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念与实践创新

更新时间:2019-08-05 来源:职业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职业教育论文】

  摘 要:中高职作为同一类型、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有效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多年的办学经验和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中高职教育衔接 6 个方面的路径,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路径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当今,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培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升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无疑是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巨大人力资源和产业发展不断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要求的及时回应。 只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升级,才能使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新要求。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产业升级不是简单依赖某一层面掌握新技术的劳动者, 而是要依赖不同层次的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就是说,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只是由教育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而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国家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例如瑞士, 它通过职业考试、资格认证和文凭,把中等、高等和继续职业教育以及劳动力市场相互连接起来, 通过应用科技大学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贯通, 构建了完整系统的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念与实践创新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有力地支撑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 可见,职业教育体系是产业体系赖以发展的有机整体。

  "经济结构转型,职业教育至少需要转身。 转身,是一个崭新的视角,也是一个崭新的定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中高职教育, 面对服务的同一产业同一职业领域不同层面的职业岗位,具有技能技术的连续支撑性。 因而中高职教育只有成为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 在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 由单一低难度技能到综合复杂高难度技能,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技术培养体系,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术技能才能,才能应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构成与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工作任务、方法与手段,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变化。 中高职专业教育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课程体系衔接、课程衔接、教学模式衔接等教学要素,涉及共同面向的产业、行业、企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等外在因素和相互关联的目标、内容、结构、方法、手段、环境等内在因素。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及落实,尤其是开展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国家中高职示范院校项目以来,中高职教育发展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拥有了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中职和高职。 但是,没有形成整体,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成都航院组织工作团队先后考察了 20 所省内外中职学校,十几个企业;组织召开川内百余所中职学校校长、 教务处长和骨干教师等参加的调研会议多次; 剖析十三所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 在分析大量的企业、中职、高职院校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共性问题是: 教育理念还不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中高职教改维度不同,两个教改的衔接没有解决,因而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内容、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教学实施策略单一,中职学生现状与高职要求差距较大,衔接没有可持续性等问题。 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深度的校企合作、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衔接。

  三、探索系统推进中高职衔接的路径
  
  成都航院立足本省、依托行业,基于职教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国家示范院校引领作用, 调研切入, 研究先行,统筹规划,在 6 个方面探索了系统推进中高职衔接的路径。

  1.以观念衔接为先导,全方位推进中高职衔接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其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观念问题。 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全方位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核心,牵一发动全局,涉及职业教育内外诸多方面。 成都航院从课程开发的研究切入, 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衔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载体进行探索与实践, 创新了横对接(职场、市场)竖衔接(中高职两个层面的教育各要素) 课程开发理念和系统化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模式和技术, 并将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转化为培训项目,以解决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理念滞后于高职的问题。 近 3 年,分别开展了各类培训,有 100 多所中职学校直接受益,培训中职师资达 2 000 余人次。 实现了传递理念更新观念、构建全方位推进中高职衔接方案、 传授培养职业能力的方法的目的, 在全川中职学校产生很大影响。

  2.以生源衔接为基础,系统化推进中高职衔接如果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加工厂的话, 对于质量标准下的产品加工,其原材料状况,就决定着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加工工具等系列加工要素的变化,生源也是如此。学院把探索单独招生"知识+技能"考核方式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工作重点之一。 2008-2010 年率先在四川探索"知识应用能力测评+职业倾向面试",2011-2012 年探索了 "面试+综合素质测评"选拔学生的模式,基本实现了"合适考核方式招合适人读合适专业".在 5 年的单独招生中发现,中职生始终处于劣势状态的根源是: ①开展的文化知识测试的基础是普通高中的基本知识, 普高生在此方面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强的优势,中职处于劣势;②中职生与普高生统一编班, 中职生优势发挥不出, 劣势凸显,即文化基础有差距,职业技能重复训练。面对上述问题,2013 年学院开展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 以职业技能和专业基础为考核重点,主要解决"衔接专业衔接考核内容衔接培养内容". 中高职院校专家共同研究中职学生现状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开发面向中职考生的"技能+知识"的考核项目,通过做项目考核考生知识应用情况,选拔了一批行业通用技能娴熟的考生。根据生源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情况, 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并实施。

