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更新时间:2019-06-29 来源:体育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体育教学论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发展历程、调查和总结全国61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现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21世纪初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构建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及基本思路进行论述,构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课程;改革;中国
  
  1 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产品,以全球为背景。大学教育必须围绕知识经济的特征来考虑,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到教学中来。因此,要把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放在我国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中,放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潮中,放在世界科技发展与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中思考,才能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当今时代对此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同时,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21世纪的高度,借鉴世界各国开展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系统、深入地改革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制订、设计和实施过程,集中与系统地反映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要求。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措施的提出要与体育教育专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社会需求情况相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是加快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本研究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从更深层次剖析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同时,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新一轮课程方案进行构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收集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61所普通高校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并对全国体育界283名专家就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看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同时,对国内、外的体育专业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规律,对传统模式下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缺陷进行归因。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新课程方案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五彩缤纷、富有生机而又充满危机感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不断淘汰的信息时代,是一个节奏快、变化快、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建立在20世纪及以前人类积累起来的全部文明成果基础上的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而处在社会中心地位,传承和创造知识的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3.1.1 国外体育院(系)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纵观国外体育院(系)体育专业近5年来课程改革所发生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8个特点: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存;强调文、理课程的相互渗透;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加强实践性课程;大量增设选修课;课程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多样性。

  从国际视野看课程体系的变化,国外体育院(系)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1.课程设置基础化,比较强调通才教育。多数国家课程设置综合化,比较强调文、理科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新学科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体育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高度重视中、小学的实际需要。课程体系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知识领域,并注意优化组合,以求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设置选修化,即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多数国家课程设置实践化。发达国家课程设置自主性、独立性较强,院(系)之间的差异很大;院(系)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各种体育人才。

  3.课程设置国际化、个性化,即根据各国的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特色课程;课程体系中术科课程不仅开设了常规的运动项目,还开设了民族传统项目,而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实践课不再仅仅是竞技运动项目,普遍重视开设健身、娱乐、休闲、医疗、野外生存等课程。

  4.课程设置小型化,增加课程的门数,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体育院(系)的教学管理上都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鼓励提前修完学分,实行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

  5.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完善、规范,体育院(系)师资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多元化,培养体制上多种类型并存,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在培养师资的学制上因国制宜、灵活多样,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

  3.1.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改革的进展从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目前,高校改革全方位展开并不断深化的大好形势为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从目前各校出台的教学改革措施来看,切入点主要是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得到很好的总结,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思路、基本框架日益清晰,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如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有很大的改善等。

  这些都为进一步制订深化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课程方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育的重要地位,教师教育的发展有了法律支持。国家先后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从法律意义上进一步确立了教师教育和教师的重要地位。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师这一职业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浪潮中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改革,如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招生分配制度、财政拨款制度和教学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3.1.3 新时期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1.3.1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呼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不断提升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背景、动向看,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要从理论与实践回答改革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呈现出以下4个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势必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诸方面的变化。因此,对“合格师资”又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向中学输送的毕业生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无疑,这些变化必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师资,必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参与,努力服务于基础教育。

  3.1.3.2 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呼唤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综合化、整体化趋势给高等教育带来挑战与机遇,促进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当今,科学技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及时调整。科技知识的剧增,学科不断涌现,必然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某些观念产生冲击,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社会化的大趋势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组合课程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技术条件的需求,更多样、更灵活。

  3.1.3.3 终身教育思想的呼唤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频繁的职业更换,使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倍受人们的重视,终身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上,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终生学习”思想,无疑将更加适应世界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高等教育不但要深刻地反思过去的观念,即一次教育享用终身和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且,还要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拓展,强调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而是一生教育“承前启后”的重要的一环,主要着眼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教育。

  3.1.3.4 素质教育思想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培养模式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观。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6个方面: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改革要突出52体育科学2004(第24卷)第3期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既要承认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是提倡终身教育观念,构成学习化社会;重视基础学科,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科学与人文整合,体现时代精神。高等教育改革要以此思想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观念,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

  3.2 构建新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精神和要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突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新课程方案要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要,提高整体设计,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推进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培养一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思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树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形成终身教育及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和谐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专门人才。

  2.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这就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其它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注重个性,全面育人。

  3.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淡化学科、强化课程、横向整合、纵向打通的原则。在制定新课程方案过程中,合理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加强各类课群、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注重课程体系的微型化、地方化、个性化和综合化。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注重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的统一,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要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的训练,知识传授中要注意内容更新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从强调专业对口向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适应性转变;从纯粹的专业教育向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4.坚持“系列课程的整体组装”的课程设计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在系列课程的整体组装上取得突破。选择不同的组合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求,如只规定各类课程必选的学分数和门数,或由各校和学生根据模块课程选择其中不同模块课程,或只规定选修学时,不具体规定课程。

