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的界域

更新时间:2019-08-11 来源:职业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职业教育论文】

  摘 要:"技艺授受"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决定着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主线。 这一本质衍生出职业教育的三大属性,即人人性、生利性、中介性,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作用,在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环境下,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界域。

  关键词:职业教育;本质

  职业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与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的界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认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促进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蕴含着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又是贯穿职业教育逻辑体系的一条主线。对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认真地加以探索,给出科学的说明,不但对职业教育实际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对于职业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到今天,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仍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反而随着不同观点的增多更加使人疑惑。 据笔者粗略统计,自 20 世纪上半叶以来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本质开始研究以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有 60 余篇,因研究的出发点、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所持的观点有"生利性"、"社会性"、"职业性"、"生产性"、"大众性"、"适应性"、"多样性"、"中介性"、"职业(岗位)针对性"、"发展性"等十余种观点(详见笔者所着《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史、事实与价值》一文,载于《职教通讯》2011 年第 9 期)。
  
  而职业教育本质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而得不出统一的结论。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这一事物特别的复杂,其本质隐藏的特别深,人们要认识和把握它也就特别困难。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职业教育本质研究中,许多人所使用的方法是欠科学的。我们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必须认真地反思一下研究中的若干方法问题,从中去汲取有益的教训。

  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事物都具有自己的本质规定,这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 因事物内在矛盾的不同, 事物的本质也是多种多样呈千差万别之态势的。 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事物的质以及事物的属性,三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可以归纳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的界域为如下四点:
  
  其一,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根本的质(本质);事物根本的质又决定和表现为事物的本质属性。
  
   其二,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决定事物非根本的质(从质);事物非根本的质又决定和表现为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其三,根据毛泽东同志的矛盾学说, 根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非根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事物根本的质(本质)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非本质的质的存在和发展;同样,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存在和发展,也就规定和影响着非本质属性的存在和发展。
  
   其四,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来说,它是由一个根本矛盾与多个非本质矛盾并存的统一体。 因此,它也是由一种根本的质(本质)与多种非根本的质(从质)并存的统一体; 又使有本质属性与多种非本质属性并存的统一体。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于复杂事物来说,它是多种矛盾的统一、多方面质的统一和多种属性的统一。 基于上述对本质的理解,我们提出"技艺授受"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的假设。

  所谓"技艺",是指"技巧性表演的才能"或"手艺".在此我们探讨职业教育的本质所指的"技艺",即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技术或手艺". 我们认为"技艺授受"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即职业教育是由掌握一定技巧性的技术或手艺的教师将其掌握的技术、技艺授受给那些有比较明确的技术、技艺应用意向的学生,使其能够在社会的技术、技艺性的工作中就职,并且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发展,其教学内容就是某种技艺。

  二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研究人类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正如一位印度学者所说的那样:"在人类和社会的世界中, 事件是由历史年代和由文化决定的。 每一个事件都是某一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片断的一部分,这意味着:

  社会科学家在分析他们所考察的特殊现象时必须采取某种形式的历史观点, 因为无时间限制的分析是无意义的; ②他们必须控制所研究的现象的文化背景。 "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技能传授"这一本质说, 我们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来认识, 意义更在于我们认识的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相一致。

  首先,按照职业教育起源与历史来考察。 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当教育产生之时,其中主要的部分,也即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劳动规则以及生产习惯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萌芽,因此可以说,人类最早的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职业教育,换言之,教育的起源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起源。 这时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传授制造简单工具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渔、猎、采撷的经验,以及一些劳动习惯、规则等,那时的教育,就是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来说, 也就是最早的职业教育。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性在从古至今的职业教育中是明显的,永恒存在的,职业教育均以"技艺授受"为导向。 封建社会及之前,职业教育主要以学徒制形式存在, 它所要培养的是手工业和商业等技能型职业的从业管理人员。 远古的百工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属于天子、诸侯、公卿等官府中的工奴。 但初始时,如商代,称在屋下做工的罪人叫"宰",即手工奴隶,用以生产各种手工业产品。 百工的技艺是父子传授的,但并不外传。 当百工掌握了手工技艺的专门知识后,便率领、指导奴隶们生产劳动,这样在手工业作坊里就开始孕育出学徒制的教育形式。 父子相传,世代相传,是百工教育的主要形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沿袭几千年,一直是古代技艺教育的主要特点。

