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路径分析

更新时间:2019-10-06 来源:舞蹈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舞蹈论文】

摘要

  不同时代的革命与建设的发展概况为今天的“舞蹈”创编提供了思想依据和历史素材,并明显表示出不同时期的思想与美学特性,革命先烈热忱执著的革命精神影响着一批批艺术工作者,他们将革命情怀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并以此为开端,开始了对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的探索之路。

  一、追忆革命精神

  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理念,每个公民对此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舞蹈创作者,革命先烈热忱执著的革命精神影响着一批批艺术工作者,他们将革命情怀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并以此为开端,开始了对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的探索之路。

  对革命精神的追忆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840-1949 年,以“革命救亡”为主题;1950-1965 年,以“生产建设”为主线;1966-1976 年,十年浩劫,强调“个人崇拜”与“政治斗争”;1977-1979年,拨乱反正,重展英姿;1980年至今,社会主义奔向新世纪,走向繁荣发展。不同时代的革命与建设的发展概况为今天的“舞蹈”创编提供了不同的思想依据和历史素材,并明显表示出不同时期的思想与美学特性。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谈起,国内,先是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与土匪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国际上,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从 1950 年至 1965 年,在华东、西北、西南、中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随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较好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如此深刻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和伟大进步。

  2012年党中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这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文化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其战略地位已进一步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正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内容。而舞蹈就是生活艺术的再现,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军旅舞蹈创作者受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将“改革”和“创新”相结合,通过深刻挖掘中国历史的素材,紧跟时代精神和文化动态,运用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并借鉴外国舞蹈创作经验,编创出符合历史潮流的舞蹈作品。有力地宣传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与建设事业。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性,一起投身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在高校教育中,为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契机。

  二、军旅舞蹈创作中的革命精神

  军旅艺术家运用悲壮与浪漫的艺术手法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把英雄人物搬上荧幕,搬上舞台,让群众从舞蹈艺术中体会团结的力量。由李伯钊等创作的反映苏区生活的《马刀舞》、《红军舞》、《打骑兵舞》,以及《游击队员舞》、《红军东渡黄河舞》、《兄妹开荒》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激励人民战胜一切敌人并赢得战争胜利的意志和决心。

  革命年代的战火纷飞诠释了充满苦难与斗争的历史,激励着无数创作者不断探索,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优秀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建国 15 周年庆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讴歌了中国革命与战争的历史,同时还有两部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的英勇形象。再有建国以来为庆祝国庆创造的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1964 年的《东方红》、1984 的《中国革命之歌》、2009 年的《复兴之旅》,把缅怀革命先烈、讴歌党与诠释艰苦的革命历史作为主旨,各民族和谐与共的豪情壮志作为描绘的对象。集诗、乐、舞、歌为一体,以史诗的形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对重大革命题材的挖掘、整理,把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精神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军旅舞蹈的革命情感教育价值

  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伴随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也悄然而至。新时期军旅舞蹈创作更加注重革命情感教育。

  我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经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军旅舞蹈始终以革命情感教育为主旨,追忆革命历史的同时,又不脱离现实生活的特色,始终贯彻军旅舞蹈艺术彰显民族精神、诠释情感价值的特质。

  跨入新世纪的军旅舞蹈,是对“革命”的重新发现。从《红梅赞》中江姐的慷慨就义到《风雨红棉》中周文雍、陈铁军的刑场婚礼,从《天山芙蓉》中多情湘女在磨砺中扎根到《天边的红云》中五位女性在憧憬中献身;从《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无悔的人生选择到《傲雪花红》中刘胡兰的大义凛然,无不绽放着革命者对青春的无悔,这一切都铭刻在舞蹈创作者的心胸;这种革命情怀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于奉献,包括人生道路的慎重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之间会有不断冲击,这会给我们社会主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1]

  军旅舞蹈中蕴涵的理想信念成为了今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蕴含了爱国主义的新内涵,指引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明确方向,保证了大学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树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

  四、军旅舞蹈创作应与时俱进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军队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的精神表现出革命者特有的浪漫情怀,在“生与死”的抉择前,视死如归。同样选择了刑场这个特殊环境,《割不断的琴弦》高扬坚持真理的英勇无畏、面对人性泯灭的淫威,张志新烈士在独特背景下用珍贵的生命诠释了追求真理,渴望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发人深省。深刻感受到亲情与责任、家庭与祖国的两难抉择中的壮美和悲怆。

  再如 1984 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35周年,《中国革命之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概括了 140 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建设史,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这部由众多艺术家殚精竭虑而成的巨作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为中华艺术宝库留下了不少精彩的篇章,它为音乐舞蹈史诗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2]

  吴晓邦先生说过“我的新舞蹈,是我奉献给人民和时代的舞蹈。我将国外现代舞蹈的表现技法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因而才能在舞台上出现从来未有的舞蹈作品。我是在时代的脉搏上舞蹈的。抗日战争的生活给了我甘露与营养,将我造就成为人民而舞蹈的一员。”[3]

  军旅舞蹈的壮美与诗情,在于她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紧跟社会转型和国家进步的历史进程,军旅艺术家们沿着沧桑的祖国一路走过革命年代的风风雨从,未放弃过对祖国发展尽职尽责的努力,其艺术生涯所受到的考验、所发挥的作用,再次被历史所关注。

  小结

  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舞蹈奠定了舞蹈艺术的特殊地位和价值,更是促进了中国现代舞蹈艺术走向成熟的进程。跨入新世纪的军旅舞蹈,通过对“革命”的重新发现和深层认同,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在形象塑造上更侧重聚焦崇高,根据时代的变化进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显著与高科技的突飞猛进,要求创作者必须与时代相结合,赋予了新的内容,追思新中国军旅舞蹈,其革命情怀的价值,在于推动了新中国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境界的提升,让我们对志士仁人的青春抉择、崇高信仰有了敬畏之情。

  聚焦崇高的悲壮情怀,军旅舞蹈中对革命情感的恪守引领的主题,就是我们通过奉献产生的对信念的坚定与心灵的崇仰。通过对革命精神的守望,在动作语言的创编上体现出的不懈追求、不屈捍卫的精神理念真正产生了以行动提升境界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2]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94.

  [3] 冯双白,于平。吴晓邦舞蹈文集[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38.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