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研究概况

更新时间:2019-08-10 来源:伦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伦理学论文】

   伴随着当代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民众对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加强道德建设、让道德回归生活的呼声也日渐强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道德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各民族道德生活是我国各族人民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伦理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深入研究,我们邀请了部分从事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展专题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外同仁的关注与讨论。
  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研究概况李 伟 王雪梅*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了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同汉民族一起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丰富的道德生活实践,他们是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研究萌芽于上个世纪初,自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之后,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都有关于国魂、民族精神、民族素质和民族道德的一些讨论。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者就已经开始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开始了研究,并形成了颇丰的成果。在他们的研究中,大都涉及到中国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如 1907 至 1910年,法国殖民军一等医官吕真达( A. F. Legender)先后两次率队考察四川凉山和云南彝区,他所着的《建昌罗罗》、《在云南和东京的崇山峻岭中》等书中,较为详尽地记述了凉山彝族社会的奴隶制和奴 隶 制 下 的 等 级 结 构 情 况; 1906 至 1909年,法国殖民军少校多龙( Dollin) 率队先后在川、滇、黔三省彝区考察,发表了《中国非汉民族的历史记载》等研究彝族的多种着作。法国传教士利埃达尔先后在云南路南、昭通彝区传教十余年,着有《阿西倮倮地区》、《云南倮倮泼———华南的一个土着部族》等书,介绍了云南地区彝族的风情。1902 年底,日本民族学家鸟居龙藏在考察了云南路南、弥勒、通海等地的彝族、苗族后,又北上富民、鸡街、武定、金沙江流域考察了藏族、傈僳族等民族。其调查内容包括体质、语言、风俗习惯、服饰、民居、古迹考古和照片资料的收集,其调查成果主要 发表于《苗族调查报告》、《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两部专着中。其中1926 年出版的《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 》,一书记录了西南的侗、苗、布依、彝、傈僳、藏等民族的生活文化实态,涉及到了更多云南少数民族的情况。此书是外国人深入中国内地,用科学方法记录各民族生活文化实态的重要着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研究提供了珍贵田野资料。
  国外人士和学者的着述与研究激发了部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强精神,中国的民族研究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并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至抗日战争爆发,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些学者对民族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注重实地调查,众多调查资料客观上为后人研究近代民族史创造了条件。杨成志、费孝通、楚图南、方国瑜、江应梁、陶云逵、罗常培等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宗师级人物的许多研究成果中都有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族地区道德生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 世纪 60 年代,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从事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人员组成强大阵容,先后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阶段、阶级结构、民族间和民族内部的关系、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情况,做了比较系统而又全面的调查。这些内容翔实可靠的调查材料,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精心整理,先后打印成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这些材料经过重新修订,正式出版。这些材料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状况和风貌。尤其是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精神实体( 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格言、谚语及文化典籍、礼仪礼节、丧葬、禁忌等) 的材料中,伦理道德占有很大的比重。像这样有组织、有目的的调查,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为后来人们从事民族地区道德生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0 年代初期魏良弢、秦惠彬、丹珠昂奔等学者开始进入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宏观研究,二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进行微观层面的研究,三是从单个民族入手探讨该民族的道德伦理。早期的有赵崇南于 1985 年在《道德与文明》杂志上先后发表的《应当重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美德的评价和研究》、《少数民族的道德传统与道德建设》等文,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评价、介绍和研究,以利于批判地继承、吸收和发扬少数民族道德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从而丰富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 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既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重视少数民族的道德传统与道德建设。类似关于民族道德和伦理的讨论在《民族研究》等民族类研究刊物上较为多见,在全国学术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有关专着出版方面,较为典型的有云南民族出版社在 1990 年 6 月出版的《民族伦理研究》论文集。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民族伦理学的学术论文集,由张哲敏任主编,共收入 28 篇论文,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民族伦理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到上世纪末民族伦理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九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民族伦理学专着。熊坤新《民族伦理学》、高发元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刘明华和龙国辉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杨国才《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一批学术着作的问世,使民族伦理学的研究渐趋成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民族道德伦理思想理论研究和民族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实证研究的两大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 55 个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道德、劳动道德、宗教道德、社会公德、政治道德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各少数民族的道德习俗和道德风貌进行了介绍和描述,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风姿绰约、异彩纷呈的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画卷。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推进,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这一时期民族道德生活研究的特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民族道德生活史的深入探讨,尤其是集中研究中华民族总体的道德生活史。其次是针对区域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探讨,主要的着作有2008 年熊坤新的《新疆诸民族伦理思想研究 》一书,2010 年 李 伟、潘 忠 宇 的《回 族 伦 理 文 化 导论》,2011 年杨国才、黄忠彩《社会性别视野下少数民族妇女的健康与生态》。
  同时一批研究民族伦理与民族地区道德生活的论文相继公开发表,这些着作和论文通过不同的研究路径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变迁以及当代少数民族道德生活风貌给予了揭示,这些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使民族伦理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民族伦理学的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但对于少数民族道德生·29·活的研究可以说才开始,还明显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专题进行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尤其是大型的、全面的全国实地调查研究缺乏; 其次是重视宏观理论探讨,轻视调查研究,重视现状描述,轻视实证分析; 同时还存在重视历史研究轻视变迁发展研究的动向。未来对于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一方面要打破学科分类界限和学科隔阂,不能仅把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研究放在在伦理学的研究方式和理论框架内,要综合伦理学、民族学、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全方位的展现不同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画卷;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作为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历史场景的还原与解读,需要民族志的描摹和记录,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获得不同民族道德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实证数据,建立民族道德生活的合理观测指标,以期在不同时期能测量和分析民族道德生活的变迁和发展; 最后还要强调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道德生活和道德伦理的紧密关系。未来多学科视角综合的、全面的、实证的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宝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石,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视域潘忠宇 郭春霞*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是各少数民族对道德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历史认可和现实感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追求和行为方式。它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其主旨是重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道德选择,关涉的是各民族的伦理导向和人们的道德心态,因此道德生活必然涉及少数民族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取向、道德评价等方面,以及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方面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纵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其道德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渗透并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应呈现出多角度、全方面、更立体的视角。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zhexuelunwen/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