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舞蹈文化内涵、类型及教学要点

更新时间:2019-10-07 来源:舞蹈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舞蹈论文】

摘要

  花鼓灯来源于民间,最终还要回归于民间。我们的花鼓灯教学不但要扎根于民间,并且要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艺术化。在教学中,要通过掌握民族文化内涵的特点,不断挖掘艺术和舞蹈精髓,在创作的形式丰富起来,跳活花鼓灯。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舞蹈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喜欢花鼓灯、会跳花鼓灯。

  一、花鼓灯文化内涵及基本特点

  花鼓灯,又名红灯,源于宋代,是形式多样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锣鼓伴奏、舞蹈表演、灯歌、小戏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它流传广、参与人数多、舞蹈语汇形式多样。它是以舞蹈表演为主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形式简单、活泼生动、有情节、有故事,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震撼的锣鼓声能够激起人们舞蹈的热情,男女老少、不分身份、不分大小,随着阵阵锣鼓声,舞动在大街小巷。它是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花鼓灯把音乐、舞蹈、灯歌融为一体,它把情节与歌舞巧妙的结合,通过舞姿、情节、音乐、故事来表现舞者的内心情感,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俗特征,创造了汉族舞蹈艺术中较为完整的艺术,是淮河文化的集中表现。

  二、花鼓灯的类型

  花鼓灯在兴盛时期时,形成了怀远、凤台和颍上三大地域流派,舞蹈表演主要是“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无论是花鼓灯的任何一派别主题都是相同的,都是表现人民热爱土地、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表演中舞蹈部分是花鼓灯的主要部分,舞蹈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三部分组成”.“大花场”主要是表现群舞中的情绪舞蹈,是重点部分;“小花场”,表现的是双人抒情舞蹈,反映爱情生活主题的比较多,它是一种即兴的表演形式,以抒情为主色调,是舞蹈中最为精华的地方。“盘鼓”则是与舞蹈、技术技巧巧和武术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三、花鼓灯的教学思考

  (一)教学中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

  民俗风情清光绪年间,花鼓灯深受百姓的喜爱,在丰收季节时和假节日,通过玩灯来表演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爱情的向往,在表演花鼓灯时还和求雨、祈福等活动密切相连。

  (二)注重舞蹈风格的把握

  第一是掌握音乐特点,花鼓灯虽然是以舞蹈为主,但是独具特色的音乐使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震撼的锣鼓声为花鼓灯增加了新的色彩。锣鼓和灯歌是花鼓灯音乐的两大特点,歌是在花鼓灯跳完之后演唱的。用锣鼓作伴奏, 以前奏和间奏的为主要形式,民间艺人通常都是随机创作,内容主题鲜明、亲切、活泼、生动。它的旋律、节奏、调式都是独具一格,曲式结构很有花鼓灯自己的特色。

  第二是把握舞蹈风格,花鼓灯热情奔放、幽默风趣,是淮河人民性格的写照,是人民群众劳务闲暇时非常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传情达意”是花鼓灯舞蹈一大特色,;动作“三点头”就是生动形象的表现,在舞姿、步伐、眼神、造型等各个方面。花鼓灯舞蹈表演是双人舞蹈的形式,来体现农村男女青年的美好爱情生活,在传情达意的表演下无不透漏出青春和活力,又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势的改革

  随着花鼓灯艺术的不断发展,其承传主体呈现出群落生态立体化的事象特征。为了更加丰富花鼓灯教学,我们要不断改进方法,努力挖掘本民族舞蹈文化的根元素,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结合。花鼓灯,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汉族民间舞教材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使学生熟练的掌握风格特点,还要让学生走上舞台、感受真正的玩灯。在教学中以舞蹈韵味为核心,增强学生内心感染力,紧紧把握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联系。教师不但要把握学生的舞姿和动律训练,要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培养训练,让学生体验上台的感觉,强调以情带舞、以舞带情相结合。

  第二、课堂教学和民间采风相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采风对于舞蹈课堂教学的帮助非常大,自古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赴安徽采风,在采风的基础上对于课堂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对课堂教学帮助很大。深入民间、深入源头,与农民实行三同,向农民认真学习的好传统已经逐渐淡化。目前、舞蹈教师们更多的是一代传一代,模仿式教学。花鼓灯教材的编写更多是在教室里分析和研究,这是我们教学中应该反思的问题。所以应当强化花鼓灯教材的泥土气息为目的,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深入田间地头,得到民间生活和艺术的滋养,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花鼓灯教学应当把学生带下去采风、深入生活,使孩子们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通过民间艺人的传授和学生到民间的采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花鼓灯。

  花鼓灯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我想只有深入生活,了解风土人情,感受到泥土气息,才能突破教室的局限,我们的教学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改进,才能保持与淮河人的血脉联系。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2]赵铁春,田露主编。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4]朱惠娟。淮河沿岸花鼓灯“灯歌”研究[D].兰州大学,2009.

  [5]陈菁。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与保护途径[J].艺术百家,2011,06.

  [6]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