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分析绪论

更新时间:2019-10-06 来源:硕士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硕士论文】

    本篇EMBA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开展研究     【第一章】: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分析绪论     【第二章】: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概述     【第三章】: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动因、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四章】: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运行机制     【第五章】: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日渐深入,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步减少,金融机构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也造成商业银行存贷款客户日渐减少,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增强。以单一信贷业务产生的利差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其盈利空间逐渐变小,商业银行一直以来的盛行盈利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同时,《巴塞尔协议Ⅲ》的签订和实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维持稳健的利润增长,国际间银行业将中间业务作为竞相开展的重点业务,以综合服务收入为代表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中间业务是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特色、专业化产品及服务形成的收入,是典型智力密集型业务,因此中间业务收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投资银行业务是指除传统银行业务以外,与资本市场有关的所有证券、基金、债券等业务[1].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也被称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或综合经营。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业务是智力密集型业务的典型代表。为了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更加广阔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研发投入、人才培养、新渠道拓展,并将逐步将经营业务的重点转向投资银行业务。在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直接设立了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开始涉足基金、保险、证券领域。2012 年 1 月农业银行获银监会允许入股嘉禾人寿并更名为“农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五大国有银行全部拥有了控股或全资的保险、证券和基金公司,混业经营格局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具雏形。根据两会一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 2012 年联合发布的《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允许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 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银监会 2013 年也再次强调, 为了推进并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 将“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至此五大行将全力推进混业经营进程, 其集团下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将进一步加强交又销售和信息共享, 由此产生的联动协同效应及综合经营效应将极大增强五大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上述情况充分表明商业银行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未来趋势进一步统一,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相互渗透、合作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从国际视角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的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开发出了丰富多样的新型产品,构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金融业在面对全面对外开放、国外成熟投资银行进驻中国市场的现实竞争时,商业银行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适应现实竞争的必然选择。

  1.1.2 研究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进行转型发展,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来实现业务转型。同时,投资银行业务具有占用资本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是一项相对附加值较高的业务。因此,进一步拓展与创新投资银行业务成为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现实需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尚处于早期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业务范围受到监管层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业务的同质化较为严重,创新能力薄弱,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经营理念存在差异,也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陷入发展瓶颈。因此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需要梳理国内典型银行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发展历程的总结及并提供可咨借鉴的成熟模式。

  在国内银行业中,中国银行作为最早开始进行投资银行业务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先后在境内外成立中银集团投资、中银国际控股、中银国际证券等附属机构,从事直接投资,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收购等投行业务。本文对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的形成、业务产品的联动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及研究,有助于寻找破解我国商业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瓶颈之策,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实践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历史悠久的金融发展史,在其漫长的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在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形成了较为全面和完备理论,并且在实践中其相关理论研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丰富。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收益分析、风险分析、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合理性及金融监管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综述。

  首先,在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收益分析方面:Manju Puri(1999)认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内部各业务方面不会产生冲突,并且还有利于加强竞争,促进效率的提高[2].Rajan(1996)的研究表明,对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消费者从一家全能银行如果能购买了一揽子金融服务,与消费者分别购买不同金融服务从不同的金融机构相比,可以大大节约搜寻和监控成本[3].约瑟夫·F·辛基(2002)年提出,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后,其商业银行所拥有的巨大的信息量、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可以使其投资银行业务从中大大获得收益[4].

  其次,在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分析方面:Litan(1987)和Saunders(1985)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分散并极大降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5].

  Jordi Canals(1997)以花旗银行为例,指出由于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银行业务扩展了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即便不能整体上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但可以使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得以分散[6].

