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理想人格特征与人格修养

更新时间:2019-11-12 来源:伦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伦理学论文】

摘要

  一、老子与“上善若水”思想

  孟子曰: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谈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之前对老子先生做一个了解才能更好地领会“上善若水”思想的精华和内涵。

  老子,春秋末期人,距今约 2,500 多年,是我国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战火连绵的环境当中。对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历史资料没有详尽的记载,关于老子的姓名和职业《史记》有这样的记载: “老子者,楚( 国) 苦县厉乡曲仁( 今河南鹿邑) 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

  老子一生潜心修道,名副其实。《史记》又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以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于言而去,莫知其所终。”[1]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生成的基础和宗原,但却玄奥飘渺难以把握。老子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

  说明了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存在是道运行的产物。对于道的深奥性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描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玄之门。”[2]

  道“惟恍惟惚”,我们不能直接去感知和把握,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存在的事物间接去了解。而水作为普遍存在的事物却被老子用作阐述道的喻体,在老子的着作《道德经》中多次出现,老子提出具有崇高道德素质的人应该具有若水品格。老子把水作为他阐述道及其理想人格的喻体,将抽象的事物实物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中得到启示。

  二、老子的理想人格特征

  水有谦德和大德。水有谦德是因利万物而不争,水有大德是因水滋养万物。水能藏污纳垢洗洁万物污秽是其处下至善之德。水虽至柔至弱但却无坚不摧,终能以柔弱胜刚强。水的这些优秀品质也是老子理想人格所追求的。

  ( 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水施惠于万物,却从不为自己的利益和万物相争。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消极无作为而是要求人们放弃名利和权位的争斗,以不争善争。“天之道,不争而胜”[2],意为不争但却能获取胜利,这是老子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策略的上乘境界,以“不争”策略达到无所不胜的目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2]

  最崇高的美德就像水一样,水益于万物生长但却不与万物相争,水位于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具有上善品质的人,像水那样愿意安于卑湿之地; 立志存心,能像水那样博大深远; 在和朋友相处时,能像水那样仁爱相亲; 言行方面,能像水那样诚实守信; 在国家治理上,像水那样有条理; 在处理事情方面,能像水那样无所不能; 在行动上,要善于抓住时机,顺势而为。老子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正如水一样,甘愿自降身段去别人所嫌弃之地,为别人不愿为之的事。

  ( 二) 柔弱胜刚强。水性极柔,却无坚不摧。水柔和,需要有形之器收容。水无形。水在江海里奔流不息; 在河溪或是澎湃或者潺潺,而装在杯子里却形如杯子。关于水的柔性,西汉淮南王刘安做了这样的表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后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3]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软的了,然而水大无边际,远至无涯; 深不可测; 长无尽头。但恰恰是这至柔无定形的水却能无坚不摧。老子认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2]

  恰恰是这至柔无定形的水却能无坚不摧,“柔”是水的特征,也是生命个体的特征,这也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所拥有的品德。柔是生的潜在表现,强是死的潜在表现,“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2]

  老子说刚刚来到人世的人肢体是柔软的; 人死亡的时候身体是僵硬的,草木初期生长的时候枝叶脆弱,草木凋零即将衰败的时候枝叶却枯槁了,所以柔是生的潜在表现,强是死的潜在表现。

  ( 三) 处众人之所恶。甘于卑湿,洗净万物铅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在低洼潮湿世人所厌恶的地方,尽管它所处的地位低下但这丝毫没有弱化水对万物的至关重要性。水虽身处卑湿之地却能洗涤附着于万物的尘埃。老子讲: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2]

  水具有谦下包容的品质,江海能纳百川是因为江海在河流的下游,最终众多河流都归入了江海,水处下包容的这种品质也是老子理想人格应该拥有的品质,在生活当中我们也应该以一个低姿态为人处事,虚心求进。

  三、人格修养---若水品格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时过境迁,社会飞速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以及社会转型,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沦丧的事件。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过于急功近利,忽略了精神修养的建设。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提升。重拾经典,再读《道德经》对培养个人修养,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若水品格,需入世态度做事,出事态度做人。我们身为普通人没办法像老子那般清静无为,看淡一切,但在尘世我们可以多一份洒脱。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我们生活当中很有些人因为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精神焦虑,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有人因为一时情绪产生轻生的行为。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总是得意的,生活当中有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也实属常事,这也需要我们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和自我调解的心理机制。入世态度做事意在我们为人处事时竭尽所能,而当我们付出自己的努力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出世的心,对得失看淡一些。那究竟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出世的心呢? 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给出了启示。

  ( 一) 宽厚与坚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的包容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2014 年 APEC 北京会议欢迎晚会的主题是“上善若水,同舟共济”.这一主题的思想内涵是水的包容性。水润泽万物却不求回报,我们做人也应该借鉴水的包容品质,善待事物,为人宽容。历史上因宽容大度为后人所称道的先贤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能取得“贞观之治”的佳绩,和他的宽容大度不无关系。以直言进谏流芳百世的大臣魏征原来是李世民的兄长李建成的属僚,在王室夺权斗争中,曾鼓动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世民登基之后宽宏大量,不计前嫌重用魏征,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开创唐朝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与唐太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出“既生瑜何生亮”悲叹的周瑜。周瑜算得上是足智多谋,才能出众的军事家,能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有模有样。但是当遇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后,知道自己才华不及诸葛亮,自叹“既生瑜何生亮”,最终含恨而终。如果周瑜能有一颗宽厚谦虚的心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残局。水至柔却有骨,九曲回环; 多少阻隔,关山层叠;百转千回,终是东流如海,水似柔无力; 随遇而安; 无形无相,却可以将高山变为平原,也能使得水泥固筑的大坝顷刻坍塌。

  ( 二) 为人谦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养谦和之气。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努力,苦苦探索。生活当中我们能看见这样三种人,第一种人有能力和才华,但为人傲慢; 盛气凌人,这样的人常常因为过于自我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危机。第二种人为人谦和、隐忍但却在工作当中没有建树,碌碌无为,生活当中没有自己的主见; 遇事随波逐流。第三种人无论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兢兢业业,善于钻研,为人低调,能让周围的人信服,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们如何才能养谦和之气呢? 博大精深的水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心性如水,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应有的理智,不为失败所打倒。唯有像水般外柔内坚,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水满则溢。一杯水只有不断地倒出原有的水然后再加入新的水才能成为清澈的活水,为人处世也一样,要学会不断放空和充电才能成就圆满。如果自己拥有一定的能力后产生自满甚至自大的心态那么也是失败的开始。

  ( 三) 以退为进的反向思维。人生之路并非百米跑道那么笔直,要想取得成功也不是像百米赛跑一样只需快速前进就可以,生活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有时曲折绕行,以求前进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的周围敢闯敢拼的人并不少见,缺少的是有耐心和脚踏实地的人。如果说积极奋进是一种“热智慧”,那么“以退为进”就是一种“冷智慧”,是若水的品质。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负重着《史记》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韬略。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我们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压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业压力凸显,面对各种压力我们就需要有以退为进的反向思维。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追赶的我们有时失去了一颗平常心,失去了审视自己的机会,以至于自我定位出现很大的偏差造成现实和自身能力的巨大落差。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 可能是客观环境不利也有可能是自身能力的欠缺。面对失败我们需要像水一样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反向求进。

  【参考文献】

  [1]韩兆琦。 史记评注下[M]. 长沙: 岳麓书社,2004

  [2]黄朴民。 老子译注[M]. 长沙: 岳麓书社,2011

  [3]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201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zhexuelunwen/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