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田径方向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更新时间:2019-12-07 来源:硕士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硕士论文】

摘要

  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数量的增加,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出现明显下滑,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面也是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我们通过相关的调查后发现,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以学位论文为核心,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不高,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面过窄。同时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导致我们培养的田径方向研究生理论基础不宽,工作能力不强,培养的人才难以被社会所接受。如何为我国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培养合格的高级专业性人才,是我们高等体育院校面临的全新的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在我国具有较高代表性的高校,专业体育类院校;高校师范类大学;高校综合类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期刊网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报刊,找出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国内外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知识,并积累相关材料为论文写作提供资料来源。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现状、人才培养现状。
  
  2.2 访谈法
  
  对相关学校研究生部门的管理者、田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年级辅导员、田径各年级研究生进行现场访谈和电话访谈。对我国部分高校的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他们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完善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心声,并对他们提出的建议进行分析整理。
  
  2.3 分析法
  
  对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逻辑分析,找出现阶段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改进性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现状
  
  (1)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实践能力就是指一个人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素质形成的重要基础。总而言之,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要与社会发展接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专家访谈,认为实践能力的构成具体包括: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水平、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大型赛事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心理调节和临场指挥等等的实践应用能力。(2)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目前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表现为重论文,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实践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能力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 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能力不能满足实际运用的需求; 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科研能力。
  
  教学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的薄弱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
  
  3.2 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一部分人对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研究生就是搞科研,忽略了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为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提供其他各种能力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我们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2)培养目标较为单一。我国田径方向研究生培养目标仍是以培养教学、科研、训练、管理等方面为主,且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和知识结构的单一,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差距较大。(3)导师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目前我国田径方向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比例失衡,学生与导师沟通时间较少,此外部分导师自身水平有限,难以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实际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名义上的指导,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真正的指导,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4)课程结构失衡。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课程的设计上以学科为主,这种以学科课程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结构失衡,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没有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课程结构设置的始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与学生就业相脱离。同时教材更新较慢、学生的选课范围较小,有关于田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接触较少,不利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5)缺乏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较少,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选择性,缺乏完善的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大部分体育院校没有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作为判断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对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标准和评价方式缺乏探讨,成绩的评定还停留在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掌握程度上,还未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研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选题重复、缺乏创新的现象,同时因单一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相关的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研究较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田径方向教科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向为“大社会”服务的思想转变。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培养田径科研、教学、竞赛、管理和能够指导全民健身的应用型人才。(2)放宽招生限制,要逐步改为“宽进严出”,引入“淘汰制”,实行弹性学分制。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鼓励提前修完学分提早毕业。(3)优化学科结构在掌握田径方向的基本技能外,鼓励学生了解并学习一些新兴的、与田径方向有关的休闲体育项目知识和运动技能。同时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会运用田径方向知识来服务全民健身。(4)优化课程设置增大选修课的比例与深度加强专业课、方法课和工具课程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师生的内外交流。(5)改变单一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提高在实践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要新颖、注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要有实际意义。(6)准确定位,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多渠道就业。
  
  4.2 建议
  
  (1)科学规范地制定田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体制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实际上仍停留在以培养科研后备军为主导地位的培养模式。更是通过研究生科研能力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综合能力。因此,仍有部分学校把学生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都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上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对于各个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都更关注其真实的工作与实践能力。
  
  因此,根据目前对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规范的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各类课程,优化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尽可能与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同时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强化培养方案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完备各环节的内容。(2)改进培养方式和方法,完善各培养环节要求。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础,它以其特有的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优势,确定田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体育教学要完成五个方面的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教师必须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克服以往教学以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水平评价的枯燥的教学现象,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健身习惯的培养。田径研究生目前的培养方式与方法同样单一、枯燥。因此,要更新观念,顺应 21 世纪体育目前对体育科研人才、社会体育指导能力、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康复保健、体育旅游等的复合型人才的急需上来,运用田径的有关知识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a.加强教学方法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对于体育院校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生而言,在进行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教学能力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这是要求学生在“会讲、”会做“的基础上,还要”会教“.自身掌握和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施教的基本和必要条件,但要将其成功地传递至受教育者,还需要依据传授对象的认知特点与技能形成规律,借助合理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才能达成,加强学生教学方法和组织能力的培养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b.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培养。竞赛组织编排的理论主要通过教学理论课讲授,裁判规则和裁判法是通过裁判俱乐部讲授,并统一由俱乐部组织实习和参加裁判等级考试。比赛实践中培养学生裁判实际能力,边干边学,提高学生临场裁判工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裁判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实践,努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校内外各种规模较大比赛的裁判活动,为学生创造更上一层的实践机会。(4)联合培养的模式,加强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确立研究生管理部门、田径导师团队、田径教研室、田径专业与半专业队的联合培养模式,提高田径研究生身体能力、专业技术及专业理论水平。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讲座、理论与技术技能大赛、学术研讨、社会实践报告、组织竞赛、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与每位负责导师协调沟通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以及严谨求学、创新务实的科学态度的养成。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配合导师,协同指导,集体把关,定期对研究生学习情况、培训情况、进行指导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李万虎。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张海军。5 所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1)。
  
  [3]崔连红。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周坷。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5]姜继权。四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2006(3)。
  
  [6]王保成。论当代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途径[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
  
  [7]郑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uoshilunwen/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