  20 世纪末期,金融功能观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理论注解。R.C.Merton(1995)等学者提出了金融功能观的理论主张,提出金融体系的功能稳定、金融模式选择决定的内生性观点,通过对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各自处理方式与优势的划分、比较分析,明确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补而非替代关系,因此充分肯定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对一定条件的金融体系的适用性[7].AIlen 和 Douglas 等信息的不对称及对信息的处理机制问题为出发点,考虑参与成本的存在与变动,肯定了金融机构对金融功能发挥的重要意义[8].这些研究分析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机构及组织模式上的变动及改进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下的监管研究方面,哈佛商学院罗伯特·默顿提出的“功能监管”(Functional Regulation)理论是比较典型重要的理论,根据功能监管理论,政府公共政策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而不是金融机构的名称,其目标是要在功能给定的情况下,寻找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既定功能的制度结构[9].

  功能监管是针对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后在金融监管职能及效率方面的一大方式创新,对美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关监管政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及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较多,但在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这种特定时期的研究文献鲜有所见,本文从我国金融体制、国内投资银行发展现状及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等角度对文献进行了梳理。

  首先,从经济发展趋势视角对我国金融体制变迁的研究视角。从 1980 年开始对国内金融体制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就见诸各文献研究中,国内学者认为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并且混业经营是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方向,是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方秀丽(2002)分析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认为我国金融体制必然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模式转变[10].高海(2004)基于 SCP 理论分析框架考察美国投行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认为投资银行业务具有高度集中性[11].林耀德(2006)同样认为商业银行业务的竞争力不能仅凭某一特定业务的优势,而必须是各项业务的竞争力的结合,是金融机构综合实力的体现,该结论也充分表明了混业经营的优势[12].鲍芸(2005)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也表明投行业务具有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的优势[13].李勇、陈耀刚(2011)在华尔街危机后明确指出美国独立投行的倒闭也并不代表着投行实体的消失,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则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承销、并购、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在中国仍然前景广阔,中国金融机构在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关键时期,应尽快打造中国世界级的金融企业,继续以“商投”模式为基础,构建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综合化金融集团;在允许参股基金、租赁、保险和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银行业务范围[14].李志刚(2012)研究也进一步指出了在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内部分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正在将综合化经营和产业集群式发展纳入其发展战略体系之中[15].

  从投资银行业务市场规范性及投行业务的特殊作用方面,相关文献也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姜烨(2001)从制度和技术的角度在分析金融风险时指出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为交易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从其内在机理来看,其具有制度和技术的二重性[16].李进安(2004)在对投行业务风险分类之后,指出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的因素[17].赵锡军(2007)通过相关研究认为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在于市场缺乏规范性,投资者在强烈的投机心理驱逐下对待风险的不正确态度[18].

  但在商业银行的客户维护方面,刘炜、张吉祥(2010)投资银行业务是高附加值型业务对于维护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高附加值型业务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较高的利润,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是战略调整的重要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具有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19].

  从投行业务与风险管理要求方面,姚刚和吴亦力(2005)在研究国外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之后提出了结合我国实际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建立统一、多层次的风险控制结构和建立全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和严格执行风险控制程序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而外部因素所导致投行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则是要通过证券立法来监管和规范证券市场。在具体监管措施方面,随着中国银监会近期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张守川(2012)则积极指出在新监管标准下,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盈利模式、财务及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均面临着更高的经营要求,中国银行业应尽快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形势,在新形势下,迅速加快推进风险管理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20].

  虽然国内众多学者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了多维度、系统性的研究,但目前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还有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使该问题的研究结论较为系统全面,本文对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目标、组织架构、渠道机制、产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今后商业银行开办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及总结,力图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宏观经济背景及战略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投资银行业务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主要是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

  第三章主要从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对其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投资银行的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

  第四章从模式运行目标、组织架构、运作机制、产品体系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

  第五章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目标,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定的研究展望。

  本文创新性主要是对我国国际化、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进行了系统梳理及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发展路径。

  1.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理论结合实践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的对比分析,以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为实例,对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模式目标、组织架构、渠道机制、产品体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探讨中国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路径选择及模式运行目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这一课题进行实务研究。

  1.3.3 技术路线

  根据研究内容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技术路上如图 1-1 所示。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uoshilunwen/1523.html