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适度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

更新时间:2019-08-21 来源:职业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10多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无论是高职院校数目、在校生人数还是招生规模都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高职院校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由于资源短缺、投入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内涵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第一,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高职毕业生和在校生数量有了很大的发展,整个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高。第二,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渠道日益多元化,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观念滞后等种种原因,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以三年制专科为绝对主体的高职教育,目前应更多地在内涵发展和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同时,我们也要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开展对有利于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和结构层次的研究,特别注意加强对如何适度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研究。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概况

  高职本科教育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的一个教育层次。它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本科层次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外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高职本科教育是在高职专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办学模式,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本科教育,它的基本职能是高新技术的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企业的技术服务。由于高职本科教育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使高职本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高职本科教育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可以说,高职本科教育是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科技革命性变化的一种主动回应,是20世纪中后期直到本世纪初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国外高职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门类进一步细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为技术密集型。虽然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以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但在当时的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尤其是在新兴的制造业领域,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可以说,是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催生了高职本科这一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并逐步确认了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之间的等价关系。

  20世纪后期,传统产业逐渐淡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国际商务和金融中心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心城市汇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出现集群化发展的态势,面向国际市场的先进而完备的生产服务业逐渐向少数大城市集中,世界经济在走向繁荣的同时也进入了市场竞争的全球化时代。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掌握新兴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企业的迫切需求,同时也迫使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此期间,高职本科院校得到快速发展,数量上迅速扩张,继而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结构和类型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例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近300所大学陆续在本部增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设立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分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4年制本科可取得学士学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高职专科招生规模开始下降,而4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快速发展,到90年代末,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段式学位体系。与美国的情况相似,从1990到1999的10年间,德国的FH(Fachhochschule)学校总量从9所迅速跃升到152所,在校生总人数和新生人数分别从331 496人和67 475人增长到411 436人和82 017人。

  而新增的学校和在校生,高职本科院校和高职本科生占了很大比重。在这10年间,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本科院校总量从1所升至47所,专科学校则从75所减少至36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以高职本科教育为主体,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在内的上下贯通、结构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高职教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和普通高等教育平行发展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术教育学历的等值性也普遍得到了承认。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不难看出,高职教育从单一变为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历终结转为不断提升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根本走向。

  二、我国适度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势在必行

  (一)适度发展高职本科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具有高等教育的“完整形态”,即包含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三个层次,只有这三个层次都逐步形成并日臻成熟,才能形成完整的具有理论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我们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发展高职教育的经验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办学层次上一定伴随着加速向上“漂移”的趋势。而职业教育这种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漂移”的现象,其实质是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客观需求的主动适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这种向上“漂移”客观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张,但办学层次一直停留在高职专科,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如前所述,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职教育,应该具备完整的结构层次,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部分国家级示范高职院和骨干高职院已经达到相当的办学规模和较高的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只有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度发展高职本科,进而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才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彻底改变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不高的现状,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教育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社会需要更高端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转型期。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导致就业市场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智能型转变,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科技和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全方位提升,在此背景下,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层次越来越上移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近年来,高新科技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密集程度明显提高。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多的走进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高职专科所培养的偏重于生产加工、施工管理和实际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即高级蓝领,在职业定位和职业内涵方面,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要求,而高层次、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则普遍受到欢迎,主要包括能把科技开发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生产一线管理人才,具有某些特定知识和技术的智能型操作人才等。因此,发展高职本科教育(进而发展高职研究生教育)才能主动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以上人才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群众有接受更高层次高职教育的强烈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逐年提高,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处于高校毕业生低端的高职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少数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除外)。高职学生就业难,对口就业难,就业后的起薪低,工作不稳定,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是多数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现有高职学生和家长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

  事实上,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在考虑如何以高职专科为起点,以现在就读的学校作为平台,以“专升本”或“自考本科”等方式取得更高层次的学历。但实际上能通过这些方式取得本科学历的学生为数甚少,因为“专升本”本身就有各种条件限制,不是想升就能升的。“自考本科”是在完成高职课程的前提下自学本科课程,由于精力和学业基础等因素,要取得本科学历亦非易事。因此,为了满足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强烈愿望,应该适度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条件成熟时进而发展高职研究生教育,为高职专科毕业生开辟一条向上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在各自就读的院校或同类型的院校中升本、考研,保持学业的连贯性,满足他们追求较高学历层次的愿望,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

  三、举办高职本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在部分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这是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状况在近年来有所改观,因此,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专科教育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但这不等于这一传统观念已经完全销声匿迹,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地位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的状况还没有完全得到改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要不要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这样重大的问题实际上在教育界内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目前,深圳、辽宁、贵州等多个省市都在积极开展高职本科的试点工作,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或将为我国高职本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应该看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一哄而起,在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上应该坚持分类试点,不搞“一刀切”。国家要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和实践,积极探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途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等,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试点成果。当然,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观念的问题,即对我国目前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余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办学主体的选择

  毫无疑问,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源竞争和就业市场竞争,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希望有机会提高办学层次。但是,举办高职本科教育不能不讲条件地一哄而起,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和骨干高职院中试点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是比较现实的选择。首先,这些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本身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有许多潜在的可以利用的优质办学资源。其次,这些院校大多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经过多年举办职业教育的实践,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具备升格高职本科的独特条件。另外,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这些院校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师资素质和实训条件方面更有利于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职院校具有相关的行业背景,行业特色鲜明,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源远流长,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些特色和资源弥足珍贵。

  (三)办学定位的确定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和高等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本科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以体现其职业教育的属性。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本科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研究型、学科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高职本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案例分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学生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应有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实训基地的建设重视创设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仿真环境,营造虚实结合的操作空间,强调在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弱化理论型、验证型、探索型的实验操作。

  与高职专科学生的就业岗位比较,高职本科学生的岗位层次较高,就业岗位相对宽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有相对宽厚的理论基础。高职本科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高职本科的课程体系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使学生不仅善于把工程设计和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实践创新和专业管理能力,具有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的两种特征。他们不是只为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服务,而是可以为多个行业、多个岗位服务,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他们在面对科技含量更高、更为先进复杂的生产设备、工艺路线和操作技术时,具有较强的现场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高职本科教育以至高职研究生教育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后的必然产物。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深度转型期,单一的高职专科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对高职人才多样性的需求,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高职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数量的双重发展。因此,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已经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本科的举办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审时度势,适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本科教育,可以为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撑,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计划。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