  3.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构建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从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出发,参照世界各国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淡化各课程的独立地位,强化整体课程体系对不同课程的总体要求,以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从构建课程体系的平台上看,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纵向到横向,不同层面上展开和深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3.1 把握指导思想的时代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更新是科学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先导。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更新,就是对以往教学思想与观念的扬弃,即通过总结与反思,发扬过去有用的一面,剔除其中已过时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改革实际上是新形势下对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再认识或再深化。教育思想的改革,为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加强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求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培养模式的综合性,培养过程的协调性,“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要求培养过程的阶段性、持续性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有效性,“注重个性发展”的观念要求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培养环境的宽松性。

  面对新世纪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必须依据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嬗变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定位是:第一,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就其属性而言,该专业应达到大学本科教育的一般水平和要求,即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第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又属于教师教育体系,这就需要从教师教育体系的特殊性上来认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于上述的研究与认识,新世纪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一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表述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其人才培养规格应当是:

  1.掌握和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黄汉升,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3.3.2 围绕培养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构建培养人才的课程目标体系要体现“五个强调”:一是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二是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强调终身学习;四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是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课程体系改革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从面临的挑战中,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必要性;从调查反馈的信息中,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方向;从实际的现状中,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学习终身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师教育开放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微观深化为先导,以宏观推进为保障,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

  当前,课程设计中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从课程内容上,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课程功能上,每一门课程都要达到培养品德、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从课程形态上,要处理好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长课时与短课时课程的关系;从课程类型上,要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在选修课中,处理好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的分配;从课程范畴上,要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3.3 形成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新结构在构建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新结构虽然还是按照必修课与选修课来划分,但却体现出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意识,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发展”的特点。在课程类型方面,注重协调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形成弹性多样的课程模式。必修课程中的主干课程授予学生从事体育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一般必修课是授予学生从事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分方向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则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其三者的学时比例为6.77∶1.95∶1.28,必修课较1997年《课程方案》的7∶2∶1的比例有所调整。这种变化,一方面主动适应了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另一方面,主动适应了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体现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既强调共性,又不忽视个性,使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因此,在知识飞速发展,经济体制转型,人才市场逐步形成的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新结构的构建,应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潮流与特征,具体表现为:

  3.3.3.1 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学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新一轮专业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具有4个特征:从课程设置的目标指向看,体现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看,体现了师范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课程设置的内容看,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课程设置的性质分类看,体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长课程与短课程的结合与统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课程体系。该方案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分为分方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 600~2 800学时,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按1 900~2 100学时、100~110学分来安排。专业必修课约为1 126学时,占总学时的41.3%,其中,主干课程约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总学时的75.1%.选修课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而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限选课与任选课的学时之比为1.5∶1.

  3.3.3.2 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比例在每一次课程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是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必修课与选修课实际上标志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当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是单一时,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就越多。反之,当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时,选修课的比重就得到相应的增加。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修订的4套教学计划,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都在不断的调整,而每一次的调整都在不断压缩必修课,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及借鉴国外同类院校的先进经验,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再分类的探索。要解决好选修课的规范问题,要合并性质相同、重复较多、内在联系密切的课程,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学科前沿水平,及与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标准相关的内容。

  新《课程方案》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为67.7∶32.3,比1997年《课程方案》减少了5个百分点,使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选修课中尤为突出的,是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幅度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比1997年《课程方案》提高了7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新方案给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选修课学时的大量增加,既保证了学生所学选修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3.3.3.3 加强基础性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在改革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是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保证学生拥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拓宽专业的口径。

  在加强基础性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改革我国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应扩充教育课程的门类,增加教育课程的课时量,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教育技能、技巧。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便抓住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契机,强化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进程,使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构建可以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整体素质结构。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引导学生投入面向社会、面向基础教育的各类实践中去,使学术讲座系列化、规范化、经常化,充分发挥大学所拥有的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勤于学习、思考、探索和研究的氛围。

  3.3.4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框架,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及培养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的关键。修订课程方案过程中,要以“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调整知识结构,强化人文素质,提高适应能力”为基本依据,以“整体优化、因材施教、学习分程、方向分流、增强适应性、办出特色”为基本原则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体现出新颖性、多样性、可行性和完整性的时代发展要求,力求做到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与实现。新课程方案以“合并交叉学科,压缩重复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优化综合课程,重视前沿知识,突出地方特色,开设小型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为引导主线,课程设置体现了“少而精的基础课,广而浅的专业课,多而泛的选修课,新而实的教育课”.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分层次、模块化基础上,提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的理念,通过对课程群的优选、交叉与组合,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实践性。体育课程群的交叉重组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重大的创新和突破。1997年《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方案》的课程比例示意图图2 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结构图图3 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结构图55黄汉升,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图1,图2,图3的内容可以呈现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体现出下列特色:

  3.3.4.1 更新教育观念,基础教育通识化为了培养精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要改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拓宽基础课程。拓宽的方向有3个:1)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表现为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2)开设文理渗透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尤其是要开设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兴学科方面的课程;3)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主要表现为加强计算机和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能力和开阔视野。所以,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在某种程度上说,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科学知识构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训练的基本模块。

  3.3.4.2 整合课程内容,主干课程“领域”化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所以,新课程方案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在设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时,应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整合新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整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条教学主线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是解决好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总量激增与高等教育学制有限两大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基础厚实、知识面广、人文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体现的必然,更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需要。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即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课程整合必须注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课程之间的互补性”.课程整合方式为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具体地说,就是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整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整合,专业课之间的整合。主干课程按指导性的“领域”(即一系列的同一专业课程所组合而成的整合课程,即课程群)安排,开设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和武术类。

  3.3.4.3 开设特色课程,必修课程“学科”化新课程方案中按学科的形式来设置一般必修课程,各校可根据所提供的课程选择开设4~5门(其中球类课程中篮球、足球、排球除外),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实际情况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自主开设1~2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但要保证与教育部有关课程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协调统一。这样,学校就可充分运用各校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具体地说是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特色人才。通过制定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新课程的适应性,切实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技术学科方面,改变传统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倾向,突出它们作为健身方法和手段的功能。

  3.3.4.4 增强适应能力,限选课程“模块”化在选修课设置类别结构下,将其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大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学生可选不同方向的课程,又可选修辅修专业方向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它体育相关领域。为此,新课程方案开设了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及民族传统体育方向4个方向选修课程。分方向模块课程修读的“自助餐式”不同于系列选修课程的“拼盘式”,改变了以往培养出来的预备教师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继承性明显、创新性不够的状况。体现出因校而异、因生而异,落实到学生就是以更自主的选择性、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充分的个性发展、更多的创新机会来选读各方向课程。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组合课程,真正形成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修读后能形成某一方面的特长,其目的是进一步适应基础教育师资“一专多能”、“一师多用”及学科课程综合化的需要。其中,第一方向选修课程为技术技能方向--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是选修课程中的必修方向。因为,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新《课程方案》中对第一选修方向的学时和学分都加大了权重。

  限选课仍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但面向不同领域,学生可选择一组的课程。新课程体系为专业方向设立了学时的课程模块,使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分方向的选修课程应进行优化选择,根据不同方向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将有关课程组合成相应的课程“模块”,在不同选修方向的课程“模块”中,有些课程会与必修课相同,但应注意知识的深广度,避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重复。

  要加强选修课与必修课部分内容的联系,将有些课程作为继续学习提高的课程。注意选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最优组合,突出不同专业方向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新《课程方案》要求各校可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具体确定开设分方向选修课程。分方向选修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开设了5个方向,约530学时,31学分。

  3.3.4.5 注重个性发展,任选课程“小型”化任意选修课开设了一些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

  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大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大。此外,还可以开设各类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鼓励学生主修一个专业,辅修另一个专业,实行跨学科培养,跨(院)系、跨专业、甚至是跨校选课,以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各校的教学优势,并将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实施时要注意形式多样,并保证有一定的梯度:一是必修课中分层次,二是选修课中有梯度,三是选择适当形式的选修课。增加课程门类,课程数量要多,所开的选修课学分应是学生应选学分数的2~3倍,努力提高可选度,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3.3.4.6 开设新型课程,适应社会发展56体育科学2004(第24卷)第3期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随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呼唤。更新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

  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新课程方案中新增设的课程有: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s,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域外学校体育,体育伦理学,残障体育,社区体育指导,休闲体育,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运动禁药,体育学术讲座,户外运动,软式排球,气排球,橄榄球,保龄球,台球,太极拳,跆拳道,击剑,定向运动,举重,登山,露营,野外生存等。增设的新课程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休闲娱乐体育方面的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程方案》的构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课程改革成果的总结,是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蓝图。它依照现代课程理论,设立了培养目标并按照优化必修课、加强限选课、规范任选课的原则,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新《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是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新《课程方案》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新《课程方案》力求体现以下5个特点:课程目标综合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总之,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依据“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新课程方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中反思、补充和完善,在批判中发展、创新和提高,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完善。使得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基础课程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可叠加”,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基础性、技能型”,专业分方向课程体现“灵活性、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小型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2, 38(12):5-13.
  [2]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S].国家教委,1997.
  [3]全国61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0~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3.
  [5]季克异,黄汉升。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证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6]季克异。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9-37.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10(2):1-4.
  [8]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国外体育院校概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2-50.
  [9]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6-118.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