  其次,从逻辑的角度来考察。 研究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常常涉及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 不少人是从理解职业教育出发来演绎职业教育应该如何举办, 甚至以此为起点来阐释的本质、 属性等等。 众所周知,"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具有技艺性的特点。 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强调一种知识的授受。 从字面上来讲,职业教育由"职业"与"教育"两部分组成,但是常常有一些图省事的人,简单地从"顾名思义"起步,引用《辞海》、《词典》的条目内容为根据,顾其名,思其义,譬如什么叫"职业"? 什么叫"教育"? 然后把两者叠加起来得出一个"职业教育"的定义。 那么,"职业"与"教育"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是否就是我们所指的"职业教育"? 显然不是。 实际上,当职业和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概念。
  
   因此,简单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我们所讲的"职业教育",这种理解显然犯了逻辑错误, 这也是目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认识不清, 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产生偏差的原因所在。 我们认为,要想达到"职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必然还需要一个能够沟通二者的桥梁,它就是"职业教育",换句话讲,"职业教育"不应当是我们以往认为的"职业+教育",而应当是"职业"与"教育"的中介,也就是能够真正实现"技艺授受"的桥梁和纽带。三笔者认为,"技艺授受" 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衍生出了职业教育"人人性"、"生利性"和"中介性"的三大属性。 在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人人性人是意义、价值世界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存在着,没有人,就谈不上意义与价值。 古今中外的一切教育,就其价值的本质而言,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其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当然包括职业教育。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也就是说,他们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各方面都能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他们的一切才能和品质都得到全面的和合理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如果说,普通教育是将人们系统地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知识世界,让人们熟知语言、物理、数学、文学和艺术等知识,并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加上锻炼健康的体魄, 使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则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目标,影响着一批特定人群的个性发展。 职业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特殊态度、行为和特征的同时,还要继续发展在普通教育中已经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个性特征, 从而为受教育者最终获得合适的岗位作准备。
  
  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同样担负着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的功能, 特别是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处于职业探索时期和职业观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更为重要。 职业教育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不仅通过理论教学, 而且通过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通过受教育者对未来职业的亲身体验, 激发受教育者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进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实现理想而克服职业生涯中的艰难与挫折。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教育,而是一种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短期目标则是职业,是培养合格的职业者, 但职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或趋于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因此,离开人的发展,就无法谈及职业教育。

  (二)生利性"生利"一词,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就早有记载。如在《左传·成公二年》中提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这里的"利"就是"利益"的意思。 《国语·晋语》中记载"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行义的结果,可以使一个有利的局面出现; 而这有利的局面又可以使民众安居乐业。 "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者们,无论蔡元培、黄炎培还是陶行知、邹恩润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 职业教育的属性在于 "生利性".

  1917 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专门将 " 饭碗 、 筷子 、 勺子"作为其创办的杂志《教育与职业》的创刊号封面设计,更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这一本质属性,即通俗地说乃是"专为毕业以得饭碗"而开设。 但是,职业教育又不仅仅在于此:"职业教育苟以衣食主义相号召,则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幅自私之精神". 尽管当时有人视职业教育仅为"啖饭教育",但大多数职业教育理论者们都认识到,职业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为群""生利"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职业作用之所在, 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 职业以生利为主义。 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

  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 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 不能生利之人, 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 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 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 "

  它一方面"生有利之物","以物利群";一方面"生有利之事","以事利群". 受教育者本人只不过是在"为群生利"的过程中,借以为个人谋得生计。 对这种"为群"和"为己"和"造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辩证关系, 黄炎培概括而言:"职业教育之效能,非止为个人谋生活,而个人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 以啖饭教育概职业教育。 其说固失之粗浮,高视职业教育,乃至薄啖饭问题而不言,其说亦邻于虚骄。 "这就说明,职业教育是在提高受教育者造福社会与他人的能力之时, 同时给予他个人获得生计的手段和本领。

