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变化趋势

更新时间:2019-11-04 来源:儿科医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儿科医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和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由原来的 5.0%上升为 8.1%[1].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依次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低钙血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败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病死率高。如何预防和及时处理早产儿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已成为围生医学中产科与儿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本院新生儿病房 2009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收治的 326 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6 例早产儿均为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生后 24 h 内入住新生儿病房。胎龄 28~36 周,体质量 1 400~3 500 g.其中男 184 例,女 142 例;孕周 28~<32 周 104 例,32~<34 周 144 例,34~36 周 78 例;体质量1 400~<2 000 g 162 例,2 000~<2 500 g 109 例,≥2 500 g55 例。

  1.2 方法 根据入院时间将 326 例早产儿分为两组 ,2009 年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为Ⅰ组(142 例)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为Ⅱ组(184 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并发症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4.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早产儿胎龄构成情况比较 胎龄分组均按照实际孕周数(统计时 28~28+6均记为 28 周,以此类推)。

  Ⅱ组小于 34 周胎龄的早产儿比例明显增加,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2.2 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构成情况比较 Ⅱ组出生体质量小于 2 000 g 的早产儿概率较Ⅰ组增加,但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2.3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前后 3 年比较 ,新生儿硬肿症、败血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 HIE 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生率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围生期保健和急救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有所提高。但是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更易出现呼吸窘迫、核黄疸、窒息、惊厥等并发症,尤其是低体质量儿、低胎龄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2].

  即使是出生体质量接近足月儿的晚期早产儿(胎龄 34~36 周 ),发生 NRDS、呼吸暂停 、核黄疸 、窒息及喂养困难的概率较足月儿升高。有研究报道,晚期早产儿出现一个或多个并发症概率为 81.3%,而足月儿近 37.4%,其中高胆红素血症、喂养困难、呼吸困难、低血糖、低体温等发生率较高[3].因此,降低高危儿出生率是进一步降低围生期死亡率的关键。早产的主要并发症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羊水吸入性肺炎。其中高胆红素血症位于首位[4].

  陆文峰[5]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前 7 位的并发症依次是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症、NRDS 和呼吸暂停、颅内出血、HIE.并发症高胆红素血症居首位,占总并发症的 93%.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早产儿并发症的疾病构成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位居第 1 位,占 48.46%,但低于方瑜[6]

  报道的 62.5%.早产儿由于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不足,胆红素代谢不完善及肠肝循环回吸收的胆红素增加,所以黄疸出现早,持续时间长,黄疸严重,且早产儿血-脑脊液屏障未成熟、血清清蛋白水平低,常伴缺氧、酸中毒、感染等,易使游离胆红素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早产儿出生后需及早进行动态监测胆红素变化,并给予及时干预。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前后 3 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近年来对本病的重视程度提高及经皮胆红素监测仪及时监测等有关,也可能与小胎龄儿出生率增加有关。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低血糖发生率为 41.41%,占早产儿并发症的第 2 位。后 3 年低血糖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与前 3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糖和脂肪贮存量小,断脐后血糖来源中断,出生后代谢能量相对较高,加上出生早期糖原分解能力差,糖原异生酶活性低,使糖原形成障碍,易发生低血糖[7.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及窒息儿,外界适应能力低,寒冷刺激可造成新生儿低血糖发生[8].临床无症状低血糖较有症状低血糖多 10~20 倍[9],应引起重视。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要加强病情观察,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静脉滴注外源性葡萄糖以纠正低血糖。由于医源性葡萄糖静脉滴注及药物的应用易导致高血糖,引起血糖水平波动较大,因此做好血糖监测、维持血糖水平稳定在早产儿的管理中至关重要。

  窒息是围生儿死亡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最主要原因。有资料显示,早产是新生儿窒息,尤其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主要原因[10].本组资料结果显示,窒息发生率位居第 3 位,但是后 3 年窒息发生率有所下降,且前后3 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考虑与近年来产前检查质量提高,以及对高危儿采取产科、儿科和麻醉科联合复苏抢救等因素有关。

  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棕色脂肪少,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肤容易硬化、出现硬肿症。近年来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建立及对早产儿加强保暖和尽早胃肠内外营养等治疗,该病发生率明显下降。本组资料中,新生儿硬肿症占 13.5%,后 3 年发病率明显下降,且前后 3 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高于赵青云[11]报道的 8.65%.另外,低钙血症后 3 年发生率有所提高,前后 3 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与近年来对本病及时检测、早期发现有关。随着早产儿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和科学管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的增强,以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均使败血症的发病率得到明显下降。本组资料中败血症后 3 年发病率明显下降,前后 3 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张德凤等[12]、林一霞等[13]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一些危及早产儿生命的疾病已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早产儿尤其低体质量儿、低胎龄儿的出生率同时在增加,目前依然是围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家仍然要致力于早产儿高发病的研究,降低高危儿出生率。目前早产儿出生后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已明显下降,非感染性疾病为早产儿并发症中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讪。 实用新生儿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

  [2] 罗立倩,周平,肖欣,等。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309 例生存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112-113.

  [3] 韩旭颖。 166 例晚期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临床资料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80-81.

  [4] 吴青林,杜双会。 260 例早产儿临床分析[J]. 临床研究,2012,19(4):35-36.

  [5] 陆文峰。 216 例住院早产儿临床分析[J]. 临床医学,2013,26(7):81-82.

  [6] 方瑜。 240 例早产儿并发症治疗回顾性总结[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624-625.

  [7] 窦振云,李晓琼,季东林,等。 早产儿暂时性低血糖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J]. 临床研究,2011,19(6):28-30.

  [8] 沈国芳,孔金芳,屠嫣娇。 新生儿低血糖 72 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3,12(3):224-242.

  [9] 徐瑞峰,易彬,何莉。 不同分娩方式对健康新生儿出生血糖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35-36.

  [10] 陈萍英,郑九生。 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 123 例临床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7):64-65.

  [11] 赵青云。 住院早产儿并发症变化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0):45-46.

  [12] 张德凤,潘家华。 住院早产儿疾病 10 年回顾性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2):124-126.

  [13] 林一霞,张利,李志宏。 住院早产儿并发症变化的回顾性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3):105-106.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xuelunwen/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