  3.以专业衔接为纽带,多元化推进中高职衔接尽管职业是专业的基础, 但职业教育也要专业立校。 这一方面学校就是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就要尊重专业教学规律。 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中,有大量的职业元素的介入,这些职业元素不但没有削弱专业性, 反而为专业性提供了更扎实的根基。 中高职教育在专业性和职业性的融合度方面是不一样的, 但是中高职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是一样的。 在技术形态上受制于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 国家或行业标准指导下形成的更加细化和具体的企业生产技术标准、 国际高端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教育系统的政策环境与技术指导等。 因此,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联合编写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材是中高职共同的理念。

  学院与签约单位国家示范中职宜宾商业职业中专学校,采取校校点对点(专业对专业,课程对课程)、手把手,系统设计并实施基于中高职岗位群,基于工作过程、认知规律、职业技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于学院"3343"课程开发模式,开展了以专业衔接为纽带、"3+3"学制的中高职衔接系列工作, 实践了从衔接两个层次教育的教学观念入手,形成共同的教学改革理念。 共同开展企业调研,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制订课程标准; 共同探索因材施教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共同探索适应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校校联手建内涵的中职示范项目建设模式。 为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校际合作制度化、 规范化、常态化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4.以课程衔接为核心,深层次推进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成都航院采取跨界思维,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为载体, 梳理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贯通脉络; 按照"职业带"理论对社会人才结构的分类 ,坚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满足行业、 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恪守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从市场需求、解析归纳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开发典型工作、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开发了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对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统化的"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6 年制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即保证中职三年教育的独立性, 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其就业有技能;又保证完成中职三年教育学分修满, 具备直接升入高职教育阶段的职业能力基础。在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改革上, 创新了职业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技术,创新了中高职衔接的系列教材内容、结构、形式与教材编写队伍, 为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奠定了实施基础。

  三年探索实践,锻炼了中高职联合团队,破解了制约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教材的编写等瓶颈问题,为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5.以师资衔接为关键,持续性推进中高职衔接服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与工学结合课程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 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教师只有具备了知识再生产能力和掌握科学适用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才能自觉地、 高质量地设计和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中高职衔接才可真正地持续协调发展。 成都航院组建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专家等多元参与的师资培训团队,以专业衔接为纽带,课程衔接为载体,师资培训项目为平台,贯彻中高职衔接理念, 培训师与学员共同开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开发,探索出中高职教师培训新模式,找到了中高职教师衔接的关键要素。

  为持续性推进中高职衔接, 实践并推广中高职衔接"教学做评一体化"师资培训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有目标计划地实施各培训模块, 让学员亲自体验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并开发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学员系统化地由简单到复杂,经历学习、设计、实施、分析、再设计的循环,从而提高中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执教能力。 创新了"行动先导,问题切入,校企联动,团队工作,教师教练,'果因效'的分析运行方法"的中高职衔接师资培训模式, 赢得中高职教师们的交口称赞,取得了实际成效。 无论中职教师还是高职教师,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衔接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模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教育技术。 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中高职教师衔接才可能成为现实。

  6.以资源衔接为平台,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的难题之一是深度校企合作。 破解难题的途径是以专业衔接为纽带,成立行业性、多元化参与的产教联盟办职业教育。学院自觉把航空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圈发展的需求作为自身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根据自身定位,分别成立"西南航空产教联盟"和"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教联盟",自顶向下系统深化与优质企业的合作, 形成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实现了企业、中高职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产教联盟为基于行业标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对接企业文化开发课程标准,为中高职衔接教学运行管理开通了渠道, 搭建了校企深度合作共赢的平台, 建设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2]李学锋 ,曲克敏。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