  (三)中介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而这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所谓"中介",指"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所凭借的条件以及由此达彼的桥梁。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 与其他社会事物一样都受到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双重制约,同时,教育又反过来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我们前面谈到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人人性"与"生利性"都是从教育的这两大规律入手来认识的。 虽然人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互依赖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无从论及真正的"人",即"社会人". 但是, 我们不能仅仅以人与社会的这种依赖关系便认为人与社会是一种零距离的融合,相互交织的。

  美国近代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职业是个人与社会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职业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们既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又能为他人提供服务。 因此,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 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 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 "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

  由此表明,职业教育的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 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 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 的, 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 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 有人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无中介性? 诚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职业化。 试想,如果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人",岂不成了社会"废人"? 那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介"作用又何在? 因此,职业教育的属性之一,便是"中介性".

  四所谓"界域",英文为 boundary,原指两国或两地区交界的地域。 职业教育发展的界域,源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逻辑,即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又受职业教育外在环境的制约。

  (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域第一, 职业技术与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需要加快自身转型。 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这些都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各种危机的出现,例如全球性粮食危机、石油危机、金融危机、自然和科技灾难等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发展的进程及其主要模式, 我们也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现有模式。第二,重新塑造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角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全球性的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考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角色。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仅应该关注学习者发展的短期需求, 同时也应该关注学习者的长期发展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不仅仅需要关注经济增长,还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需要为更多的青年和成人提供学习机会,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治理方式、资金筹措、组织形式都需要发生变革。 我们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进行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的改革, 只有这样职教系统才能够更有效地去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无论是来自经济的挑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可以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界域1.职业教育应当确保人人享有职业教育的机会如今,在职业教育面临各种需求、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时刻, 敦促决策者努力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都能够接受职业教育。 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包括捐助方) 需要认识到在教育与培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以及在工作、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方式等不同背景下,正在开展着大量的职业教育。 一旦更好地了解了现有职业教育的范围, 就有可能制订出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公平的政策。 全民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必须消除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隔阂。 在很多国家,为职业地位较低和正规资历较少的工人提供在职学习机会是一项特殊的挑战,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一贯受到排挤的妇女, 以及为缺乏基本技能, 或完成了基础教育但基本无望找到体面工作的为数众多的青年人提供培训机会同样也是一项特殊挑战。

  职业教育应当成为每个人接受普通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解科学技术、职业界和价值观以及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打下基础。必须作为认为自由并主动选择的一种手段,通过它来发展个人的才能、兴趣和技能,以便在各种行业中就业或继续接受教育。 按照上述条件,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消除公开和隐蔽的偏见与歧视,并努力采取一些激励女青少年和妇女对职业教育产生兴趣的办法,创造适合女青年和妇女参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人的工作和生活世界服务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技能,往往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使从业人员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的娴熟技能。现代工作性质的变革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现代工作的性质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更多的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 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 为了使从业人员在岗位上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 这不仅要延长普通教育的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岗位群中的迁移能力。第三,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得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消失或合并, 工人工作的范围被拓宽,这就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工人们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次世界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定为"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不仅是要学习知识和技能, 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21 世纪的一个愿景,就是要让青年和从业者学习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活改善。

  3.推进绿色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复杂的气候变化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让我们必须走上一条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而实现可持续性必将成为教育界压倒一切的重要使命。没有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教育赋予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稳定与和平的未来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信心。因此,教育是建设更加绿色社会的关键所在。

  仅仅依靠技术性方案或财政手段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我们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 这一阶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全面地纳入所有各级和各类教育与培训,从幼儿保育到高等教育的在岗学习; 二是推动和 "绿化"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 职业教育帮助学习者为从事诸如建筑、废物处理和农业等行业的工作做好准备,其中许多行业是能源、原材料和水的消费大户。 绿色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了解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掌握所需技术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迟,盛广智,李勉东主编。汉语倒排词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932.
  [2]刘晓。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史、事实与价值[J].职教通讯,2011,(9):1-8.
  [3][印] E·莱尔。理论与方法:从国际比较研究看社会科学的有效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6,(1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