣的理念,通过经济法立法和司法等途径促进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和修改现行法实现收人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壮大公有制经济,建立国有资本经营利润全民共享机制;三是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财税法制来调节收人分配;四是通过金融证券等资本市场的完善,规范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强化其投资收益功能;五是继续制定完善有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农村经济法律制度。

  五、余论经济法的发展

  理念、公平理念和共享理念构成"三位一体"的格局,统一于社会整体本位这一经济法的本质属性之中,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社会公平是基本前提,财富共享是最终结果,达到公平发展、公平共享、发展为了共享、共享促进发展的理想状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在对各种生产要素公平对待的基础上,克服资本剥削劳动的现象,将社会公平作为生产力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财富共享和繁荣共享,而且要坚持边发展、边共享,不能等到取得巨大发展成果之后才共享;只有共享繁荣,才能更加稳定地实现经济发展。以发展、公平、共享为理念构建经济法理论和创制经济法制度,尤其要加快经济法立法和完善经济法实施机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民商法构筑了社会主体之间交往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行政法成为规范政府权力运行的基本准则,而经济法成为未来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领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深刻变革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律制度,这些任务与经济法的发展理念、公平理念、共享理念完全契合,因而经济法在未来中国法治进程中大有可为。当然,经济法无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经济法与民商法、社会法、环境法等部门法相互分工配合。通过资源环境法制建设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保障;通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促进就业和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经济法立法,破除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保障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动并规范中央政府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市场秩序监管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在经济法立法的基础上,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政府介人市场运行的行为,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和执法监督,使得业已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能够得以实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经济法治化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经济法立法还是经济法执法,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理念加以指导,因而,确立经济法的发展理念、公平理念和共享理念,是经济法理论体系构建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选择和必然趋势。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falvlunwen/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