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措施

更新时间:2019-09-27 来源:语文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努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创新观念,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尽快从封闭、僵化、落后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走出来,而代之以活泼的、多样的、开放的以创新为目的创新教育思想,就成为教师自身必须先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只注重传递知识量的多少,忽视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而现代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价值追求的。

  所以,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是否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要转变观念,一方面需加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始终贴近社会实际的需要和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知识信息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语文教学来说,就要打破过去那种死啃书本,固守一隅,脱离实际的封闭状态,树立起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大语文教学观,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造性的服务于社会的大局来认识和对待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实践,以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积极心态去从事语文工作,真正确立以是否具备了创造能力为标准的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效益观,而不是单纯以书面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所以,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而不是只使他们认识一些字词,知道一些作品而已。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增强自我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创新性的教学,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搞好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极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极关键的意义。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前备课极为重要。教师的备课应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其精神,设计实施方案,而不应事无巨细,将一切问题都预设好答案,然后照搬给学生。语文是一门知识性、文学性很强的学科,对一篇课文的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理解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教师的教案中应留有诸多“意义空白”,以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填充和完善,使知识的传授真正成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已有材料从纸上到黑板上的简单转移。这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备课要贯穿立意出奇的思想,力求鲜活生动,不落窠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准备得好,才能实践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其创新意识,就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锐意开拓,不拘一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其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允许和鼓励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对于富有创见的想法和言语要及时地发现和积极地肯定,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和差异性,对于学生的不同认识和看法,语文老师应正确对待,以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即使学生的意见有着明显的错误或缺点,也不要轻意地完全予以否定,而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讨和评判,例如在一次讲课时,老师问同学们“雪化以后变成什么”,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变成水,而有个同学则说“变成了春天”。这样的回答无疑是极有创意的。如果能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则必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因为这样的回答不合乎标准答案而加以否定,甚至予以嘲笑或斥责,则势必将伤害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使他们只成为被动的、死板的接受者,失去创造的能力。

  第二,要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求的良好习惯。勇于质疑,就是要具有怀疑一切的大胆精神,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一切权威挑战,而不是盲目地、被动地去接受。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它的文学性和实践性决定着它不可能像数学一样有着固定的答案和精确的计算,而是包含着诸多的含糊性和引申空间,最需要学生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墨守已有的成规,以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有个故事说:一个学生对鲁迅《秋夜》一文“我家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的话有疑问,去问老师,老师只说这是“名言”,却不加解释,于是这个学生作文时就仿照写道:“我有两个姐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还是女的。”老师批语道“:废话!”结果弄得这个学生很糊涂,却不敢再去问老师了。所以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一定要予以解释、评价,切不可含糊其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挫伤学生的勇气和信心。

  善于质疑,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要鼓励学生勤学好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阅读和听讲中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则会使学生养成思考提问的良好习惯,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眼光和胆量,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开拓进取。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赞科夫指出:“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质疑勇气和能力的培养和保护,这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三,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首先要会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有一定可行性的问题,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去自己推理、判断、感受和领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思维运动的过程,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他们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人的思维模式具有多样性,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去考虑解决办法,大胆地去假设,小心去求证,而不是停留在某一点上,缺乏变通性和流畅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向一般认为不可能或无人涉及的领域开拓。思维定势的存在虽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识,但对于创新来说,则往往会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利用思维定势的优点和克服其缺点方面,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第四,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教学手段的新颖直观,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参与水平。学生是思想极活跃、可塑性极强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则将极大地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讨论是极好的方法之一。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在激烈的讨论中,通过思想的交流,激情的碰撞,既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又能激发灵感,随时产生新颖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同时讨论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竞争意识、表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还可以采用戏剧表演的方法,组织学生排演课本短剧,让学生在实际表演中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现自我感受,既寓教于乐,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利用录音、电视、摄像等现代电教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其思路,开阔视野等都有极大的效益。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还必须使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去理解、去感受、去创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不断创新的根源,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会课文的生动形象和准确精炼,这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授要有效的多,也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一个低能的教师混淆真理,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开拓不断进取,善于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智能,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淑丽,范文贵.从角色职责走向专业素质———教师心理咨询素质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36).

  [2]张晓明,杨黎.厌学青少年视听整合功能分析及对心理咨询的指导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3]张国霖.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从《学会生存》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

  [4]潘文彬.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行走———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6,(3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